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一场腥风血雨般的文字浩劫——“乌台诗案”轰然降临,这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党同伐异之文字狱。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等宵小之辈,如贪婪的鹰隼,从苏轼《湖州谢上表》及其他诗文中,断章取义地摘取字句,以谤讪新政的莫须有罪名,将这位才情横溢的文豪投入牢狱。在那阴森的牢狱之中,苏轼饱受折磨,历经无数个难捱的日夜。幸得多方人士全力营救,他才得以保全性命,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自此踏上了黄州谪居的寂寥之路。</p><p class="ql-block"> 初至黄州,苏轼虽顶着团练副使的虚名,实则背负着罪臣的沉重枷锁。微薄的俸禄,难以支撑生活的开销,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为了在这困境中生存下去,他毅然在黄州城东那片荒芜的东坡之地,挥起锄头,开垦出一片荒地,亲自躬身耕种。从此,“东坡居士”这个别具深意的别号,便与他紧紧相连,成为他人生转折的独特印记。</p><p class="ql-block"> 在黄州的岁月里,苏轼的内心被政治挫折的阴霾所笼罩,苦闷与孤独如影随形。那是一段幽暗的时光,他常常在寂静的夜里,以书为伴,借诗抒怀,试图在文字的世界里排遣心中的忧愁。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光的流转,苏轼渐渐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结识了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时常相聚,把酒言欢,杯中盛满的不仅是醇香的美酒,更是真挚的情谊;围炉品茶,袅袅茶香中,畅谈诗词文章,交流人生感悟。朋友们的陪伴与支持,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穿透了苏轼心中的阴霾,让他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感受到了久违的人间温暖与慰藉。这些珍贵的情谊,也化作源源不断的灵感,融入了他的笔端。</p><p class="ql-block"> 在黄州这片土地上,苏轼以其超凡的才情与豁达的心境,挥毫写下了一篇篇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赤壁赋》中,他与友人泛舟赤壁之下,在清风明月间探讨宇宙人生的真谛;《后赤壁赋》里,他再次踏访赤壁,以奇幻的笔触描绘出月夜赤壁的清幽与神秘;《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当年三国豪杰,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慨叹。这些作品,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文学的天空,也让本与赤壁之战并无直接关系的黄州赤壁成为“文赤壁”而声名远扬,使这片曾经默默无闻的土地,一跃成为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遗址和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3月29日,我们踏上了黄州的土地。次日清晨,迎着初升的朝阳,搭乘黄州101路公交抵达黄州中医院站,随后换乘出租车,向着黄州赤壁进发。此番前行,是为追寻苏轼的足迹,去触碰那穿越千年的文学华彩与旷达人生。</p> <p class="ql-block"> 甫至景区,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便映入眼帘,古朴而庄重,岁月的痕迹为其增添了几分厚重。牌坊之上,“东坡赤壁”四字苍劲有力,门旁两只石狮栩栩如生,似是守护着这片文化圣地的忠诚卫士。</p> <p class="ql-block"> 穿过牌坊,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一座三孔拱桥横跨眼前。走过石桥,迎面矗立着一座照壁,上面镌刻着苏东坡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两侧,一侧雕龙,矫若惊鸿,尽显威严霸气;一侧刻凤,翩然欲飞,散发着灵动之美,龙凤呈祥,与豪迈的词句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景区大门乾坤阁赫然在目。这是一座传统宫殿式仿古建筑,红柱红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飞檐斗拱,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气势非凡;格栅落地窗,古朴典雅,透着历史的韵味。檐下悬挂着黑底金字的“东坡赤壁”横匾,醒目而庄重。两侧廊柱上的对联更是引人驻足:“文武一身兼,苏子周郎,两顾便教垂简册;是非千载定,沉沙折戟,重磨犹自见前朝。”寥寥数语,将苏轼与周瑜的传奇事迹巧妙融入,饱含着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深切敬仰。</p> <p class="ql-block"> 步入东坡赤壁正门,曲径通幽,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隧道,瞬间穿越回往昔岁月。穿过修竹夹岸、流水潺潺的八卦桥,踏上一段由串串大红灯笼装点的秦砖小路,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路前行,我们来到了赤壁怀古碑廊。黛瓦粉墙间,镶嵌着由黑色大理石镌刻的名人书画碑刻,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里不仅有苏东坡自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笔力雄健,气势磅礴;还有董其昌、梁启超、于右任、沈尹默、方毅、周而复等名家书写的同一词作,风格各异,却都饱含深情,此外,冯会的《三苏图》也在此处,展现出苏家父子的风采,整个碑廊可谓是一场书法与艺术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 欣赏完赤壁怀古碑刻,我们来到了苏东坡的塑像前。塑像基座上镌刻着苏东坡的生平简介,汉白玉雕成的他头戴东坡巾,身着长袍,背束双手,衣袂随风飘动,神态飘逸洒脱。那深邃的目光仿佛正远眺长江,口中似在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诗句,让人不禁沉浸在他的诗意世界中。</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塑像的身后,便是东坡赤壁。这里的山体,岩石突出,宛如巍峨的城壁,加之岩石呈赭红色,故而得名。山势陡峭如刀劈斧削,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傲然屹立于江畔,雄浑壮阔的气势扑面而来。拾阶而上,赤色的墙壁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标识清晰可见,彰显着它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阶继续向上,便来到了文物区入口的古门楼。