<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杭州工学院附属小学读书。(学校原名是杭州文一街小学)学校周边除了互联相通的河流,便是学校了。党校,团校,丝绸学校,加上杭州工学院俨然形成文教区,不远的文二街还有商业学校,师范学校。每当上班上学时,充塞耳廓的尽是此伏彼起的高音喇叭,在各唱各的调。只有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时,才会听到播音员那宏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在原野上久久回响。</p><p class="ql-block"> 晨间的喧闹归于平静后,河面弥散着淡淡的雾气,我常常站在学校附近的打索桥上,看着摇橹船满载着时令蔬菜,悄无声息地穿桥而过。正是油菜盛花时节,田野中不时泛起阵阵蛙鸣。</p><p class="ql-block"> 我从老师那儿知道,我们所处的地方叫西溪,范围可大了。地处天目山路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学院(后搬迁金华,校址改为杭大附中)是西溪的中心地带。</p><p class="ql-block"> 2002年原黑龙江香兰农场木材加工厂的知青,借浙江教育学院场地举办联谊会,我应约前往参加。仗着自己对这一带熟悉,结果我差不多沿着马路绕着西溪兜了半个圈子(从天目山路走到莫干山路),害得还是原杭大附中的知青朋友出来引路,我才不至于出洋相,不得不感慨杭州变化太大。</p> <p class="ql-block"> 以前只知道西溪范围大,大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我最近才知道西溪湿地公园内河流总长约100千米。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城区的西部,东起紫金港,西至五常港,南接沿山河,北界文新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20平方千米。湿地公园总面积1038公顷;湿地总面积561公顷。</p><p class="ql-block"> 杭州市人民政府是从2003年开始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综合保护的。2005年湿地公园建成并开园,并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p><p class="ql-block"> 一晃,也有20年了,记得西溪湿地公园刚开园时,市民从四面八方涌来,争相一睹西溪的芳容。我因为交通不便,就不凑热闹了。如今,在经历了三期综合保护工程后,西溪湿地国家公园被评为中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p><p class="ql-block"> 我早就想去西溪湿地公园玩,在初春的西湖苏堤上观景赏花时就拿定主意,挑个不冷不热的好日子去西溪看看,天热后如果去肯定会“喂”蚊子,我对杭州湿地里“乌蚊子”深有领教,一咬就是一处“风疹块”。</p> <p class="ql-block"> 由于西溪湿地面积太大,加上我从未去过核心区域,为了有效利用时间,我在出发之前作了游玩的前期攻略。选择园方的推荐方案,以游览免费景点为主。至于收费景点,坐船逛公园不在考虑之列。免费景点虽然不能完全涵盖西溪特色,也能在半天之内游玩湿地。</p><p class="ql-block"> 盘算了一下,先参观《中国湿地博物馆》,然后沿着绿堤走到莲花滩观鸟区看鸟儿,最后前往高庄(又名西溪山庄),欣赏曾接待过康熙的满清官宦庄园。</p> <p class="ql-block"> 4月13日,星期天。晴,气温9—23℃,正是“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仲春时节,我全程坐地铁,换了两次车,上午10时准时到达地铁3号线的东岳站。</p><p class="ql-block"> 在地铁A出站口,我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指引图》前,了解周边的环境。东岳在读高中时来过,还曾经从这里的山路走到灵隐。现在这里完全大变样,印象中旧时山村的面貌已荡然无存。马路上私家车穿梭往来,车轮滚滚,好一幅现代都市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当我看到指引图上标出的“沿山河”时,不禁笑了。久闻沿山河的大名,不知道是那条河,当年在我们这些中小学生心口相传的“沿山河”,在杭州方言中一律简称为“河干(gān)”。</p> <p class="ql-block"> 走出地铁站后,我没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天堂出入口进公园,而是沿着沿山河河堤径直走向《中国湿地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展现在眼前沿山河两岸一派江南水乡的风光∶水清,树绿,微风拂拭着宁静的水面,泛起粼粼波纹。站在通往博物馆的虹桥上,看两岸景色,博物馆主体建筑座落在绿树丛中,高出树梢的磨菇状建筑显有些突兀,但很科幻。