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致我亲爱的学生们的一封深情寄语</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学生们:</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白驹过隙,回首杏林执教路,竟已跨越半个世纪的时光长河。如今古稀之年的我,每每推开记忆的轩窗,总浮动着初带弟子们的面庞——有翻越崎岖山路零基础的樊村青年,还有跨越百里山路的翼城青年,更有中医入门奠基的沁水青年。在青砖白墙的诊室里,你们将《汤头歌诀》的平仄声韵与西医解剖图谱交织成青春的诗行。</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带你们查房时的白大褂队列最是动人:你们从门诊问诊时颤抖的号脉三指,到病房查房时笃定的医嘱笔迹;从初入师门时捧着《伤寒论》的懵懂眼神,到独立接诊时流转着自信光芒的眉宇。</p><p class="ql-block"> 如今偶尔接到各地来电:你们有的将推拿干成了特色专科,有的在当地搞起了中医特色门诊。有的在基层将经方验方铺成慢性病管理的底色,开出了中医新样板。春去秋来,你们这群振翅的雏鹰现已化作点点星火,撒向了三晋大地的各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来,每每回首,我感到最欣慰的还是大多弟子仍在悬壶济世,银针伴着听诊器续写仁心仁术。你们可还记得:我那些发黄的笔记本常被你们笑是"老古董",可里头记着真实故事:97年治个心肌梗死老汉,桂枝加附子汤配着硝酸甘油用,现在他孙媳妇的产后调理还认准咱们。</p><p class="ql-block"> 回顾自己悬壶济世的五十余载,深感医道如攀青山,愈行愈见层云叠嶂。我现在虽已退休多年,但床头常驻《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第二版系列,从《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诊断学》到《温病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更将《中医耳鼻喉口腔科学》《中医证候学》与泛黄的《临证指南医案》并置案头,常在给街坊邻居把脉时突发奇想——倘使王清任对照着血管内超声影像,该怎样把「血府逐瘀汤」的方解写成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 </p><p class="ql-block"> 回顾自己临床半世纪积攒的验案,也终于在西医影像报告与中医四诊合参的碰撞中凝成了结晶。我摸索出脉象与实验室指标联动的辨证模型,发表的6篇医学论文里不仅藏着破译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秘钥,更详载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疑难病症的临床经验。 </p><p class="ql-block"> 而今我的书柜里仍存着未完结的《临床各疾病的经验方》文稿,窗台上晒着的道地药材与血压计、听诊器静静相望——这便是我理解的中西医结合: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而是让听诊器听见脉象的潮汐,让CT影像照见经络的星河。</p><p class="ql-block"> 如今,国家把中医药振兴摆在心头,你们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候。我看着新政策频出,既欣慰又心急,总想给你们指指路。</p><p class="ql-block"> 一、吃透经典,做国家认证的“真传人”</p><p class="ql-block"> 你们一定得记住:既要守牢底子又要添新本事。</p><p class="ql-block"> 二、握住科技“新药碾”,别丢老药杵</p><p class="ql-block"> 你们一定得记住:机器是帮手不是主子!就像现在推的“智慧中药房”,煎药机能控火候,可药材道地性还得靠人辨。</p><p class="ql-block"> 三、背起药箱下基层,政策给你们撑腰 </p><p class="ql-block"> 记住:在社区攒下的口碑,比论文更值钱! </p><p class="ql-block"> 四、守牢“道地”底线,政策给真药材护航 </p><p class="ql-block"> 国家严打假冒中药材,你们得练出火眼金睛。记住:开方再好,药不道地也白搭”</p><p class="ql-block"> 这把老祖宗传下来的“岐黄薪火”,如今国家添柴加薪,就等着你们把它烧成燎原之势! (后附:岐黄生涯数十年萤火之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 瑞 林</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