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子城是金华古城,位于浙江金华市区江北,东市北街以西,飘萍路以北,始建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以前,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金华的城市之根,曾是金华历代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古城内不仅有太平天国侍王府、八咏楼等国家和省级文保单位5处,还有永康考寓等市级文保单位6处,文保点和历史建筑43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子城内还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如天宁寺、徐家古里、状元坊、章宅等大一批明清古民居,还包括将军楼、金华门、熙春门、万佛塔、孔庙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古子城</p> <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翻开金华府城历史,可以看到金华城最早的城墙是在1100多年前建造的。</p><p class="ql-block">据载,唐开元年间,婺州州治迁徙今址。州治城墙,由吴越王钱镠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四月授命始建成,后梁开平元年四月(公元907年)建婺州城,并筑有子城(即今东市街以西,八咏路以北,酒坊巷以东,将军路以南的坡地上),周围约四里。子城有四门,南为保宁门(在今鼓楼里出八咏路口,2004年已重建),东为熙春门(在今小井巷通东市街口),西为桐树门(在今八咏楼西侧),北为金华门(在今鼓楼里出将军路口)。</p><p class="ql-block">元顺帝至元年间古城墙尽废。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旧址上重建城墙。</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金华城墙多次修筑。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修缮府城,置垛2554处,敌台15座,庐50间以守望。修筑后,有“两浙城池唯婺为首”之称。</p><p class="ql-block">历史文献中有描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废圮的古子城地域,尚可见保宁门和桐树门遗址。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重新测量,全城长一千七百零五丈八尺,高二丈三尺许,基宽近三丈,面广九尺五寸左右。城门:东南有赤松门(俗称梅花门),南有八咏门(旧名玄畅门)、清波门(俗称柴埠门)、长仙门(俗称水门),西南有通远门(俗称望门),西为迎恩门(一名朝天门,俗称兰溪门),西北为天皇门(一名天柱门),北为旌孝门(俗称义乌门)。</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起,金华连遭日本侵华飞机轰炸。1938年12月10日,为防空和便于居民疏散,城墙先后被拆,今仅存宏济桥头、明月楼、白莲巷北、高坡巷等几处遗址,较大的古建筑也仅存侍王府、八咏楼、天宁寺、府城隍、明月楼等几处。</p><p class="ql-block">古子城历经千年沧桑,饱经战争摧残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影响,整体格局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但仍然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得到了较好的保留。[1]</p><p class="ql-block">古城结构</p><p class="ql-block">古子城历史街区范围西至胜利街、东至东市街、南至飘萍路、北至石榴巷,占地面积37.1公顷。</p><p class="ql-block">其结构可用“一城、两巷、一带、两环”表述。一城指古子城,两巷指酒坊巷、八咏路,一带指博物馆发展带;两环指城垣遗址历史文化散步道,以及酒坊巷-石榴巷-旌孝街-鼓楼里-八咏路传统街巷环。[1]</p><p class="ql-block">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古子城内列入政府保护名录的的文化遗迹有:</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个,即太平天国侍王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侍王府</p><p class="ql-block">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个,即八咏楼、台湾义勇队旧址及李友邦将军办公处旧址、永康考寓、邵飘萍旧居、宏济桥码头;</p><p class="ql-block">市级文保单位有8个,即赤松门城垣遗址、满堂书院、真神堂旧址、《浙江潮》旧址、将军楼、福音医院、何氏三杰陈列馆、侵华日军铁路桥遗址;</p><p class="ql-block">文保点有3个,即酒泉井、休文井、三清宫。[2]</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古子城内还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如天宁寺、徐家古里、状元坊、章宅等大一批明清古民居,还包括将军楼、金华门、熙春门、万佛塔、孔庙等。街区范围内还有古井10口,除休文井、酒泉井为市级文保点外,镇东井已列入历史建筑清单。太平天国侍王府内的两株柏树已有1100年历史,据考系五代吴越王钱镠亲手种植,被列入古树名木名录。</p><p class="ql-block">八咏街、酒坊巷、石榴巷、鼓楼里、熙春巷等重点街巷仍保持着历史上原有的街道尺度、空间形态和传统街巷风貌。[1]</p><p class="ql-block">熙春巷内还迁建了由市民认领的13幢古建筑,为古子城增添了大气、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3]</p><p class="ql-block">城内景点</p><p class="ql-block">酒坊巷</p><p class="ql-block">酒坊巷,古子城中最出名的一条街巷,因开有戚家酒坊而闻名。当年的金华酒,曾赢得“天下第一酒”的美誉,还被写进《金瓶梅》,成了西门庆过年送礼的指定用酒。巷内多名人故居。[4]</p><p class="ql-block">162号:商务印书馆汉口分馆经理蒋瑞山故居;</p><p class="ql-block">126号:黄人望故居,抗战时期,黄人望把房子让给好友,时任浙江省主席黄绍竑居住,后来,又转赠给进步刊物《浙江潮》杂志社。一时间,金华和东南各地的党员作家、进步文化人都在这里发出了时代的呐喊。</p><p class="ql-block">126号相邻:汤恩伯故居;</p><p class="ql-block">121号:金华“五四”运动播火者、著名教育家胡步蟾故居;</p><p class="ql-block">112号:晚清浙中著名律师方正南故居;</p><p class="ql-block">103号:大陆一支由台湾人组成的抗日队伍——台湾义勇队队长李友邦办公处所;</p><p class="ql-block">84号:台湾义勇队旧址;</p><p class="ql-block">71号:同盟会会员金品黄故居;</p><p class="ql-block">49号:著名记者邵飘萍故居;</p><p class="ql-block">原38号:民国宪兵团长陈步云故居。[2]</p><p class="ql-block">八咏路</p><p class="ql-block">走路差不多九百余步,一里路左右,两边大多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八咏楼、太平天国侍王府、保宁门、黄宾虹故居(八咏老街192号)等都集中在此。</p><p class="ql-block">原是一条民间工艺作坊街,直至五六十年代这里仍聚集着竹业、木业和铁业的作坊。</p><p class="ql-block">八咏路是古玩一条街,两旁古朴的仿明清建筑内有几十家店铺,逢周日还有集市。主要经营古玩字画、木雕、石器、玉器、钱币、工艺品等。[5]</p><p class="ql-block">2012年,黄蜡石收藏炒作升温,一时间客商云集,之后两年这里成了全国最大的黄蜡石交易集聚地。金华古子城的黄蜡石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6]</p><p class="ql-block">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子城内有:</p><p class="ql-block">金华市博物馆,地址:东市街与将军路交叉口。</p><p class="ql-block">金华市剪纸博物馆,地址:东市街50号。</p><p class="ql-block">金华婺州窑博物馆,地址熙春巷29号。</p><p class="ql-block">金华玉文化博物馆,地址:熙春巷68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