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新农人

郭彩琴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u>概念</u></i></b></p><p class="ql-block">新农人(英文名:New Farmers)是指具备一定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生产组织方式,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为主要收入来源,且收入高于所在地区传统农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有农业情怀、有适度规模、有持续发展性、有防风险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p><p class="ql-block">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加速走向“现代农业”,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新农人群体。截至2022年7月1日,数以百万计的“新农人”进村入寨,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p><p class="ql-block">新农人将网络直播、线上销售、品牌营销等新业态引入农村经济中,在创造新就业机会和空间的同时,重新塑造了农业本身及农产品的形象和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u>应用</u></i></b></p><p class="ql-block">在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的浪潮中,老一辈农人正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耘者,蜕变为掌握科技、创新思维的新农人。这一转变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观念的革新。承德县满杖子乡的范德勤就是这样一位新农人,他用智慧将一片片“二维”的荒山变成了“立体”的果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u>例子</u></i></b></p><p class="ql-block">一、科技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坊子区实验学校将现代科技元素融入劳动教育,打破传统劳动教育的框架,构建起科技劳动新特色。通过举办科技劳动节、专题讲座、文化创意大赛等多元活动,为学生搭建起接触、理解和应用科技的平台,引导他们树立科技劳动新理念,认识到科技在提升劳动效率、优化劳动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二、校本课程与实践基地建设</p><p class="ql-block">学校开设科技劳动校本课程,将科技知识与劳动技能紧密结合,如智慧种</p><p class="ql-block">植、中草药特色课程、劳动“食”践坊等,旨在提升学生的科技劳动新技能。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既有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又有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探索,如鱼菜共生、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技魅力,体验劳动乐趣。</p><p class="ql-block">同时,学校积极建设科技劳动实践基地,如“五味园”智慧种植基地和中草药种植基地。这些基地不仅是科技知识的实践场域,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对话的空间,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入理解科技与劳动的内在联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p><p class="ql-block">三、校企合作拓宽实践渠道</p><p class="ql-block">学校还积极对接科技企业,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渠道,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科技,了解产业动态,增强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认知。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宝贵机会,有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p><p class="ql-block">劳动教育经验总结</p><p class="ql-block">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在科技劳动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为我国劳动教育改革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其成功之处在于:一是将科技元素深度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科技素养与劳动技能的双重提升;二是依托地域资源,打造特色实践基地,实现科技教育与乡土教育的有效结合;三是通过校企合作,拓宽实践渠道,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前瞻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呼应了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劳动教育、强调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政策导向,也有力推动了地域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未来,期待各地学校能够借鉴坊子区实验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技劳动教育,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作出更大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