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日,史学社在徐红素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了新昌县天姥中医博物馆,感受博物馆,历经百年,任经久不衰的时代中医精神。</p>  <p class="ql-block">  新昌县天姥中医博物馆静静地矗立在浙东的青山绿水间,远看不过是一组朴素的建筑,灰瓦白墙,并不张扬。然而,其内理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却令我久久不能忘怀。</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馆,数百种中药材自然散发的生命气息,是穿越时空而来的中医文化最直接的感官印记。</p>  <p class="ql-block">  药物展厅,上千种中药材标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自然药库。从常见的枸杞、菊花到稀有的麝香、牛黄,每一味药材旁都标注着其性味归经。</p><p class="ql-block">      随着郑中医的讲解,我们特别被一组"道地药材"的展示所吸引——新昌本地的白术、杭白菊、浙贝母等,因生长于特定地理环境而具备独特药效。其言道:"中医讲究'因地制宜',不仅是用药,更是思维方法。"在标准化、全球化席卷一切的今天,中医这种尊重地方特性、强调个体差异的智慧,或许能给我们提供另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  展品中也有一些特殊的个体,比如一整个展柜的阿胶。</p>  <p class="ql-block">  面对这一牌匾,我们似乎能见到,穿越千年的中医人所尊崇的大慈,大爱之道。</p>  <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个小小的“中药房”,郑中医给我们买了个关子,他询问有没有人能猜出这个小药房在当年中医中的作用,“方便携带”,“救人于水火”,同学们如是猜到,但随后他所言的答案,不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且在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心目中,树立起了中医清廉正直,医者人心,救济天下的慈悲形象。</p><p class="ql-block">    他所言即是:药到病除。短短的四个字,不仅囊括了上世纪,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黑暗社会,面对列强的虎视眈眈和清政府的极力打压,社会基础建筑落后,人民生活艰辛,更没有先进的医疗措施,在那样的环境下,“药到病除”对于所有的务农家庭来说,无疑是心灵的一剂良药,这样的医术传递天下,只为救济苍生,而不贪图碎银几两,那时的革命先锋们,用文章拯救国人的精神,而中医人却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治愈着世人身体上的苦痛。</p><p class="ql-block">    真正学会中医不仅要学会它悬壶济世的本领,更要学会它大爱苍生的中医精神。而这种中医精神,放到现在来讲也是弥足珍贵的。</p>  <p class="ql-block">  随着展览的进行,一张张的明方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笔一划无不体现着对患者康复的希冀,更是将中医以救人为本的思想无限放大。</p>  <p class="ql-block">  离开博物馆时,夕阳为白墙镀上一层金色。回望这座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建筑,我意识到中医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文物,更在于守护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命态度。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文化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不应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与之对话;不应是单一文化的扩张,而是多元智慧的共生。药香渐远,但那种整体观照世界的方式,已悄然植入我的意识——这或许就是博物馆最珍贵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特别鸣谢:感谢郑黎明医生、馆长的讲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