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凡的生活中保有热情、精致简洁的生活态度,就会得到满足的岁月静好。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就有给房子、园林、假山等起名字的雅兴,既体现技艺智慧,又承载着精神追求,这些将自然、艺术与哲学融为一体的雅号,多借用经典诗文、结合地形景色、融入爱好等方式来命名,这里面的寓意准确的反映了主人的气质、爱好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有著名的三“云”石,分别是北海公园的快雪堂有“云起”,恭王府的锡晋斋有“云停”,故宫御花园的堆秀山有“云根”。这三堆云石,形成了一个风水循环,寓意祥瑞之气从快雪堂升起,在和珅家停一停,最终落入帝王之家紫禁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界之大,有缘遇见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的这几块有故事的太湖石,好不幸运。带着无比的热情及无限的好奇,去寻觅及亲近这些历史的见证者,触摸那几段过往的年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恭王府的“云停”,是一块有超能力的太湖石,其内部有上万个孔洞,当石池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成蒸汽时,蒸汽会通过石头顶部的小孔冒出来,形成云雾缭绕的效果。这种景象不仅美不胜收,更寓意着和珅希望自己的美好生活如天上的彩云,永远绚烂多彩,永不消逝。可惜那场罕见的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这太湖石被损坏,奇观永远不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宫御花园东北部的堆秀山,由太湖石堆砌,正面有岩洞,内为砖砌穹隆式石雕蟠龙藻井,洞门上额题满汉文“堆秀”。山脚东侧石块上刻有乾隆帝所题“云根”二字,以赞其美。如今,石上的字迹有些发黑,少了当年的壮观,但也正是这不再的水亮让人感受光阴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我最欣赏的还是凝聚了智慧的“云起”,位于北海公园北岸的澄观堂后院,快雪堂前的奇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海公园其设计遵循古代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将琼华岛象征蓬莱仙境的格局运用到造景中,白塔、永安桥、九龙壁、五龙亭、小西天、承光殿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九龙壁是中国现存三座古代九龙壁中最精美的一座。而快雪堂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原为帝后朝拜阐福寺时的休憩行宫,前两进澄观堂与浴兰轩承担沐浴、更衣功能,第三进金丝楠木正殿快学堂系乾隆为保存大臣进献的48方书法石刻特别增建,“云起石”便在于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进的院落,曲径通幽,越入越深,数步一景,当快雪堂前玲珑剔透如云朵层叠的假山映入眼帘,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块1779年的“云起石”它产自京郊房山县,属于北太湖石。这块石头不仅造型漂亮,而且集太湖石的“瘦、透、绉、漏”于一身,石头形状独特,与其他群石一起簇拥着,仿佛被风吹动,乾隆不仅为其命名“云起峰”,还在此石南侧题写“云起”二字,并在乾隆四十八年(1781年)在北侧题诗一首,名曰“云起峰歌”。其中“石实云之主,云以石为侣”的诗句,完美诠释了“云起石”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置身于垂岩之下,宁静而悠闲中仿佛云雾缭绕,氤氲弥漫,从窍穴中涌出,忙碌而生动。此刻的我俨然就是那唐代诗人王维,将景中有文、文中有典的造园理念与《终南别业》中的这一句“坐看云起时”精妙的融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300多年日月风雨洗礼的“云起之处”的山石,不仅装饰着园林景观,带着“观一石而知天下”的灵魂,比真山更概括、更精炼的奇美,无不散发着“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是天空中的短暂雕塑,充满生命力;而石头则是大地上的永恒,纯净而坚定。见证了无数风雨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云起石”,</span>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湛技艺,还反映了清朝盛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增加了对精美的传统的艺术成就和造园技艺的认知,它是美学演变的标本和文明传承的密码,记录者时间的流转和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