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看国外名著的感觉,总体评价四个字,不知所云。</p><p class="ql-block"> 开头不介绍时代背景,地点,时间通通没有。或者一个很小且模糊的地点,比如森林里,俩人,然后大篇幅的对话描写,看着像聊天记录。传递的全是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破碎感淋漓尽致,中间再夹杂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物或地点。</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三国采取此种方法写,那开头或许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温德殿。“艾这哪儿来的风啊?真邪门。”老大说。</p><p class="ql-block"> “妈呀,不得了了,看房梁上是啥?”侍卫甲说。</p><p class="ql-block"> “不好,那玩意儿飞下来了。是一条大青蛇。快护驾!”侍卫乙急忙上前。</p><p class="ql-block"> “太医!快传太医!”侍卫丙大叫,“老大惊吓过度,晕倒了。”</p><p class="ql-block"> “哎,这蛇怎么又不见了?害我刚才跑了一身汗。”</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官员们聚在一起,心有余悸。</p> <p class="ql-block"> “报——”一人飞奔过来,“老大老大,不好啦!外面忽然大风大雨加冰雹,下了大半夜,我们很多房子都被砸坏了。”</p><p class="ql-block"> “报——”又一人跑上殿来,“老大老大,洛阳地震……”“还有,南方海水泛滥,我们海边很多人都被卷进海里了。”</p><p class="ql-block"> “报——”“老大老大,八百里加急,玉堂这个地方天空平白出现彩虹,五原发生地震。”</p> <p class="ql-block"> “卧槽,这特么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啊!艾大伙都说说为啥会有这么多破事。”老大终于发话了。</p><p class="ql-block"> 蔡邕站出来说:“母鸡变公鸡,这是外戚和宦官干预朝政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唉,朕太难了。”老大叹了口气。</p><p class="ql-block"> 曹节在一旁偷看,“兄弟们,这姓蔡的不是好鸟,打咱们小报告,快找个罪名把他开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第二天,有人举报老蔡工作时间摸鱼,老蔡背了个处分,对外宣称“主动离职”。</p><p class="ql-block"> 老大:“张让张让,我可以叫你父亲吗?”</p><p class="ql-block"> 张让:“好的乖宝,我还给你带来了九个叔叔。”</p><p class="ql-block"> 老大:“那太好了,给你们拟个封号吧,叫十常侍。”</p> <p class="ql-block"> 看吧,书里一段话用对话的方式写了这么长,读完感觉像灌了一脑袋的水。</p><p class="ql-block"> 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是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结果老外没有经历过甲骨文、竹简木片的艰难刻字时代,直接享受造纸术的文明,不懂得简洁和节俭,写成的文章像水一样的滔滔不绝。</p> <p class="ql-block"> 这种对话式的表达还蔓延到了数学上,例如“小明有5本书,小红有3本书,他们一共有几本?”一句话表达清楚。</p><p class="ql-block"> 现在出题非要换个模式,</p><p class="ql-block">(画个小人)这是小明。</p><p class="ql-block"> 小明:我有五本书。</p><p class="ql-block">(再画个小人)这是小红。</p><p class="ql-block"> 小红:我有三本书。</p><p class="ql-block"> 问:他们一共有几本书?</p> <p class="ql-block"> 这种题目不知道是为了显示图文并茂呢,是考察口语交际呢,还是考察人称转换?反正就是把简单的复杂化。</p><p class="ql-block"> 还有题目说,小明:我有五本书。小红:我有三本书。小花:我有两本书。问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几本书,这时候有人告诉你小花是干扰项。</p><p class="ql-block"> 瞬间给人一种去饭店吃饭吃出虫子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说起来也是,我们的小说是经历的漫长的演化过程,从最初的神话寓言史传,到后来的笔记体小说,再到传奇,话本,最后才是长篇小说,到我们手里,已经是集大成中的集大成了。而他们,就当成语录体的加长版本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