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dy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龙门石窟之行得益于错峰,既晚于上午的游览高峰,又早于午后的游览高峰,因此方能近距离无干扰仔细地欣赏卢舍那大佛。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陈毅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这里东(香山)西 (龍門山)两山封峙,伊水历其间而北流,形如一座天然門阀,故史稱“伊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面對伊阀而始稱“龍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著名的龍門石窟就分布在伊水两岸南北長達一公里的崖壁上,它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九六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国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000年十一月列入《世界遗產名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門石窟始凿于北魏由平城 (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陽之際 (公元493年),歷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诸朝,营造时問長达四百余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西兩山現存窟龛二千三百余個,佛塔近八十座,碑刻题记二千八百余塊,造像近十一万尊。這些窟龛造像多分布在西山,東山主要是唐武周时期的造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窟龛造像约占总造像的百分之三十;唐代窟龛造像約占总造像的百分之六十,代表洞窟尤以奉先寺爲代表的大卢舍那像龛群像,雕刻精湛、氣勢磅礴,是盛唐雕刻藝街的代表,人類美術史上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龍門石窟造像題記之多是中國諸石窟之冠,它们既是研究歷史的佐證,又是不同時代,不同書體的真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龍門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家贵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在石窟藝術中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其栩栩如生的佛教藝術造像,是中图古代富有才华的雕刻兿術家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宗教“儀轨”的束缚,以現實生活爲源泉而创造出的。它是中国古代劳動人民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龍門石窟開鑿一千五百多年來,遭受了自然和人爲的破壞,精美的造像损坏严重。建国后国家对龍門石窟高度重视,使龍门石窟得到了妥善保護、合理利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龍門石窟包蕴廣博的内涵,豐富精湛的雕刻使我們乃至後世子孫從中可得到知識的滋養、藝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题</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洛阳牡丹石又名牡丹玉,因果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的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圈案,故而得名,其花形逼真,花姿百态,图案清晰、淡雅,有很高的现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p> <p class="ql-block">惠简洞一小奉先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龙门西山中段,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单室结构,窟内正壁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大型弥勒像,两侧侍胁弟子、菩萨,因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奉先寺主尊卢舍那佛和右侧弟子阿难,又俗称“小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老龙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洞窟,由自然溶洞开凿而成,其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窿顶。窟内壁面遍布大小不一的佛龛,分布无规律,造像内容丰富。</p> <p class="ql-block">第1280窟(奉先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名大卢舍那像龛,唐高宗初,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高4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像龛</p> <p class="ql-block">大卢舍那像龛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卢舍那像龛记”是记载大卢舍那像龛(俗称“奉先寺”)营造情况的文字资料,初刻于卢舍那佛莲座基底东南角。系将座基表面打磨出宽130厘米、高35厘米的磨光面后,从右向左刊刻。当前残存25行,满行10字,首行标题字径3厘米,正文字径2厘米。其内容包括工程名称、造像功德主、题材内容、规模尺寸、工程人员、奉先寺设立等。从中可知大卢舍那像龛为唐高宗敕建、皇后武则天曾为之捐助脂粉钱两万贯等信息。</p> <p class="ql-block">在伊河东面观西山</p> <p class="ql-block">伊河</p> <p class="ql-block">白园</p> <p class="ql-block">白园(白居易墓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园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纪念性墓园,位于龙门东山(香山)北麓的琵琶峰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是唐代风格的建筑园林,是人们旅游观光、追慕凭吊白居易的最佳场所。园内松柏苍翠,肃穆幽静。1961年与龙门石窟同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居易,字乐天,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下(今陕西渭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享年75岁。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大诗人,在中国古典诗坛及国内外诗文界享有盛名。曾任左拾遗,江州司马,杭、苏刺史,河南尹,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晚年任太子少傅,隐居洛阳履道里,并与香山九老结缘,常酬唱于诗友、寺僧之间,自称香山居士。同时捐资主持修香山寺,建藏经堂,疏通龙门“八节滩”伊河工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在临终前“遗命不归下,可葬香山如满师塔之侧",(《旧唐书·白居易传》)家人从命将其安葬在龙门东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居易墓冢为圆形,高4米多,周长52米,冢前立一通高2.80米的墓碑,上刻“唐少傅白公墓",由康熙四十八年内廷侍直日讲官、左春坊左中允吴郡汪士宏所题。</p> <p class="ql-block">友人及后人所立纪念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