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386团老兵:从军回忆录

青松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致敬永不褪色的青春军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读完王双宝战友这篇《军心不老 青春永驻》,内心被深深震撼与感动。文章以朴实真挚的文字,将作者从1973年底入伍后的军旅生涯娓娓道来,串联起建设营房、军垦农场劳动、抗洪抢险、冬夏拉练、自卫还击作战等难忘岁月,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军旅青春的眷恋与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作者笔下,叙述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也感同深受。部队靠着人扛马驮建起营房,在艰苦环境中完成各项艰巨任务,展现出老一辈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坚韧精神;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场上,他们无畏生死,用热血与生命捍卫祖国尊严,牺牲的战友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让人肃然起敬。即便生活条件艰苦,微薄的津贴、简单的军装、粗糙的伙食,都丝毫没有磨灭他们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不仅是个人青春记忆的回溯,更是一代军人精神风貌的缩影。他们将青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防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在五四青年节这个特殊时刻,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青春的价值不在于享受,而在于奉献;军人的信仰,永远闪耀着忠诚与担当的光芒。向所有像王双宝指导员这样的老兵致敬,他们的军魂永远年轻,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为祖国奋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编 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5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军心不老 青春永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纪念五、四青年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每当听到这首歌曲时,我就感觉到特别地亲切和温暖。因为,我的青春之路就是从应征入伍开始的。那一年,我也刚好十八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每一人都有着一个青春的梦想,每一个人都有着一段美好的青春岁月,每一人都有着一个青春的回忆。从我入伍的那一刻开始,我的青春就注定了不平凡,注定了与祖国的国防事业密不可分。注定了与祖国的飞速发展紧密相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73年年底,我应征入伍,走进了部队这所革命大学校。当我刚刚踏进军营,就投入到了自己动手建营房的队伍之中。上山拣石头、下河捞河沙、开山放炮炸石头、烧石灰,自己烧砖拉水泥、运木材做瓦板、做门窗……。那个年代几乎没有机械化作业。全团只有一台推土机,两辆嘎斯车,还有后勤处运输队的几辆马车。机炮连用来驮枪驮炮的骡子,成为了运砖的主力军。我们硬是依靠人扛马驮的人海战术,用自己的双手,使一座座营房拔地而起。至今那些老营房仍然耸立在岗之巅、坡之侧,在向人们讲述着曾经繁忙与艰难的往昔岁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们挖山洞、建工程,完成了一个个即艰巨、又神密的重要任务。如今这些工程,有的己经成为了人们观光、旅游的打卡圣地,有的至今仍然隐藏在那神密的地方,一旦国家遭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必将显现岀她的不平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为了响应军委“练好铁脚板,打败美帝修”的号召,部队把每年一个月的冬季野营拉练变成为一年两个月的冬夏两季拉练。在整个拉练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了“走一路,红一线,住一地,红一片”的军民鱼水情的感人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75年8月(七五、八)河南舞阳的抗洪抢险,1981年湖北荊江大堤的抗洪抢险,1977年、1978年湖北沉湖农场穿着裤头、背心,赤着双脚,冒着严寒,在零下几度的寒冷天气中,踩着冰渣子,用双手挖河、造堤、控水,用我们的艰苦劳动,把快要干痼的十万亩蓄水湖变成水网稻田。这些艰险的任务,全凭着我们年青气盛、血气方刚的革命斗志,去向人体的极限挑战,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靶场上的阵阵枪声,洒下了我们的汗水。战术演习场上的阵阵喊杀声,留下了我们的脚印。军事技术比武场上的奋力拼博,让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记录着我们的累累硕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祖国一声令下,我们义无反顾地冲向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第一线。顶着硝烟弥漫,冒着枪林弹雨,夺取了自卫还击战的胜利,为祖国打出了四十多年的和平发展环境。我回来了,我活着回来了,我从战场上活着回来了,我完好无损地从战场上活着回来了,我为祖国立下战功并且完好无损地从战场上活着回来了。这是侥幸,也感到万幸,但却不高兴。因为有许多战友,永远地长眠在了祖国的南疆,他们的年龄,永远地定格在了十八岁、二十岁。他们用自己年青的生命和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座丰碑,组成了一座钢铁长城,永远地屹立在祖国的南疆,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虽然在那个年代,我们每个月的津贴只有六元、七元、八元、十元,虽然每天的伙食费只有四毛一、四毛五、四毛七、五毛一,虽然我们的军装只是棉布、的确良、的卡等布料,虽然我们所穿的军装只有冬装和夏装之分,并没有象现在的军常服、军礼服、作训服等那么多,虽然我们每天的伙食只能吃二米饭,而且就象我自编的一首打油诗中所说的那样:“二米饭,真正好,沙子石子真不少,吃到嘴里劈吧响,好象春节放靶炮”。但是,军营仍然是我难以忘怀和永远怀念的地方。尽管每个人的酸甜苦辣各不相同,但军旅生涯的烙印是永远磨灭不掉、挥之不去的留念。是我们这辈子刻骨铭心的记忆。她将陪伴我们走过幸福的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些记忆,将会使我们在晚辈面前讲述着他们永远也难以相信、难以想象的我们的想当年!曾经的青春年少,曾经美好的青春年华,曾经的热血沸腾。我们的青春,奉献给了军营,奉献给了部队,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给了那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虽然我们现在年老体衰,青春不在,但每当我们回忆起那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时,总会自豪地说一句:我们的青春,无悔于军营,无悔于军队,无悔于伟大的祖国,无悔于我国的国防事业。我为我曾经当过兵、扛过枪、站过岗的军旅生涯、我的青春岁月而感到骄傲!我为我响应祖国的召喚,勇敢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并荣立战功的这段生死经历而感到自豪!我向我的青春致敬!向所有的现役军人致敬!向全国的退役军人致敬!祝愿我们的国防事业越来越强大!</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原386团通信连指导员:王双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作于2025年5月4日青年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者简介]王双宝,一九五四年出生,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入伍,在四十三军一二九师三八六团,先后任副班长,班长,排长,司令部通信参谋,副指导员,指导员,一九八六年底转业至河南省西平县农业银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