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百图见证激情燃烧的江钢史

(王兰生)

文图/王兰生 上图:江西钢厂时期使用过的人民币纸币。<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时期使用过的人民币铝质分币。<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流通过的全国粮票。<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流通过的全国粮票。<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流通过的江西省地方粮票。<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时期使用过的全国粮票。当年凭出差证明根据定量定粮到本单位后勤部门兑换全国粮票。当年的介绍信或单位证明具有权威性、实用性、真实性,广泛性、各地高度认同性。<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时期使用过的江西省地方粮票粮票。当年凭出差证明根据定量定粮到本单位后勤部门兑换地方粮票。<br><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使用过的青花瓷碗。<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使用过的釉上彩瓷碗。<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使用过的釉上彩“老三篇”瓷壶。<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使用过的釉上彩瓷杯。<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使用过的釉上彩瓷杯。<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使用过的釉上彩瓷碗。<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811车间发放的竹质毛主席像章。<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811车间发放的竹质毛主席像章。当年新余县没有铝质材料,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制作毛主席像章,时至今日因其独特性、稀缺性、备受红藏爱好者珍惜。<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发放的铝质毛主席像章。将近六十年了,依然闪闪发光,熠熠生辉。<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发放的瓷质毛主席像章。<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发放的塑料毛主席像章。塑料在当年算是科技狠活,塑料像章在当年比较少见,时至今日因其独特性、稀缺性、备受红藏爱好者珍惜。<br><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职工家属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其中之一是音乐欣赏,胶木唱片是他们从上海带来的。那时候人们空闲时间多,闲得慌,听革命音乐是高档享受。<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职工家属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其中之一是音乐欣赏。胶木唱片是他们从上海带来的。<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筹建时期职工家属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其中之一是音乐欣赏。胶木唱片是他们从上海带来的。<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革命委员会时期编印的《学习文选》。<br><div><br></div> 上图:1972年,江西钢厂成立了工人理论学习小组,每个车间都有理论学习小组,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很多青年通过学习后奠定了共产主义信仰。<div><br></div><div>这是工人理论小组赠送的《共产党宣言》,时至今日,已经成为早期版本的《共产党宣言》。</div><div><br></div> 上图:1938年9月30日由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初版《资本论》第三卷封面。《资本论》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的源泉。<br><br>第三卷于9月30日初版,共376页。第三卷首印3000套,既有精装版,也有平装版,其中2000套由于日本侵华战祸在运输途中沉入海底。读书生活出版社马上又加印了2000套。<br><br>在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消耗,1938年一版一印的印数3000套的《资本论》留存至今,存世量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自然成为馆藏级的红色文物了。<div><br></div> 上图:1971年7月,江西钢厂厂级干部学习马列著作的参考书。这本书是江钢党委副书记张志恒阅读使用过的。<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不同时期学习的不同版本的一版一印的《毛泽东选集》。<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江钢中学黑白照片,第二排左三是李铭老师,李铭老师是作者的班主任,祝李老师健康长寿!<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江钢周宇小学的黑白照片,第一排右二是副校长徐淑云,照片中的小学生如今也快近50岁了吧?<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时期电报收费单。