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镜头下的法兰西:光影中的坚守与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国佩罗轩艺术展览在沈阳1905艺术中心举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席菲利普做了这次摄影展览活动的介绍。这是法国政府出资鼓励摄影家拍摄他们眼中当下的法国状况。参与的人员每个人可以获得2万欧元的资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国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项别具深意的资助计划——为每位入选的摄影家提供2万欧元的创作资金,鼓励他们用镜头捕捉法国当下的社会图景。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扶持,更是一场关于国家记忆与民族精神的集体书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令人惊讶的是,摄影师并没有拍摄城市,也没有拍摄巴黎,而更多是走入了乡村,走入了小城镇,表现法国人们逐渐重视家庭,回归家庭的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师们记录下酒吧馆年轻人激烈的辩论,他们手中举着标语,脸上既有迷茫也有坚定;在乡村,镜头对准了世代耕种的老农,他们面对全球化冲击却依然守护着祖传的橄榄园;在马赛的港口,移民与本地商贩的身影在晨光中交织,构成一幅多元共生的画卷。这些影像,不再是明信片上的浪漫符号,而是真实、复杂、充满张力的法国现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国政府深知,影像的力量远不止于审美。它能让世界看见法国的困境与韧性——经济增速放缓,但创意产业仍在全球领先;社会矛盾凸显,但文化包容性依旧顽强生长。正如法国国家电影委员会所倡导的,这个国家始终相信,艺术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塑造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废弃工厂,一位摄影师拍下了工人们自发组织的技能培训课;法国各地区文化差异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与比利时交接的地区,有移民人群,会带来本民族的生活特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国经济低迷的状况并没有压到他们的自尊心,如果你说法国不好,那么一定会博得反对,法国人依然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法国人并未放弃他们的工业传统,而是在创新中寻找出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项资助计划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让摄影不再只是艺术家的个人表达,而成为整个民族的自省与展望。每一张照片都在提问: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向何方?而答案,就藏在那些普通法国人的眼神里——疲惫,但依然热忱;困惑,却从未停止探索。 上次这个项目活动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时隔这么多年,政府又做一次,也是唤醒艺术家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国或许不再是昔日的超级大国,但它依然在用文化的力量向世界证明:一个民族的真正衰落,从不始于经济的挫折,而始于精神的懈怠。而这些被2万欧元点燃的镜头,正是一个古老文明向未来投去的、最深沉的目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