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变幻的赤水河!

张玉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这条古老的河流,犹如《山海经》中勾勒的神秘脉络,穿越华夏大地,诉说着千年的史诗与传奇。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天然分界线,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沧桑。赤水河,自古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国广袤的版图上,有一条海纳百川的最大河流长江。当长江来到四川省合江县境内时,接纳了一条来自云贵高原的著名河流——赤水河。赤水河,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每到雨季它泛红的河水,如同流动的血脉,待雨季过后,它又逐渐变回往日的清澈,以优良的水质产出名扬天下的茅台酒。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不仅以自然景观而闻名,更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被称为“英雄河”与“美酒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赤水河,它的长度仅为400多千米,在6300多千米的长江干流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它虽无“巨龙奔腾”的身躯,却写过“四渡赤水”的战争神话,流淌着不屈的长征精神。“美酒河”“英雄河”,这样一条小小的河流,竟能摘得众多的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千里画廊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在贵州与四川的边缘地带,将躯干折成一个优雅的“V”字型,最终注入长江。以其丰水期的高含沙量和赤黄色的河水而闻名。它蜿蜒流淌在云贵川三省的交界处,全长523千米,流域面积达2.04平方千米。其流域内75%为山地地形,未受水电工程干扰,保留完整的自然流态,成为长江上游唯一未被污染的支流。河水富含矿物质与微生物群落,pH值稳定在7.2~7.8之间,形成了酿造酱酒的“黄金水脉”。在赤水河流域聚集了茅台、习酒、多彩贵州酒等200余家酒企,年产酱酒超过50万吨,占全国酱酒产量的85%以上。茅台镇至二郎滩的40千米的河谷,更被称为“世界酱酒核心产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V”字型折点以下的水流,则遇上了分布广泛的红色砂岩、泥岩,它们风化后形成了红色的土壤。每年的6~9月,雨季到来之际,细密的雨水化作山间洪流,携卷着大量的岩屑与土壤进入河道,河水泛红,“赤水河”因此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天然落差1400多米,流经云南省的镇雄县、威信县;贵州省的毕节市、金沙县、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四川省的叙永县、古蔺县、合江县共计十县市。根据赤水干流自然特征,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其中从云南省的赤水河源头到贵州省的仁怀市茅台镇为赤水河的上游,为典型的云贵高原区,两岸海拔1000米之上,河谷狭窄深邃,悬岩峭壁;从贵州省的仁怀市茅台镇到赤水市复兴镇为赤水河中游,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山麓峡谷区,山坡高度骤降,偶有台地,河谷渐宽,两岸海拔500~1000米;从贵州的赤水市复兴镇到河口的四川省合江县为赤水河下游,为四川盆地丘陵区,河谷开阔,两岸海拔200~500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古称“鳛部水”,因流域为古代彝族鳛部统治区域而得名,且与传说中的“鳛鱼”(形似喜鹊、能御火治病的灵物)相关,成为部落的图腾。东汉《水经》记载“鳛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秦汉时期又称“大涉水”。到了唐代因泥沙赤红、水势凶猛称“赤虺河”,明代改为“赤水”并沿用至今。不同河段曾有“安乐水”“茅台河”等别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是一条神奇的河,因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有流域内盛产美酒,在流域内(特别是中游段)的两岸为最绿的林带,有茂密的森林。因此,被誉为“英雄河”、“生态河”、“美景河”和“美酒河”。赤水河几乎所有的传奇和精华都集中在中游河段,即在贵州省的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和四川省的古蔺县四县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顾名思义是红色的河,每到雨季下雨的时节,赤水河的河水就呈现出赤黄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雨水冲刷赤水河两岸红色的丹霞地貌而来。赤水河古蔺县太平镇以下的下游河段为丹霞地貌,赤水河古蔺县太平镇以上的上游河段为喀斯特地貌。赤水河古蔺县太平镇至习水县土城镇河段为相对较干的丹霞地貌,土城镇以下的下游的贵州赤水市全境为潮湿的丹霞地貌。丹霞遇到水,风景美得很,作为赤水河流域的丹霞地貌主要集中地贵州省的赤水市,红山红岩群峰林立,红色悬崖峭壁遍布河谷溪流,千瀑流泉飞奔其间,赤水河畔的赤水市也因此被誉为“丹霞之冠”、“千瀑之市”,成为世界丹霞自然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军长征时朝,四渡赤水的故事为这条河增添了英雄的彩色。长征初期遭受重重挫折后,1935年1月15~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革命。两周后,1月29日,红军在土城镇和元厚镇一带一渡赤水,开始了在黔、川、滇一带的东突西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月18~21月,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向东二渡赤水后,25日击败黔军,占领娄山关,毛委员当即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3月16~17日,红军再从茅台镇向西三渡赤水,进入川南,进一步调动敌人的兵力,造成乌江一带兵力空虚,为四渡赤水埋下了伏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当国军重兵向川南集结时,红军又突然东进,于3月22日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实则西进云南,在5月份巧渡金沙江,彻底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四渡赤水这一伟大的军事奇迹。