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贝壳教室的大朋友、小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见信好!</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五一假期已接近尾声。时间虽短,但相信这段珍贵的假期时光,一定为每个家庭留下了温馨的回忆——无论是旅途中的风景、家庭团聚的温暖,还是简单却幸福的日常点滴,都值得我们去珍惜。下面牛老师为大家分享我们的数学课程。</p><p class="ql-block"> 五一前我们结束了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学习,本单元结束,我们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已完成近¾。(整本书共28个练习,本单元结束已20个练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我们的数学课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学生为中心:</span>关注儿童的内在数学观念,教学起点是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非单纯的客观数学知识。课堂上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独立解决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遵循独特的教育理念:</span>让孩子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发明数学、创造数学。以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为依据,按照浪漫—精确—综合的过程来解决冲突。在低段通过游戏建构知识、帮助理解算理,咱们高段则更多地侧重于精确和综合。</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注重培养思维能力:</span>动用已有的数学观念尝试解决新问题,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享观点、互相启发争论,在思维碰撞中达成临时性共识,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span></p> <p class="ql-block"> 分数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分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小学生对分数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三年级上学期,初步认识分数主要包括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并对“1”可以表示多个物体进行初步认识,通过实例的操作和直观想象感悟分数的实质是平均分。</p> <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是在五年级下学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以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为起点,对分数进行再认识。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商、比、度量四个方面系统建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基于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并根据实际需要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公倍数等相关知识对分数,进行约分和通分。</p> <p class="ql-block">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自然数、整数和小数(分数)等(有关数观念的)知识,对分数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借助(动手)操作等诸多实践活动和直观了解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了分数。结合各类情景故事和直观的图形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写简单的分数,结合数轴和饼形图等方法对分数单位有了初步的了解,结合数轴也能计算简单的分数四则运算,但是对于分数的具体知识,如分数意义背后的算理、较为复杂的分数的四则运算等,学生还没有深入了解和学习,只是有一个浪漫的感性认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讨论碰撞中共识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针对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以算理为助手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掌握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学生分数观念的发展水平:</b></p> <p class="ql-block">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概念较多</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且比较抽象</span>。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直观,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运用适当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会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在度量活动中,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一致性,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在数学推理活动中,借助几何直观,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的进行约分、通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运用抽象推理,探索分数意义和性质的活动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点,培养乐思善问的学习品质。</p> <p class="ql-block"> 探索最大公因数时,先让学生找出8的因数:1、2、4、8;12的因数:1、2、3、4、6、12。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的因数,找出它们公有的因数:1、2、4,其中最大的4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p> <p class="ql-block"> 利用集合图直观呈现。分别画两个圈,一个圈表示8的因数,另一个圈表示12的因数,两个圈相交的部分就是它们的公因数,而相交部分中最大的那个数就是最大公因数。</p> <p class="ql-block"> 结合认知规律:从因数概念引入,让学生先充分理解因数,再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遵循了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概念,降低学习难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观形象:利用集合图呈现公因数,能让学生清晰看到两个数因数的关系,直观地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增强感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概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培养多种能力:</span>通过让学生自主列举因数、观察分析集合图、用短除法分解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最大公因数,还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强调自主建构:</span>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来建构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记忆也更牢固,充分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p> <p class="ql-block">温馨提醒🌹🌹</p><p class="ql-block">1.为了避免开学第一天学习落下,请家人们核实一下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p><p class="ql-block">2.调整好作息时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新的一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