</p><p class="ql-block"> 远处起伏的山峦,近处林立的高楼,河面上的桥梁,博物馆的亲水平台,组成西溪湿地绝美的写生画,我就像从画中走进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湿地博物馆》照壁前立此存照作纪念后,我从入口处走进博物馆。入口处简洁大方,左手边是石板铺就的林荫小道,右手边是一条长廊,中间用墙体隔开,两边游人互不干扰。</p><p class="ql-block"> 沿着长廊走向展馆,左边是人工营建的湿地常见的水竹,灌木,潺潺流水中隐约可听见蛙鸣声(音响)。</p><p class="ql-block"> 还未正式参观就已沉浸在江南湿地浓浓的氛围中。</p> <p class="ql-block"> 我先看了湿地博物馆的导览图,对馆方提供的资料作了大致了解,然后按图索骥进行参观。发现有些内容我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已经看到过,这里只不过集中在湿地领域,专业性科学性更强。给我印象深的,知识性强的内容还是要说一说。</p> <p class="ql-block"> 走进湿地厅,迎面是前言,语言精练,简洁。从阐述的要点中,我知道并认识了湿地。</p><p class="ql-block"> 水,生命之源。水生万物,地球生灵繁衍不息;水泽文明,人类文明润水而兴。水,升于海,降于陆,奔于川,复归于海,于是反复。水在陆,即为湿地。</p><p class="ql-block"> 湿地,或为江,或为湖,或为泽,或为沼,水消水长,吐故纳新,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周之礼制,设职方氏,将九洲的水资源分为泽薮、川、浸三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泽薮,为今日之湖泊沼泽,可从事渔业;川,为今日之江河,宜行舟通航;浸,为今日之水渠,有灌溉之利。</p><p class="ql-block"> 自古,湿地就融进了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自古,湿地就是自然保护管理的重要一环。</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山水林田湖命运一体,气水土生人休戚与共,于家于国于天下,湿地从未如此重要。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我们对湿地有新知,更有新治。沧海桑田,气象万千,唯愿众人共携手,长留湿地在人间。</p> <p class="ql-block"> 我看到了《湿地公约》,全称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条约》。1971年2月2日成立于伊朗的拉姆萨尔,又称《拉姆萨尔公约》。它是全球最早针对单一生态系统保护的国际公约,目前有170多个缔约国。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p><p class="ql-block"> 《湿地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湿地公约》诞辰,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p> <p class="ql-block"> 看了湿地与演化机制的说明,我认识到,湿地具有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的强大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p><p class="ql-block"> 湿地通过沉降、吸附、稀释等物理过程和湿地动植物、微生物的吸收、合成与分解等生物化学过程,将排入湿地的污染物吸收转化。</p><p class="ql-block"> 湿地支持着生命繁衍与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没有湿地,地球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营养循环将无法实现,全球依赖于湿地的各种生命将无法繁衍,许多生物将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p><p class="ql-block"> 一言以蔽之,湿地是自然万物赖以生存的根基,也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 湿地是地球上最富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包括淡水、食物、药材、工业原料、航运发电等。世界各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依赖于湿地的物产资源。</p><p class="ql-block"> 馆内展出了鱼皮制作的一套服饰是黑龙江赫哲族同胞制作的,我在黑龙江当知青时就听说过,只是没见过实物。如今看到渔猎民族服饰还是既敬佩又震撼。