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有的杨安弄,南起市福桥,北至丹阳码头。因有建于元代的杨安寺,故名。现存的杨安弄,南起贵门街,北至丹阳码头。从市福桥至贵门街的半条杨安弄,却因建广济公园而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每当走进广济公园,我总会在东南区域徘徊,默默估算着已经消失的那半条弄堂的大概位置。那里曾经有我从小到大26年的家。</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杨安弄,还是比较热闹的。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小商小贩。甚至在夏日的夜间,还有兜售“三把盐炒豆”的老汉。</p><p class="ql-block">消失的那段弄堂,是杨安弄的最热闹之处。弄堂口,是一家生意兴隆的老火灶,老板姓石。紧挨老火灶北边一个门,曾经住过我厂同事小苏。小苏家北边,是杨安弄2号,是一座二层楼洋房,住着同学小费。2号隔壁是4号与5号,分别住着同学小严和小杜。1、2、4、5号对面是3号,原为金山旅馆,里边住着十廿家人家。</p><p class="ql-block">3号过来是6号与10号、11号、苏州茶厂宿舍后门,对面7至9号是新民桥小学二院。10号缩进3家门面,6号缩进6家门面,对面7号缩进6家门面,形成一个很大的空间,冬天晒太阳与夏天乘风凉时,格外热闹。</p><p class="ql-block">3号里有一位原国民党军官,文革时低头站在6号门前的长条凳上,其小儿子慷慨激昂地揭发与批判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挨着茶厂宿舍的12号最多时住过12户人家。那时的邻居仿佛都是亲戚。走进12号4扇木门的大门,是个小客堂,右边是喊作大舅母的家。左边是沿街几家的灶间。灶间楼上,是叫名头小阿姨家。挨着小阿姨家,住着她公公。大舅母沿街房间楼上,是同学小成家。大舅母南厢房楼上,住着夫妇两人,我们分别唤为小娘舅与小舅母。其实,大小舅母没半毛钱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