<div><br></div><div>那时候的家庭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和微信,通讯工具主要是靠写信,遇急事打电报,电报也要到第二天才能送达。电报费以字计价,很贵,哪像现在的手机微信,即时免费视频通话。</div><div><br></div><div>当时江钢普通职工打电报一是到良山邮电局,二是到江钢厂部电报间,两者收费都差不多。</div><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地盘在良山镇地区,与当地原住民混合在一起。45000人的江钢发展直接带动了良山镇的工业发展,拉动了良山镇原住民的经济收入,良山镇原住民纷纷创业创收,私营良山照相馆应运而生,方便了江钢职工,良山照相馆也生意兴隆。<div><br></div> 上图:1974年江西钢厂”劳动模范“奖状。<div><br></div> 上图:1974年江西钢厂”劳动模范“奖励品羊毛毯。<div><br></div> 上图:1974年江西钢厂”优秀团员“奖励品《列宁选集》1至4卷。<div><br></div> 上图:黄芳明提供。七分厂电炉准备班荣获1977年先进集体奖状。<div><br></div><div>1968年6月12日江钢实行革命委员会建制,1979年3月撤销,恢复江西钢厂建制。<br><br></div> 上图:董定芳荣获1973年江西钢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div><br></div> 上图:秦以贵提供。825车间老党支部书记秦有忠的工作证,在几万人的江钢中排名682号,令人肃然起敬!江西钢厂筹建时期825车间命名为”第九车间“。<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工会会员证。<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医疗证。1965年8月22日周余建立了江钢第一个医务所。毛泽东时代工人看病不要钱,连挂号费都不要,这个历史要记录下来。<div><br></div> 上图:陶根娣提供。1972年的江钢“五七”工厂工作证。“五七”工厂后来叫职工家属工厂。<div><br></div> 上图:陶根娣提供。“五七”工厂其实是职工家属工厂。<div><br></div> 上图:由陶根娣提供。江西钢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时,有病残留城的政策。<div><br></div> 上图:16岁的青涩年华,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勇良1972年顶替去世父亲名额接班进厂,工号是7242,那年代进三线厂工作是令人羡慕的事。收藏者:李勇良。<br><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工作证。邱健提供。<div><br></div> 上图:1977年全国重新实行高考,也是文革后首次高考,这是江钢的高考准考证。<div><br></div> 上图:1973年江西钢厂”先进生产(工作)者“奖状。<div><br></div> 上图:1974年江西钢厂”优秀团员“奖状。<div><br></div> 上图:1975年江西钢厂”治保积极分子“奖状。<div><br></div> 上图:1977年江西钢厂”先进生产(工作)者“奖状。<div><br></div> 上图:1979年江西钢厂”先进生产(工作)者“奖状。<div><br></div> 上图:1978年江西钢厂机动科发放的炼钢技术书籍。<div><br></div> 上图:江钢五分厂团总支1981年获义务劳动奖。东哥提供。<div><br></div> 上图:钱国生提供。1984年代,万元户在国内还很少见,加一级工资绝对是个人收入大事,江西钢厂厂长给90名青工晋升一级工资的新闻登上了《江西青年报》。这张报纸是珍贵的文献资料。<div><br></div> 上图:秦爱龙提供。1984年,江钢机动部在金工车间培训教室举办”振兴中华知识竞赛“,黄昕红、杨树安代表电修队,刘万平等代表金工队。第一排左二是黄昕红。黄昕红现在是广东高级讲师。<div><br></div> (上图)黄昕红现在是广东省讲师,图为黄昕红与网红讲师臧其超同框照。<div><br></div> 上图:当年购买国库券是硬性摊派的,江钢直接从职工工资中扣除购买,其实国库券信誉最高的,利息也是最高的,老百姓买国库券当储蓄是合算的,放到现在抢都抢不到。目前国库券已经进入收藏领域了。<div><br></div> 上图:当年购买国库券是硬性摊派的,江钢直接从职工工资中扣除购买,其实国库券信誉最高的,利息也是最高的,老百姓买国库券当储蓄是合算的,放到现在抢都抢不到。目前国库券已经进入收藏领域了。<div><br></div> 上图:《江钢报》。收藏者:网名阳葱。 上图:收藏者:网名老王。<div><br></div> 上图:1982年,国有单位普及初中文化。<div><br></div> 上图:1986年1月19日至1月27日,江钢在830足球场举办第五届八省市足球协作赛。江钢财大气粗,经济效益每年递增15%的速度,上交利税为全省工交企业第一位,经济效益连续增长。江西省很多赛事放在江钢举行。<div><br></div> 上图:1986年1月19日至1月27日,江钢在830足球场举办第五届八省市足球协作赛。这是福建队签名封。<div><br></div> 上图:1986年1月19日至1月27日,江钢在830足球场举办第五届八省市足球协作赛。这是江苏队签名封。队长李红兵和守门员李志高是当年的国家队队员。<div><br></div> 上图:1986年1月19日至1月27日,江钢在830足球场举办第五届八省市足球协作赛。这是比赛队员签名封。<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第三届邮展纪念封。<div><br></div> 上图:我爱江钢迎春集邮联友会纪念封。<div><br><div><br></div></div> 上图:江西钢厂第四届邮展纪念封。<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首届职工老年人运动会纪念封。<div><br></div> 上图:1987年江西钢厂集邮联谊会纪念封。<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第四届集邮展览一等奖奖状。<div><br></div> 上图:1984年6月,江西钢厂集邮协会会费收据。<div><br></div> 上图:1986年新余市第二届专题集邮展览。