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剑山人语录:</p><p class="ql-block">这扇红门,静静地伫立在这里,门上的铜制兽头把手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次经过这样的老门,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想象着门后藏着怎样的秘密。门不仅是物理上的隔断,更是心灵的门户。推开这扇门,仿佛就能进入另一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南剑州有雅士,名兴旺,字游龙,号南剑山人。庚戌十一月,生于闽北延平,祖籍福州闽侯上街丹屿,为六桥林氏入闽始祖硕德公三十一世孙,宋*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林公安宅之二十五世孙。精鉴赏*碑石拓片*古籍书画修复*好书画.文史。南平市台属联谊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简历:</p><p class="ql-block">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p><p class="ql-block">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p><p class="ql-block">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p><p class="ql-block">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p> <p class="ql-block">“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传统价值观的深度剖析与当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剑津*林兴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 本文深入探讨林则徐所书“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1],这一对联背后的深刻内涵。通过对其出处及相关背景的溯源,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忠臣孝子与读书耕田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在与古代耕读文化、儒家思想以及历代家训家规相联系中,揭示其在传统社会秩序构建与个人修养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立足当代社会,思考这一古老对联在新时代对个人品德修养、家庭伦理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与价值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键词</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对联;忠臣孝子;读书耕田;传统价值观;当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这副对联出自林则徐之手,虽语言质朴,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价值观念。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其在虎门销烟等壮举中展现出的爱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广为人知,而他所书写的这副对联,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对为人处世、家庭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此对联发现于福建省南平市炉下乡炉下村农民住宅客厅内,为木质抱联,黑底阳塑金字 ,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探究。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备受关注,深入剖析这副对联的内涵,对于理解传统价值观以及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的内涵解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1 忠臣孝子:道德与伦理的核心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传统中国社会,忠臣孝子被视为道德典范。“忠臣”意味着对国家、对君主的绝对忠诚,这种忠诚不仅仅是在朝堂之上的尽忠职守,更是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捍卫国家利益的担当。在古代,许多忠臣为了国家的安危,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比如岳飞,他精忠报国,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其“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展现出对国家的无限忠诚。他的忠诚不仅仅是对南宋朝廷的忠诚,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他的事迹成为了后世忠臣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孝子”则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孝顺与敬爱。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家庭伦理的基石。《论语》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供养,更在于精神上的关怀与尊重。如汉文帝刘恒,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这种孝顺的行为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有助于维护家庭的和睦与稳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2 耕田读书: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耕田”是物质生活的基础,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耕种土地、收获粮食是维持生存的根本。通过辛勤的劳作,人们获得食物,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实现自给自足。同时,耕田也培养了人们勤劳、坚韧的品质。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土地上挥洒汗水,他们深知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获得丰收。这种勤劳的品质不仅是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的。</p><p class="ql-block"> “读书”则是精神追求与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修养。在古代,读书是士子们追求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方式。通过读书,他们学习儒家经典,领悟道德伦理,为日后的入仕为官做准备。同时,读书也有助于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使人能够明辨是非、修身养性。如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他们通过读书,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品德修养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像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坚持读书学习,他的诗词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历史文化溯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1 与古代耕读文化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农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读书逐渐成为人们提升自我、追求理想的重要途径,耕读结合的生活模式也逐渐形成。在这种模式下,人们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则在灯下读书,实现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许多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倡导耕读文化,他们认为耕田可以养身,读书可以养心。如陶渊明,他“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在田园生活中,他不仅享受着农耕的乐趣,还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田园诗作品也充满了对耕读生活的赞美与向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2 与儒家思想的渊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与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以孝悌为本,“义”则体现在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上,这与“忠臣孝子”的观念相契合。儒家倡导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生价值,而读书是修身的重要手段,耕田则是齐家的物质基础,这与对联中“读书耕田”的理念相一致。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儒家思想,他主张“学而优则仕”,鼓励弟子们通过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他也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的基本准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3 在历代家训家规中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的理念在历代家训家规中多有体现。许多家族都将其作为教育子孙后代的重要准则,以培养家族成员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如《颜氏家训》中强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注重对子孙的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在家庭中,要求子孙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在社会上,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也鼓励子孙勤奋读书,努力学习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如《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多次教导子女要“勤、俭、孝、友”,其中“孝”体现了对父母的孝顺,“友”则体现了对兄弟姐妹的友爱,这都是“忠臣孝子”观念在家庭中的具体体现。