鱼皮衣是用大马哈鱼鱼皮,制作的工具也一并展出。</p><p class="ql-block"> 我在佳木斯师专读书时,曾吃到过同学从同江街津口带来的大马哈鱼鱼干,听同学讲过鱼皮衣的制作过程,原来这木铡刀一样的工具是鞣鱼皮的。</p><p class="ql-block"> 靠山吃山,近水捕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言不谬也。</p> <p class="ql-block"> 展馆走廊的两边分别向人们介绍了世界湿地分布情况,左侧是亚欧非,右侧是南北美。中间的地球“仪”上醒目地标出了华夏文明和两河文明(尼罗河,印度河)。</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有限的空间里,馆方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湿地文明起源》;《中国湿地资源现状》;《中国湿地保护成就》;《湿地保护未来愿景》。</p> <p class="ql-block"> 经过湿地万象厅的空间时,看到展出的许多动物塑像,从平原到高山常见的动物都被喷涂成白色,秃鹫雄踞在上,乍一看上去这些动物组成成声势浩大的群体。估计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塑像可能是塑料制作的,虽然全是白色也挺吸引人,不少人录制成视频,我也录了视频,准备回去后细细地看。</p><p class="ql-block"> 由于湿地兼具了陆地和水域的环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其它生态系统都不具备的特有生境,孕育了复杂的生物群落和丰富的遗传资源。</p><p class="ql-block"> 湿地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花草树木,鸟鱼虫兽,在湿地繁衍生息,谱写出磅礴的生命赞歌。</p> <p class="ql-block"> 应该说,这个展厅标本最多,内容精彩。我先后仔细看了,湿地兽类,湿地两栖动物,湿地爬行动物。</p><p class="ql-block"> 海狮,海豚,大白鲨,鲸鱼,麋鹿,扬子鳄一一呈现在眼前,就连青藏高原的野牦牛也被“请”进博物馆,安排在“贵宾席”。</p> <p class="ql-block"> 展馆内巨大橱窗里陈列了许多鸟类标本,引起了参观者浓厚的兴趣。由于这些鸟类都是生活在湿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形成形态迥异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丹顶鹤腿细长,喙尖,善于在浅水滩头觅食。</p><p class="ql-block"> 大天鹅体型大,特别像农户家养的白鹅,脚上有蹼,便于在水中快速游动。</p><p class="ql-block"> 白鹭在江南水边常见, 牛背鹭只有在春耕时见到。它是涉禽类中最“聪明”的鸟儿,牛在水田耙地,它们常站在休息的牛背上,居临下盯着水里虫子,享受送到嘴边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普通鸬鹚,擅长潜水捕鱼,故被精明的渔夫所用,成了“专职”的帮工。</p><p class="ql-block"> 秋沙鸭每年暮秋都要飞到江南越冬,它们和其貌不扬的斑头雁一起在寂静的湖沼中时常唱响此伏彼起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生态环境好了,在西湖的水岸边,常常可以看到漂亮的鸳鸯和游人互动,给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早就听说过鹈鹕,“尖嘴”连着皮囊,其他部位与白天鹅相似,据说它张开“大嘴”,一次可以将2斤重的鱼吞进肚子里,看着眼前标本顿时产生许多幻想,尤其是它捕鱼时“志在必得”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看完湿地动物标本后,顺便也匆匆看了看微生物和植物标本展示。</p><p class="ql-block"> 水是湿地的灵魂,江河湖海是它缤纷的形态。水中植物舒展出柔美的姿态,生灵们穿行其中,沉沉浮浮,游弋出生命的轨迹。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在静谧中潜藏,鱼类则主宰着水域的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 湿地大观中重点展示了人工湿地的模型,依次观看了新疆的坎尔井,从宏观的维度欣赏了天山山麓下的人间奇迹,仿佛亲临吐鲁番葡萄沟,嗅到了瓜果之乡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畔崛起的繁华城镇,河边帆墙林立,街肆生意兴隆,诱人的烟火气息随着荡漾的碧波飘向远方。</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是一座大型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游客在都江堰考察李冰父子的杰作时,无不对古代先贤们充满了感激与敬意。