<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贾淑贤的1988年江西省冶金厅颁发的小学高级教师证。<div><br></div> 上图: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西钢厂所在地良山邮政局邮政编号是“江西新余336513”,寄挂号信要收取“邮件附加费”一角伍分。<div><br></div> 上图: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西钢厂所在地良山邮政局寄钱要收取“邮件附加费”,现在看来应该是乱收费。那时候名曰改革,实质借改革之际乱摊派、乱收费。<div><br></div> 上图:3月5日雷锋精神纪念日,江西钢厂集邮协会组织集邮交流活动。左一叼着烟的是作者。<div><br></div> 上图:1986年“三八妇女节”江西钢厂工会颁发的“五好家庭”证。 收藏者:唐三囡。<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省聘基层干部须经过培训考试。<div><br></div> 上图:1975年江西钢厂退休证。<div><br></div> 上图:董定芳于1985年光荣退休,他于1966年率领全家支援三线厂建设,他为三线建设奉献了青春、终身和子孙。董月华提供。<div><br></div> 上图:江钢服务公司王洪菊于1987年光荣退休,她是董定芳妻子。董月华提供。<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老职工的病历本,工号3709和3710 收藏者:唐三囡。<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职工供养直系亲属证封面与内面。收藏者:唐三囡。<br><br> 上图:江钢医院青霉素打针牌子。江钢医院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当于省级医院。<div><br></div> 上图:三线厂是个封闭的小社会,各种生活设施和职工福利样样齐全,厂就是家。职工的一切都寄托在厂里,对他们来说,家就是厂。厂兴我荣,厂败我衰。<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生产人员紧张,为了完成任务需要加班加点,单位开具调换休息的证明单,但是没几个人会补休,因为人员紧张任务重是常态。<div><br></div><div>很多江钢人手里都存有自动作废的调休单,基层干部加班加点是不开调休单的,一叠调休单诠释了三线厂时代的精神面貌。<div><br></div></div> 上图:江西钢厂洗澡券。壹角钱的价格很亲民。市场化之前洗澡不要钱,很多小孩在洗澡池里学会了游泳,当初的小孩子现在也到了四五十岁了,看了洗澡券想必感慨万分吧!<div><br></div> 上图:江钢职工经常乘火车到新余罗坊农村集市买菜,那时候票价真便宜,农副产品也是很便宜,且没有科技狠活,朴素的年代,朴素的生活。<div><br></div> 上图:江钢至新余市区有22公里,职工平时去新余乘出租中巴车,票价从5角、1元、2元、3元、4元一直涨到4元5角。现在通了高速公路,票价也降下来了,发展是硬道理。<div><br></div> 上图:苏爱萍提供。 江西钢厂内部流通使用的代粮券(票),代粮券(票)是国家统购统销时期的个人定量粮食,凭代粮券(票)再到食堂购买饭票。这几张代粮券(票)品相很新,留存已经不多了,应该是珍贵的江钢文物。<div><br></div> 上图:江钢人喜欢抽上海香烟,江钢地盘上的商店也喜欢进货上海商品。大前门香烟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吃香。<div><br></div> 上图:江钢人喜欢抽上海香烟,江钢地盘上的商店也喜欢进货上海商品。红双喜香烟在改革开放时代很吃香。<br><div><br></div> 上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江苏淮阴卷烟厂大胆抓住这个难得一遇的商机,于1995年研制出庆祝香港回归的“1997”牌香烟,向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成功后隆重推向市场。<div><br></div><div>鉴于香港回归的这个庄严性题材,鉴于禁止在烟标上做宣传广告的规定,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商标局事后对“1997”商标下达了封杀令。<br></div><div><br></div><div>1995年12月18日,国家工商局、商标局在人民大会堂里向新闻界宣布,为了严肃香港回归的庄严性,制止利用庆祝香港回归为题材的商标进行炒作谋取暴利的风气,撤销使用“1997”商标,淮阴卷烟厂的“1997”烟标必须上交统一销毁。</div><div><br></div> 上图:浙江《都市快报》报道。“1997”烟标使用历史约3个月,且一直在使用消耗中,没有人刻意留存,全新品更少。目前,在淮阴卷烟厂内也很难寻觅到一套“1997”烟标,时到至今,可遇不可求,越发弥足珍贵。<br><div><br></div> 上图:张运豪提供。中共江西钢厂第三次代表大会留影。1965年9月8日成立江钢工地党委,同年9月14日成立中共江西钢厂党委。<div><br></div> 上图:2018年3月,铸造厂党委书记沈勇强重返第二故乡江西钢厂时在新余高铁站留影。沈勇强是一位严于律己、高风亮节、亲和职工的党委书记。<div><br></div> 上图:沈勇强的女儿为其父亲整理编辑的《山巅笋文集》,“山巅笋”是沈勇强的网名,《山巅笋文集》里面有沈勇强创作的散文37篇,游记33篇,荆棘篇11篇。<div><br></div> 上图:2022年1月7日,沈勇强因病在上海去世。去世前,沈勇强将自己的抗癌经验和过程写成文章公布于世,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社会上很多人为之动容,给与极高的评价。《新钢文艺》为沈勇强的散文随笔编辑的专辑。<div><br></div> 上图:吴喆提供。江钢搪瓷碗无处不在。<div><br></div> 上图:吴喆提供。 <div><br><div>2022年时的徐老三,真实姓名徐进才,他端着“江西钢厂食堂”的搪瓷碗在吃饭。他因家属是农村的,原住沙芬家属区自建房。他干过805车间后勤组长,后调厂后勤(行政)处,现住上海金山区。<div><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