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记(迹)~山西运城 ‍解州关帝庙

兰天

<p class="ql-block">昵称:兰天</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394140</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4月13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山西省运城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p> <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始建于隋代,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关帝庙被大火焚毁后,历时十一年,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新修建的,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截至2023年,是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祖庙始建于陈末(南北朝)隋初,历朝历代均有扩建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之物,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南部为结义园。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关公纳入被官方祭祀的对象。《宋史·志五十八·礼八》载:宣和五年(1123年)关羽被加封为“义勇武安王”后,从祭祀于“武成王庙”。解州关帝庙的狮子昂首挺胸,威武雄健;铁人为胡人形象,高鼻深目,是饲养狮子的域外人,乃明代铸造精品。不仅对研究明代的铸造技术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对研究古代衣饰等提供了重要物证。</p><p class="ql-block">2022年成立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室,以保障和支持预防性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p><p class="ql-block">1957年解州关帝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解州关帝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解州关帝庙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四龙壁</p><p class="ql-block">四龙壁位于解州关帝庙结义园与主庙区之间,呈一字形,宽13.15米、高6.65米、厚1.54米,通体砖砌,分为基座、壁身和悬山式琉璃瓦顶三部分。与其端门相对,功能上遮挡视线,丰富空间层次,风水学中具有挡风辟邪作用。</p><p class="ql-block">明代宣德年间(距今600余年)烧制,壁身以黄绿色琉璃为主,龙纹、瑞兽等装饰均为琉璃</p><p class="ql-block">制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梐枑</p><p class="ql-block">俗称挡众,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御赐。古时提醒众人,到此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显示祖庙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主庙第二道门。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重修。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式屋顶。雉门上方的琉璃,为清代山西琉璃艺术佳作。庙会、祭祀活动时作为戏台使用。</p> <p class="ql-block">午门</p><p class="ql-block">是解州关帝庙的第三道重门,位于正庙中轴线上,是进入主庙区的重要通道。其建筑风格与功能类似于故宫的午门,主要用于官员侯朝、侯旨的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p><p class="ql-block">供奉关公三代先祖及其牌位的祠宇。现存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屋顶,为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1735年)所建;山门三间,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所建。</p> <p class="ql-block">石碑</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镌刻,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重修。唐代,胡氏后裔胡证官拜工部侍郎、岭南节度使之职,后人感念,刻碑为纪。</p> <p class="ql-block">胡公祠</p><p class="ql-block">关夫人胡氏家祠(即关圣岳父胡宾祠),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现存山门一间,正堂三间。堂内神台上塑有胡大夫座像及二侍者。</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p><p class="ql-block">原名“八卦楼”,因楼内设有八卦藻井而得名,后因清康熙帝御书“义炳乾坤”匾额悬于此楼,故将更名为“御书楼”。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三檐两层歇山式屋顶,高17.04米。</p> <p class="ql-block">蟠龙石柱</p><p class="ql-block">环绕殿宇四周的26根蟠龙石柱,高3.87米,直径0.46米,前排8根雕刻二龙戏珠,其余均为单龙雕刻,手法粗犷有力,为明嘉庆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之作,距今有460余年,数量堪称全国之最。碑文记载:殿阶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p> <p class="ql-block">气肃千秋木坊</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六年至九年(公元1867年−1870年)重建。四柱三楼庑殿式,瓦顶用黄、绿色琉璃构件覆盖。套兽、花卉各具神态,正脊两端雕琉璃凤吻一对,翘首伏尾,迎面张望,颇具吉祥之意。</p> <p class="ql-block">麟经阁</p><p class="ql-block">亦称“春秋楼”。因二楼暖阁中有关公夜观《春秋》塑像而得名。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三檐两层重檐歇山式屋顶,高23.41米,为庙内最高、最精华的建筑。二楼外围环廊采用“悬梁吊柱”结构,颇为奇特。二楼内次间凸出两眼“菊花”藻井为全国孤例。</p> <p class="ql-block">印楼</p> <p class="ql-block">钟亭</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建,平面六角形,重檐六角攒尖顶。内悬铁钟为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铸造。</p> <p class="ql-block">碑亭</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建,平面六角形,重檐六角攒尖顶。内立诗碑为和顺果亲王于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敬留。</p> <p class="ql-block">古沉木</p><p class="ql-block">别名:乌木、阴沉木,长度20米,产地:湖北荆州长江沿岸。远古时期,名贵树木因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深埋于古涧道、泥沙之中,在特殊的地质条件、历史时期、埋藏保存条件下,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演变而形成的。由荣氏古沉木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员增荣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悬于梁上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石碑</p> <p class="ql-block">欢迎到访 敬请指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