</p><p class="ql-block"> 云和梯田是中国最美的梯田, 距今有千年历史,梯田的垂直高度有1200多米,跨越了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观带,最多有700多层,是华东最大的梯田群。</p><p class="ql-block"> 伫立在梯田模型前,我突然想起激情燃烧的岁月,劳动人民即兴创作的口头诗∶</p><p class="ql-block"> 天上没有玉皇,</p><p class="ql-block"> 地下没有龙王;</p><p class="ql-block"> 我就是玉皇,</p><p class="ql-block"> 我就是龙王!</p><p class="ql-block"> 喝令高山低头,河水让路——</p><p class="ql-block"> 我来了!</p><p class="ql-block"> 云和梯田即便是模型也让人感到震撼, 如果说“愚公移山”仅仅是一则故事,那么千百年来各族儿女为创建美好家园而作出的努力,就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结晶,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奇迹。</p> <p class="ql-block"> 看完人工湿地模型后,紧接着看湿地大观。</p><p class="ql-block"> 中国湿地资源总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仅次于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湿地公约》组织定义的所有湿地类型,中国都具有。其中沼泽湿地面积占主导地位。湿地资源分布广泛,区域差异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与国家经济建设和民生福祉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展馆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再现了湿地自然状态下万物生灵的身影,鸟类自由地翱翔在湿地丛林间,麋鹿悠闲地注视着身边的鸟儿,好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潮下带湿地,海草床、红树林、珊瑚礁共同构建成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水质改善作用和高效的固炭能力。</p> <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我第一次知道“胎生”现象是红树林最奇妙的特征∶红树植物的种子,在母树上生长,萌发成胚轴,胚轴成熟后脱离母树。落到淤泥中的胚轴,几小时后就能扎根生长。落到海中的胚轴,会随波逐流数月,直到再次遇到海岸。</p><p class="ql-block"> 我最近看到有科学家将红树的胚轴称之为孢子,并将其繁殖过程和灵芝相比。有一点可以肯定,红树林并不全是凭根系生长繁育的。</p><p class="ql-block"> 红树林下的滩涂里生长着一种“弹涂鱼”,俗称“跳跳鱼”。因其常附着在红树树根上,又被人们称为树根上的客人。距今已有三亿年的演化历史,此鱼胸鳍强健发达,头顶眼睛敏锐,想要捕捉到它不容易。在浙江慈溪奉化沿海一带,有专钓弹涂鱼高手,能在10米开外就轻松将此物收获。</p> <p class="ql-block"> 湿地万象厅的展出内容全部看完,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山环水绕,江河万里,在华夏九州勾勒壮美的诗画;莺飞草长,生命不息,在水陆之际绽放繁盛的文明。缤纷湿地,绚丽生灵,湿地万象,全民共赏。</p> <p class="ql-block"> “只此西溪厅”是湿地博物馆的专题展厅,分别在2楼和3楼。内容不是很多,但主题突出。楼上楼下转了一圈,对西溪和西溪湿地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历史背景与起源。</p><p class="ql-block"> 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南渡至杭州。途经西溪时被其“山水清幽、草木繁盛”的景色吸引,曾短暂考虑在此建都。然而,当他看到凤凰山一带更适合营造宫城,最终定都临安(今杭州)。</p><p class="ql-block"> 离开西溪之际,赵构感慨道∶“西溪且留下”。这句话既表达未能选址的遗憾,也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p><p class="ql-block"> “西溪且留下”,这一典故为西溪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也成了当地地名“留下街道”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我在西湖区读中学时,曾一度听古荡一带的同学说,“留下”,是清军追杀太平天国“长毛”时,看到逃窜消失在湿地里“长毛”,无可奈何地收兵,斩草除根不成,那就“留下”驻军看守……</p><p class="ql-block"> 少(shào)不更(gēng)事,人云亦云,当年听到的“留下”实属荒诞不经,与《笑林广记》中的“丁氏挖井得一人”有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 西溪湿地是全球不可多得的城中次生湿地,丰沛的水源造就了“荡、漾、堤、塘、岛”的多种景观。