门楣上“东坡赤壁”四字苍劲古朴,两侧楹联出自清朝康熙年间黄州知府郭朝祚之手:“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上联巧妙地通过“夏口”和“武昌”点明了赤壁的地理位置;下联则将周瑜、苏轼与赤壁紧密相连。其实,周郎赤壁并非此处,苏东坡词中“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早已说明,这不过是流传的说法罢了。</p> <p class="ql-block"> 走进文物区,我们首先来到碑阁。碑阁内四壁嵌有126块《景苏园贴》石碑,这些石碑由清人杨寿昌创意、杨守敬选刻而成。《景苏园贴》石刻共分为六卷,其中119块为苏轼手书,另外7块是历代名人题跋。它囊括了苏东坡一生中不同时期的72件书法作品,堪称苏东坡书法艺术的集大成之作。自清光绪十六年(1890)至十九年(1893)摹刻面世后,便被世人尊奉为“集苏书之大观”的经典巨制,如今更是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前来瞻仰。</p> <p class="ql-block"> 走出碑阁,我们来到了留仙阁。这座阁楼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是为纪念苏东坡贬谪黄州八百周年而建。阁内陈列着多块书画碑刻,其中清乾隆年间进士刘墉题跋的《东坡笠屐图》、杨守敬书写的《留仙阁记》、范筠所作的《东坡游赤壁图》等,皆是珍贵的艺术珍品。阁前还有苏东坡亲书的《乳母任氏墓志》,字迹古朴,意义非凡,承载着一代文豪的深情厚谊。</p> <p class="ql-block"> 离开留仙阁,穿过“名贤胜迹”月亮门,二赋堂便出现在眼前。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建筑,正门楹联由黄兴撰写:“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两游赤壁;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五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豪迈的语句,尽显对苏轼文学成就的赞叹与自身抱负的抒发。堂上“二赋堂”匾额系李鸿章所题,笔力遒劲。堂中央,一木壁顶天立地,木壁前后分别刻有前、后《赤壁赋》,字大如拳,楷书笔锋刚劲有力,豪迈俊逸;魏书古朴苍劲,二者交相辉映,让人领略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堂前右壁刻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书写的对联:“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为二赋堂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二赋堂西南数十步外,是酹江亭。这座亭子取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之意,面江临壁而建。亭内嵌有清康熙皇帝临摹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手书《前赤壁赋》书贴石刻,以及历代名人石刻。这些石刻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保存完好,每一道纹路都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可惜为了保护文物,石刻全部被玻璃罩住,光线反射下,难以拍到清晰的照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感受它们的珍贵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 酹江亭西侧,坡仙亭与之并立。亭内珍藏着苏轼亲笔草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告别黄州时所作的《满庭芳.归去来兮》词,还有他手绘的月梅图、寿星画像,以及清黄州知府郭凤仪速写的《东坡老梅》等石刻。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得以近距离领略苏轼的才情与风采,感受他那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从坡仙亭沿石阶而下,便到了睡仙亭。睡仙亭始建于北宋,原名睡足堂,现亭为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亭内原有石床、石枕,相传苏轼与友人游赤壁酒醉后曾在此躺卧,其醉态宛如仙人,后人便将睡足堂改名为睡仙亭。岁月悠悠,这座亭子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睡仙亭下方是放龟亭。相传东晋(317 - 420)大将毛宝戍守邾城时,其仆人将他买食的白龟放生于此,后来得到善报。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黄州知府郭凤仪依据史书记载,在赤壁矶头白龟渚凿一巨大白石龟,以彰显善恶有报的故事,亭子也因此得名。现亭同样为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此处位于赤壁矶头,亭下岩石壁立。昔日,苏轼笔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便在此处。然而,因长江改道,历经沧桑巨变,如今那波澜壮阔的场景已不复存在,沿着山崖向下望去,赤壁矶头下是一片浩渺的人工湖,虽少了几分磅礴气势,却多了一丝宁静与柔美。</p> <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沿着石阶向上攀登,我们来到了问鹤亭。问鹤亭原名玩月台,因地处山峰,是赏月的绝佳之处而得名。1922年(民国十一年)扩建赤壁时,取苏东坡《后赤壁赋》中道士化鹤、主客问答之义,将其更名为问鹤亭。亭子周边散落着数方名人碑刻,每一块碑刻都蕴含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份情怀。</p> <p class="ql-block"> 由问鹤亭继续向上,便抵达了赤壁矶的最高处——栖霞楼。栖霞楼是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原楼背山面江,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染红江面,映照在楼身上,仿佛晚霞归栖于此,故而得名。现楼为建国后重修,由茅盾题写匾名。这座楼阁楼高四层,飞檐翘角,赤楹碧瓦,白石栏杆环绕四周,雄伟壮观,尽显古朴典雅之美。楼间还嵌有苏轼手书的《黄州寒食诗》行书,笔走龙蛇,潇洒自如,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p> <p class="ql-block"> 登上栖霞楼,凭栏远眺,赤壁的美景尽收眼底。微风拂过,思绪仿佛穿越千年,想象着当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怅然。然而,所幸赤壁依然屹立在长江之畔,以宁静而庄严的姿态,向每一位前来观瞻的游人诉说着苏东坡的壮志豪情,讲述着岁月的变迁,这份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永不磨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