他还鼓励子女多读书,认为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培养品德,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在传统社会中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1 对个人修养的塑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传统社会,这一理念对个人修养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求成为忠臣孝子,促使人们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培养忠诚、孝顺、正直等美好品德。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学习到古代圣贤的智慧和道德规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而耕田的劳作则培养了人们的勤劳、坚韧和朴实的品质。这种修养不仅有助于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赢得尊重,也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孝顺的人,在家庭中能够与家人和睦相处,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一个忠诚的人,在社会上能够尽职尽责,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同时,读书和耕田所培养的品质,也能让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2 对家庭伦理的维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它是家庭伦理的重要支撑。强调孝子的角色,有助于维护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子女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能够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在传统家庭中,长辈的经验和智慧对家庭的发展至关重要,子女的孝顺使得长辈的教诲能够得到传承和遵循。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扶持,以家庭为中心,共同努力,实现家庭的繁荣。这种家庭伦理观念也有助于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关心他人、照顾家庭。一个和睦的家庭不仅是个人幸福的港湾,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3 对社会秩序的构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社会层面,“忠臣孝子,读书耕田”的理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忠臣们在朝堂上尽职尽责,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而广大民众通过读书明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能够自觉维护社会的和谐。耕田则保证了社会的物质供应,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这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与协作,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在传统社会中,士、农、工、商各安其位,共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国家治理服务;农民通过辛勤劳作,生产粮食,保障社会的基本生活需求。这种有序的社会结构有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当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1 个人品德修养方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代社会,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但“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我们应传承忠诚和孝顺的美德。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事业、忠诚于家庭,是每个人应有的品质。在国家面临困难时,我们要像林则徐等民族英雄一样,挺身而出,捍卫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在工作中,要尽职尽责,为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弘扬孝道,关心父母长辈,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家人的关爱,要抽出时间陪伴父母,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2 家庭建设方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家庭建设方面,这一理念提醒我们要重视家庭伦理。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以身作则,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培养子女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子女要孝顺父母,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共同努力实现家庭的幸福美满。同时,要注重家庭文化的建设,通过家庭聚会、亲子活动等方式,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一个和谐的家庭能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3 社会发展方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读书依然是个人提升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我们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通过辛勤的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结论</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对联,是传统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它所包含的忠臣孝子的道德追求以及读书耕田的生活方式,在历史长河中对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代社会,尽管时代场景有所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忠诚、孝顺、勤奋、求知等精神内核,依然是我们塑造个人品德、构建和谐家庭、推动社会进步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一传统价值观的精华,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五月四日于延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陈用光系林则徐密友,曾与林则徐相和诗,林《云左山房诗钞》卷五有《题陈石士侍郎用光韬步竹图遗照》诗。此联1985年发现于福建省南平市炉下乡炉下村农民陈昌祥、陈兆喜住宅客厅内,为木质抱联,黑底阳塑金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刘光舟先生的《延平三千年》第六卷清代《林则徐与王开旺父子》一文记载林则徐从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二十七岁始至1827年(清道光七年)四十二岁的十五年间,曾16次路经延平。与延平的山水人文都有深切的交往与渊源。</p><p class="ql-block"> 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的陈昌祥老人是林则徐的诤友陈用光先生的第六世孙,至今珍藏着一对祖传的木质陽文抱柱联家训、黑底金字,长一米有余(123厘米,宽34厘米)的楷书抱柱联。抱柱联分为两块,横批已找不到。左下落款处有阴体"林则徐印"及陽体"少穆"二字及两方印章."少穆"即为林则徐字,说明抱柱联上的书法为林则徐留下的真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图出自: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陈氏族人祖传的木质陽文抱柱联家训。方方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用以下篇章资料作为参考、</p><p class="ql-block">1、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田</p><p class="ql-block">——晚清“百官楷模”马丕瑶的家风故事</p><p class="ql-block">作者*韦中月 .田夏</p><p class="ql-block">2.耕读教育的当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敏(华南农业大学基础实验与实践训练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p><p class="ql-block">3.林则徐赠陈用光楹联黎川发布</p><p class="ql-block">4.清风古城 公廉周村 清风文苑 [周村好家风]*作者*刘雪凌:家风指引我前行</p><p class="ql-block">5.定西市纪检监察网_通渭:耕读传家 诗书继世</p><p class="ql-block">6.王船山:做一家风范-深圳大学人文学院</p><p class="ql-block">7.齐家有道-家风传承-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专题</p><p class="ql-block">8.历史人物传记故事*左宗棠: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读书</p><p class="ql-block">9.王越:公正廉洁 宠辱不惊</p><p class="ql-block">10.林则徐楹联作品集</p><p class="ql-block">1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干仞,无欲则刚”~抖音</p><p class="ql-block">12.#如何证明自己曾经为人?-抖音</p><p class="ql-block">13.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抖音</p><p class="ql-block">14.林则徐行书联。</p><p class="ql-block">15.#国学智慧#个人成长#易经#文化赋能-抖音</p><p class="ql-block">16.历史上的对联-抖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