土城也因此留下了一段光荣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丹霞、赤水、瀑布、绿树,构成了赤水河色彩鲜亮的景观。然而,赤水河远不止于美景,在崇山峻岭中,赤水河作为一条天然通道,是云贵川之间重要的交通动脉。一条美景河也是赤水河畔人家的“母亲河”。数千年前,赤水河流域便有先民生存,此后,陆续有人不断迁入,边缘的位置,隐秘的山野,反而造就了多彩的“文化千岛”,苗族、彝族、仡佬族等30多个民族在这里交错杂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如同一条纽带,将多彩的民族串连在一起。高山深谷之下,流动的河水,承载着交通运输的功能。在赤水河中下游地带,木材、竹子等顺着水流的方向向外运输,在漂送过程中,为防止木材的丢失,人们站立在一根独木之上进行看护,久而久之,便掌握了“独木漂”“独竹漂”的技艺。然而,赤水河大部分河段滩多水急,大大小小的险滩多达200多处,行船极其危险,明代有诗云:“筏趁飞流下,樯穿怒石过。劝郎今莫渡,不止为风波。”险滩遍布的赤水河,只能分段通行,舟楫不便之处,物资运输全靠人背、畜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即便是如此,赤水河仍是云贵地区一条重要的“生命线”。贵州自古不产盐,全靠外部输入,而距赤水河入江口百公里之遥;四川省自贡市,是我国最大的井盐产区,溯赤水河而上,沿着川黔边界,就是一条“川盐入黔”的大通道。明清以来,随着贵州纳入中央王朝管辖,大量人口流入,对食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朝廷鼓励盐商贩盐至云贵地区,并多次疏浚赤水河河道。由此,在赤水河流域,一幅壮阔的图景徐徐展开——赤水河中,运盐的船只缓缓前行,赤水河两岸,纤夫们正拉紧纤绳,嘴里齐声吆喝着号子,那声音高亢激昂,响彻山谷,那调子或急或缓,恰似赤水河的水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若遇到实难通过的险滩,则要换乘小船,或由人力背负。一个个背盐工,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正深一脚浅脚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盐巴佬……背子上背就起身……白天夜晚把路赶,腿发麻来眼发花。”一段《背盐歌》道出了背盐工的艰辛,于他们来说,吃盐是生存,背盐是生计。赤水河繁忙的盐运,也带来了商贸的繁荣。在渡口、水陆转运之处,船工、纤夫、背盐工集中在这里,饭馆、客栈以及商铺纷纷设立,一个个商贸小镇点缀在赤水河畔。如大同镇,它地处川黔交界,来往商队到此歇息,补充供给,街巷依河延伸,铺面临河而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赤水河流域,再简单不过的食材都能形成极致的风味。五谷杂粮经过酿造和发酵,便能香气四溢。而酿造与发酵在赤水河流域并不鲜见,在赤水河入江口附近,四川泸州市的合江县,紧邻河畔的斜坡上,6000口酱缸整齐的排列着。缸内大豆、小麦等原料正晒露发酵,三年后便成飘香的酱油。在贵州赤水市,也有一口口露天酱缸,缸内小麦、大米等原料正在发酵,三年后便成酸香的食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冽的赤水河水,遇见不同的谷物便会产出不同的香气。在赤水河两岸高粱田遍布,湿润的气候,富含矿物质的壤中,长成的糯高梁,皮厚、颗粒结实,耐多次蒸煮、翻拌,这便是酿造茅台酒的原料“红缨子”。然而,想要酿出好酒,还需要赤水河的“地利”与“天时”,正是赤水河“V”字型躯干的转折点,四周高山围合,赤水河从中蜿蜒流过,河谷内部冬暖夏热,年均温度达18℃左右。温热的气候,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进行发酵。数百年前的茅台镇,卸船上岸的船工们,到此便吆喝一声“喝寡单碗”,一单碗,二两酒,一饮而下,褪去了一路的艰辛。如今,吆喝声散去,所有的故事都化作今人入喉的烈酒。每一口酒都是赤水河故事的凝结,在这个故事里,有赤水河的秀丽山水,有赤水河人家的极致风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水,是生命的源泉,是酒之血液,赤水河两岸民间自古酿酒业发达。有一首船歌中唱到:“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过二郎滩,又该喝郎酒。”据记载,西汉年间赤水河就酿造出让汉武帝喜欢的赤水枸酱酒,在这条400多千米长的河流中,出产了茅台、郎酒、习酒、五粮液、泸州老窖、曲酒、剑南春等大小数十种名酒。占中国名酒的60%以上,“美酒河”真是实至名归。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赤水河孕育了众多的酱香白酒品牌,黔台老酒坊也正是其中之一。而黔台老酒坊坤沙酱香酒,汲赤水河的河水而成,秉承天人合一的古法酿造工艺,经酿酒大师余兴忠之手,顺应二十四节气,逢端午制曲,重阳下沙。历经25道工序1825个日夜淬炼成精。且黔台老酒坊的酒界泰斗秦含章多次题字、多位专家作出高度评价:“甘美柔和,兼年份的厚重与口感的跳跃,味长尾爽,不失醇厚……”,其品质不言而喻。相信随着美酒河——赤水河的变美,将成就更独特诱人的黔台老酒坊酱香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水资源,使得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生态走廊。沿岸的风景如画,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索。同时,赤水河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宛如一条流淌在中华民族心中的血脉,永远激荡着我们的心灵。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沧桑,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让我们共同珍惜这条古老的河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赤水河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记忆与骄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