也构成了“水在村中,村在水中”的独特景致。秀美的水乡风光,恬静的人居环境,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俨然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展厅内复制再现的民居,农耕用具,养蚕竹笾,让游人沉浸在鱼米之乡的氛围中,真实地感受到西溪湿地是天堂杭州城中的一块福地。</p><p class="ql-block"> 西溪湿地多竹,山丘、村舍、田野、池荡,处处能见到竹林,竹笋品种繁多,四时不绝,丰富了杭州市民的餐桌。农妇闲暇之余编的菜篮堪称精美的日用品,一度为上海来杭游客心中的至爱。探亲访友的杭州人到上海,也不忘随身带上这方便实用的杭州菜篮。</p> <p class="ql-block"> 旧时的西溪居民,家家有小舟,户户有埠头。人们在其间居住劳作,养鱼育蚕,种竹培柿,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茶叶果蔬农副产品应季上市,呈现一派兴盛景象。</p><p class="ql-block"> 船是江南水乡的一大特色,“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是江南交通的特点。昔日西溪,旱路不畅,舟楫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成了浮游在碧波上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端午节,西溪湿地的居民都要举行划龙舟大赛。吸引了城区居民纷纷赶往留下,五常等地看热闹。展厅里陈列了式样不一的龙舟上的龙头,非常精美,也很漂亮。看到这些龙头,就可以想象端午节赛龙舟时西溪沸腾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在“只此西溪厅”参观中我也了解到曾经的湿地因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而遭受到坏。2003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支持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西溪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引钱塘江水进西溪,让这里的水变清了。</p><p class="ql-block">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走进西溪,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一再叮嘱∶“要坚定不移地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p><p class="ql-block"> 西溪湿地改善了杭州市城市生活环境,提升了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现在,西溪湿地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湿地保护的典范和样本。</p><p class="ql-block"> 我特地走近展橱,看了西溪湿地中的原“居民”——东方白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鸟中国宝),涉禽类的青头野鸭,猛禽类的鹰隼……就连素有“东方宝石“和“吉祥鸟之称“的朱鹮(huán),在西溪湿地也找到了“立命安身”之处。</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里,参观湿地博物馆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带着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无限憧憬,继续我的湿地公园之行。</p> <p class="ql-block"> 走出湿地博物馆,沿着绿堤向莲花滩观鸟区走去。呈现在眼前的湿地自然景观用“绿野仙踪”即可概括。护堤的水杉茁壮成林,目测也就是湿地公园开园时种下的,也快有碗口粗了。林下是绿茵如毯的草坪。河湾港叉也被鲜绿妆扮着,一片静谧。偶尔可以看见白鹭从草丛中蹿出,消失在如诗的原野里。</p><p class="ql-block"> 在莲滩鹭影景点,看了介绍后得知,观鸟区的面积有525亩。这里是西溪湿地鸟类主要栖息地,也是涉禽类水鸟主要观赏区。共建有一层的观鸟亭两处,二层观鸟楼一座。观鸟游步道1000米。</p><p class="ql-block"> 观鸟亭和观鸟楼作为观鸟的掩体,方便游客近距离观鸟和登高观鸟。