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棉五十年

颜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棉厂一一沉没的“精神航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时代浪中跋涉的云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四月的阳光照在湖北省云梦棉纺厂的曾经的生活新区。由厂工自筹资金八十年代建成的十七栋福利房的老区。三年前县里投资4千万元改造的生活小区,安静祥和。入口马路边上的蔷薇花姹紫嫣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人们拍照的打卡点,许多迁住外地的老职工相邀结伴,回归第二故乡,省亲访友,回味那青春青葱而激情燃烧的岁月,追忆那红红火火的省级企业,云棉厂。二十多年前,这里曾是机器轰鸣的“国家大二型企业”——云梦棉纺织厂。如今,它像一艘完成使命的航空母舰,沉默地沉入历史深海,却将八千余名职工与家属的青春记忆,永远定格在二十世纪的辉煌年代。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年前,那一批1975年招工进厂的知青而言,云棉厂不仅是“人生第一双皮鞋”的起点,更是从泥泞田野到“工人阶级”的身份跃迁,是从挣工分的农民到“月薪族”的经济自由,是恋爱、成家、育子的生命容器,甚至是一个涵盖医院、学校、影剧院的“乌托邦小社会”。 福利倍好,生活无忧无虑,奖金拿得手软,福利让县里的小社会眼红,羡慕不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80年代,云棉厂的麻棉混纺产品风靡国际市场,创汇额助力云梦县成为湖北省首个“外汇亿元县”。工人们回忆时仍会昂起头:“那时县里公务员的工资,还不如我们的奖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厂区是一座自给自足的“微型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夏天降温的福利,酸悔汤,冰棒甜爽可口。物资欠丰富时的面包香糯有味、灯光球场,儿童游乐场的雀跃欢呼、影剧院的电影新潮,走穴人的队伍迊来了克里木等大伽,俱乐部周末舞会的《茉莉花》引领了一个时期云梦县的时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民医疗、免费疗养、热水房24小时蒸汽氤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自北京,上海,武汉,郑州大都市知识份子装扮而引领纺织女工们服饰着妆的潮流,穿着最时髦衣裙,成为云梦人眼中的“风景线”。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时期在云棉厂做临时工也是一职难求。得托关,系送人情的香饽饽。没有农民工的不悦,“只有‘国家工人’的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0年代末,国际市场风云突变。国家纺织业“压锭减产”的政策如潮水般袭来,云棉厂完成了她的使命,消失在地平线上,淹没进历史长河。终成绝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经的“外汇功臣”沦为房地产开发商图纸上的一个地块编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半个世纪后,当年的知青工人已白发苍苍,却仍坚持每年在厂区旧址聚会。回味那邻里一家亲,三班倒互相照看熟睡中的孩子,代送,代接幼儿园归来的孩子。用微信交流老照片,追忆那逝去的岁月,青涩老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的年轻人不懂,我们怀念的不是工厂,而是那个‘有单位就有一切’的时代。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种情感,恰如社会学家项飙所言:“单位制消解后,一代人失去了组织化的归属感,却永远渴望精神上的‘回航’。”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云棉厂高耸的水塔,锅炉房烟囱倒了,但它的影子仍矗立在“云棉人”的心中,梦里。当主厂房炸毁,最后一栋办公楼被推平时,一个辉煌的云棉厂消亡,一个红火的岁月了结。从1968年创立到2008年倒闭,40年的兴衰写下了不朽与无奈。甜蜜与心酸注满了那些曾经在云棉厂工作和生活过的人们。当“1975年,云棉厂大规模招工进厂的三千知识青年,这批爱国爱厂的生产主力军,创造了云梦棉纺织在全省工业企业中的地位和在全省纺织行业中的威望。以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津贴,湖北省劳模王宝华的“细纱接头中指定位法”,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劳动效益而全国推广,赢得行业尊重,书写了云棉人的骄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岁月的长廊,走进2025年,那么一大批1975年进入云棉厂的职工都是霜染两鬓的老人,与云棉厂不了情缘半个世纪,五十年的岁月长河,风云际会,往事流年,但初心不变,依念云棉人,至爱云棉厂, 无论在何时何地相逢一家亲,相聚一欢歌,大有都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问相识的情愫。不可言表,难以述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或许,每一代人都有一艘“沉没的航母”。对“云棉人”而言,它是计划经济最后的温存,是知青岁月暴烈生长后的温柔着陆,更是大时代赋予小人物的、微不足道却刻骨铭心的尊严。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云梦棉纺厂这个消亡的符号,是云棉人心中的隐痛,她是云棉人心中的蜻神家园,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岁月奔流,老一代的云棉人己经离世,而云棉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仍然对这个生活过的工厂,这一片生存过的土地,这一注精神家园的怀念。延续着不了情缘,生生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