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 北关历史街区

玄钟

<p class="ql-block">北关历史街区‌,位于安徽亳州城北关,依涡河而建,始建于1656年,是明清时期中原商贸文化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亳州有大小街道146条,其中北关商业区街道57条,大多以行业命名,一街一市,如:花子街、白布大街、牛市、驴市等。这里汇聚了全国10多个省和地区的33家商业会馆,其中湖广会馆、河南会馆、山陕会馆(花戏楼)、江宁会馆等规模最大,功能也较齐全。到清末民初,这一区域有大小钱庄33家,各类商店、栈、号、行、庄近千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南京。</p> <p class="ql-block">亳州老街牌坊位于花戏楼街南口,我们今天从这里进入老街。</p> <p class="ql-block">里面有瓷器展,没有时间参观了。</p> <p class="ql-block">里仁街位于亳州北关中西部,呈东西走向,其名取自《论语·里仁》“子曰,里仁为美”,寓意“仁者所居之地为美”,体现了对嘉德与人文环境的追求。街名始于何时虽无确切记载,但史料表明,明清时期已发展为亳州药都的核心药材专业街,与相邻的纸坊街、老花市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支撑亳州药市的繁荣。</p><p class="ql-block">里仁街是亳州药都历史的缩影,融合了商业、建筑与儒家文化,其“仁德为本”的经营理念至今影响亳州药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新民街的名称来源于民国初年的新民运动,这一时期全国兴起了新民运动,许多街道被冠以“新民”的名称,以体现对新思想的追求和倡导‌。</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兴隆巷附近环境恶劣,垃圾成堆,因此得名“屎胡同”。建国后,为了改善环境,取兴旺发达之意,更名为“兴隆巷”‌。</p> <p class="ql-block">南京巷钱庄,我们今天重点参观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南京巷钱庄位于南京巷19号,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民间金融机构旧址,占地1300平方米。南京巷钱庄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钱庄建筑。</p> <p class="ql-block">南京巷钱庄的整体建筑是一座三进四合院,共有三道院子八道门,八方来财。这八道门是前门大后门小,越往后越小,成倒斗状,寓意日进斗金。还有一条引水渠,寓意财源广进似流水。天井院式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商铺式风格。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四边的房檐上流下,“这个比喻四季来财,肥水不流外人田。</p> <p class="ql-block">掌柜房的摆设也很有讲究,厅台上有四个瓶子,一个镜子,寓意平平静静、四平八稳。</p> <p class="ql-block">南京巷钱庄共有前厅、中厅、三厅、信房、账房、掌柜房、金库、财神堂等30多间,信房管人事、中厅用来接待、账房负责银钱出纳机构一应俱全,分工明确。</p> <p class="ql-block">南京巷钱庄建筑对防盗的要求非常高。钱庄的大门上包裹了铁皮,钉上铆钉,两边有错落的门槽,大门关上以后,门缝连刀片都插不进来;屋顶上方有铁丝网,网上有铃铛,如若有人从上面爬过,碰到铁丝,丝上的铃铛就会发出响声报警;墙体是中空的,里面装有沙子,如果有小偷打洞偷盗的话,沙子会自行流下把洞口堵住。除了防盗之外,墙体还可以防火,如果有火灾发生时,把墙砸开沙子流下来就可灭火;还能防潮,没有沙子,钱放在屋里容易生锈,而沙子可以吸潮。</p> <p class="ql-block">储存银子的地窖。</p> <p class="ql-block">看到各种算盘,不知道有没有实际功能。</p> <p class="ql-block">爬子巷是安徽亳州八步六条街中的一条老街。爬子巷的名称由来有两个主要传说。‌第一个传说‌是这条街以前主要销售竹耙子,因此得名“爬子巷”‌。‌第二个传说‌则与一位孝顺的残疾儿子有关。相传,在明末清初,有一位双腿瘫痪的儿子为了养活病重的母亲,每天爬行乞讨。他的孝心感动了当地人,于是将这条街命名为“爬子巷”‌</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有这样一所学校,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亳州明道宫是位于北关历史街区打铜巷中段的一处道观,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始建于宋代。</p><p class="ql-block">最初为祭祀老子的庙祠,汉代曾作为曹操军营行署。宋代被宋真宗赐名“明道宫”并作为拜谒老子的行宫。明清时期转为私人宅邸、江西会馆(许真君祠),民国时期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工人礼堂,近年修复为文化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孝故事砖雕</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打铜巷,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更承载着数十家铜手工作坊的匠心独运。时至今日,尽管岁月流转,但几家制铜作坊依然坚守在此,李绍武的青龙号铜铺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犹如老街的一块活化石,见证着匠心精神的世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李绍武,一位传承古老打铜技艺的匠人。他的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p> <p class="ql-block">白布大街,这条以布匹交易为核心的古街,见证了亳州在唐宋时期的辉煌。那时,亳州与宋州、定州、益州并列为四大丝织重镇,其出品的轻纱被誉为“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如今,虽岁月流转,但白布大街上依然矗立着多家历史悠久的纺织品老字号,如和泰公、和盛庆、同盛昌、恒丰益等,它们共同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织造传奇。</p> <p class="ql-block">亳州老城由城里、北关和涡北三部分构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涡北即涡河以北,以码头装卸为主,兼有一些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手工作坊设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北关位于北门城外涡河以南,为商业贸易区,也就是前面看到北关历史街区。</p><p class="ql-block">城里指的是现在的和平路以南人民路以北的老城。当时是全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大坚固的城墙,纵横严整的街巷,官办机构、文化教育设施齐全,豪门大宅、富户与民居散落其间,处处显现着庄重和威严。</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越过和平路从北门进入城里看看。</p> <p class="ql-block">亳州城始建于春秋时期,为楚平王筑谯城。最后一次是在元朝蒙哥八年(1258年),汝南王张柔率山前八军戍之,始为城基。明朝洪武初筑土城,宣德十年(1435年)指挥周广,以砖石包砌,始有砖城墙。因城形如卧牛,故名“卧牛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代历遭洪水冲击,多次复修,最后一次是知州王鸣重修城楼。城墙内有城壕,又称城海子,城墙外挖有护城河,墙下设有暗涵洞,城内积水可通护城河,流向涡河。此后,亳州老城墙经过不断修葺,城楼屡有加高,城垛多次加固,但基本格局一直维持到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频繁的战争,到上世纪50年代初,北门城楼成为一片废墟,城墙被当地居民拆去,一度成为菜市场。1956年,县政府发动群众填平了北门两侧的城海子,建成了和平路,北门口一带成为广场。并在周围建设了工交大楼、和平饭店、亳州大旅社、和平剧场等建筑,是全城最热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86年亳州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后,为展现悠久的历史,在原址重建了城北门和城楼,就是现在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来自于网络)是从城内向北拍的,近处是北门口城楼,城外对面喇叭口街道是北关的白布大街,再远处就是涡河了。</p> <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关系,城里部分只看了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亳州城,半部三国史。亳州古城值得你去探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篇是亳州游览最后一篇,曹操运兵道、花戏楼、华祖庵等三篇已在美篇发布。本次旅行四篇全部为手机拍摄,文字部分大多搜于百度。感谢您的阅读并提宝贵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