观鸟游步道面向观鸟区一侧,以密集的孝顺竹和绿篱作为遮掩,以避免游客进入观鸟亭和观鸟楼时惊扰鸟类。</p><p class="ql-block"> 该区域大部分水域为浅水区域,植被丰茂,绿水环绕,鹭鸟飞翔天际,鸣禽宛转丛林,生意蛊然,野趣纷呈。</p> <p class="ql-block"> 观鸟亭上半部被茅草披盖,下半部用木板做成百页窗。人在里面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外面,外面的鸟儿是看不到人的。</p><p class="ql-block"> 我坐观察“窗口”有10多分钟,就只看到一只白鹤在浅滩上缓慢地踱着碎步。不一会儿原地不动了。见此情景,有点乏味,便起身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沿着游步道向西走了约100多米,来到观鸟楼。观鸟楼是用木板搭建的,伪装成民居,没有窗户,只有观察鸟类的长方形“视窗”,也是百页式样。</p><p class="ql-block"> 观鸟楼一层比较暗,视野不太好。二层临水面较宽,里面有两个装备“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闲聊在某地拍鸬鹚捕鱼的奇葩经历∶拍照不要钱,拍到鸬鹚抓到鱼要收100元。还有一位初中生模样的少年,坐在一边,平心静气地盯着前方,他的手机处于待命状态。</p> <p class="ql-block"> 我找了个位置,朝前方看去。发现也有一只白鹳在浅滩活动,从水中缓慢地走到“小岛”上,然后在岛上来回走动,活动轨迹呈“一”字状。他们三个人都没有拍照,只有我用手机记录了眼前的画面。两位“长枪短炮”者在议论∶这鸟的翅膀硬毛可能被人动过手脚,飞不了。我看了一会儿竟猜想,这鸟脚下可能栓有尼龙线,走不多远,也跑不了,要不然怎么会来回有规律地走动……</p><p class="ql-block"> 在观鸟楼里呆着无聊,起身看了看身后墙上展示的西溪湿地鸟类照片,突然领悟∶眼下正是所有鸟类的繁殖期,要不是人为地留住白鹳在此“表演”,游人就会跑空,观鸟区徒有其名了。</p><p class="ql-block"> 出口处的鸟类的塑像有一种展翅高飞的气势,也是我在西溪湿地公园感受到可以触摸的诗和远方,带给游人许多神思遐想</p> <p class="ql-block"> 继续走在绿堤上,感到景观单一,走了好长的一段路后,终于看到长在堤路边一株绣球花,不怎么引人注目,由于欣赏情趣和角度的不同,我看不出这些花有多美,反而觉得像是人工捆扎在绿树上,有点标新立异。</p><p class="ql-block"> 终于来到西溪湿地之行的第三站——高庄。</p><p class="ql-block"> 高庄(高宅),又名西溪山庄。俗称西庄,建于清顺治14年(1657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之间,是清代文人高士奇(1645年—1704年)的山庄別业,具有典型的明末清中期前宅后园的官宅特点。</p><p class="ql-block"> 康熙南巡时,曾驾临此地,高庄因此而名声大噪。</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高庄,庄内由高宅、竹窗、蕉园诗社等建筑组成,再现了当年康熙驾临时的历史场景。</p><p class="ql-block"> 我今天来不是时候,恰逢园内正在整修,尽管通告,游人还是络绎不绝地走了进去,我也跟了进去。</p> <p class="ql-block"> 走进高宅,首先看到的轿厅,在《西溪山庄》牌匾下有题为《隐秀居》的山庄全景画意图。</p> <p class="ql-block"> 走过曲径通幽的迴廊,看到室内复原并再现了康熙临驾山庄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在欣赏这座前府后园的高官私宅时,看到了园内荷花塘边,亭台楼阁,小桥流水, 宛如诗画,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我极为赞叹借景入画的雕窗设计,同时也感到中国古典园林建造工艺精湛巧妙。虽然看到许多园林有相似之处,但在细节处理上又各有特点。</p> <p class="ql-block"> 花了大半天游览了西溪湿地公园,亲身经历并感受了湿地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在城镇化建设的今天,因地制宜保留一方湿地,尤其是城市中心,是惠及子孙后代的明智之举。</p><p class="ql-block"> 西溪湿地公园现在已成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老年朋友只要行动方便,不妨常到这里走走看看,对人心身健康好处多多。</p><p class="ql-block"> 限于精力与时间关系,我在西溪湿地只能走马看花,先了解个大概,至于精华部分日后另择时机再来探访,相信届时会有新的惊喜,“西溪且留下”等着我。</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 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