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到三千多年前商代遗址的皮毛

黄三怀

<p class="ql-block">(故乡之三十二)</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来到吴城水库的堤坝之上,极目远望。水库波光粼粼,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宛若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风,仿似一位穿越时空的使者,携带着历史的尘埃掠过我的脸颊。恍惚间,时光仿佛倒流,将我带入那遥远而神秘的往昔。</p> <p class="ql-block">  1973年,父亲在临江供销社工作,奉命参加兴修吴城水库大会战。那时,清江县(今樟树市)几乎调动了河西片所有公社的青壮年男女劳动力。在半军事化的管制中,民工们挥汗如雨地劳作,意外发现了这片沉睡千年的遗址。父亲回家后,仍对那挥锹之间偶然出现的古老陶片兴奋不已,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孩童般的喜悦,仿佛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他的神情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从那一刻起,吴城遗址便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神秘的种子,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无尽的向往,渴望有朝一日踏上这片土地,探寻它深藏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吴城遗址坐落于江西省樟树市吴城乡吴城村的丘陵坡地,位于萧江的上游。谁能想到,这片看似静默无声的土地,竟蕴藏着改写历史的巨大力量。当商代的陶窑残壁、青铜冶炼痕迹重见天日,“商文化不过长江”的定论如同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轰然崩塌。“殷墟文化过长江,江南又一春”,这句诗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江南文明尘封已久的宝匣。此后的九次大规模发掘,犹如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卷古老的书简,让吴城从考古报告那冰冷的铅字中逐渐苏醒,成为一个鲜活的文明标本,展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曾丽丹是一位秀气且文气十足的姑娘,对吴城遗址公园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讲解引人入胜。她引领我们伫立于吴城遗址的高处,但见遗址上分布着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仿佛是大地书写的神秘密码。那些纵横交错的灰坑与窑穴,宛如古老的星座图,清晰地勾勒出都邑曾经的繁华脉络。我的思绪不禁飘远,想象着三千年前的这里,该是怎样一幅热闹非凡的图景:陶窑里的火光映照着匠人们专注的眉眼,他们全神贯注地塑造着每一件陶器;青铜熔炉中迸发的火星在夜空中绽放,如同璀璨的烟花;祭祀广场上,巫祝们口中念念有词,祷词随着袅袅青烟飘向云端。出土的四千余件文物,每一件都是凝固的时光:原始青瓷那温润的釉色里,似乎藏着江南的烟雨朦胧;刻划符号仿佛是古人留给后世的谜语,等待着我们用千年的时光去慢慢破译。</p> <p class="ql-block">  我赤足行走在遗址的夯土地上,那粗粝的触感从脚底迅速蔓延至心间。我轻轻抚残垣断片,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先民掌心的温度。这里的每一块陶片、每一粒砂土,都浸润着四百个春秋的风云变幻。400年,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惊鸿一瞥,短暂得如同流星划过夜空,但却足以让吴城成为丈量江南文明的标尺,成为打开古文化宝库的秘钥。那蜿蜒如龙的土城墙,排列有序的房址,还有那些被岁月侵蚀得斑驳不堪的宗教祭祀场所,至今仍残留着某种超越时空的庄严感,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古肖江的浪涛声,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歌谣,藏着古老方国的传说。太伯奔吴的足迹是否曾踏过这片土地?吴王庙的香火虽已熄灭,但族谱里的记载却让那段记忆的余温尚存。吴城,就像一本厚重的线装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文明的密码:龙窑里那似乎还未冷却的窑火,青铜器上斑驳的绿锈,还有那些沉默不语的陶文,都在静静地等待着后世探寻的目光,等待着被重新唤醒,诉说那一段段尘封已久的故事。而今天,我仅仅是触摸到它的皮毛而已,离它那伟大的灵魂尚十分遥远。(2022 10 03写,2025 05 03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