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近照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样的风景得益于青岛是全国最早城市规划的城市,其实,早在侵占青岛之前,德国人就对青岛城市的选址、城市定位进行了调查研究。1897年春,佛朗裘斯在对胶州湾进行详细测量后,向德国海军部提交了胶州湾港口设施和铁路支线建设方案。1898年9月2日,德国胶澳总督府推出青岛的第一份城市规划——《青岛湾畔的新城市规划》。该规划将青岛的城市性质定为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港口贸易城市。从地形、气候、景观等因素考虑,将城市选址于前海湾的山岭南麓,并将青岛分为欧人区、华人区、别墅区、商业区、仓储工业区、港埠区等功能区。在实施过程中德国胶澳总督府又对该规划进行了多次调整。 青岛的原始地形基本是光秃秃的,其石质山脉的薄地和每年600多毫米的降水不太适合绿植的生长。为保证城市绿化率,德国人将城区内的秃山引入了十余万株各类树木,经过650余次试种,形成如今青岛老市区的数座山头公园。这是1907年的岛城风景,当时的观海山还未建设,但,市区的山头都植被成荫了,市区的主要干道都已完成绿化,陪之红瓦屋面,成为全国少有的独特城市风貌。 当时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还只是局限在20平方公里内,台西和台东直到1910年才被列为城市规划的开发区域(主要是劳工居住共计80平方公里)。<br>这是1907年德县路中段的部分街景,能看到德县路7号楼,(当时9号楼还未建成)11号楼,13号楼。 德国人不但将总体,分区规划方案落实到了具体实施,其详细规划也是后来日本人和民国时期所不及的,当时所规定的容积率,建筑间距及绿化指标虽然在后来的各界政府管理没有严格执行,但也给青岛的城市风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r> 这是1907年德县路中段的部分街景,还能看到火车站和警察署的塔楼,近处的道路是安徽路。 这是德县路11号楼(右)和13号楼(左)的西立面,德县路11号楼是德商蒂德里希森公司的办公楼。而德县路13号楼,曾是德商蒂德里希森公司的别墅。 这是13号楼的东立面 原来是德商蒂德里希森公司的住宅,1922年,德籍神父维昌禄在此创建了圣功女子小学,后来合并到了德县路小学。 随着德县路往西走,来到了这片教会用地的中心地段,图片中是曲阜路安徽路与德县路交口处,往西面都是天主教所购下的三公顷用地和福伯医院不到一公顷的医院用地。 欧人区内的别墅建筑线条优美、风格迥异。其中不少是发源于德国并影响世界的建筑风格。这是德县路部分街景中的11号楼13号楼的东立面。 近处的建筑是福伯医院院区,虽然院区内只有三栋楼,德县路15号楼及17号楼原先是住宅,在福伯医院院里(福伯医院虽占地不到一公顷,但是后来的发展占满了整个院区),后来成为医疗用房。 德国传教士福伯教授在华35年(原先在广东),是汉学家,植物学家。在华基本上就是办学办医院,福伯医院是其用五万银元办起来的,对华人免费施诊(传教多用此法),很受华人欢迎,后来福伯教授去世,医院以福伯命名。 福柏教授去世后被安葬在万国公墓。当时医院的主入口在安徽路,医院条件优越,设备先进,共有3幢二层楼房、11间病房、40张床位,可容纳60名病人,并配备当时先进的X光设备。<br> 这是安徽路与德县路路口的街景。当时福伯医院的主入口在安徽路上。 <p class="ql-block">这是德县路23号楼和23号甲的沿街立面</p> 福柏医院还设有一座专门诊治传染病的门诊,可容纳50名病人。福柏医院最初只有一位德国医生负责诊疗。<br> 这是在安徽路上看到的街景。 福伯医院和德县路23号密斯别墅都是青岛历史优秀建筑,被列为城市风貌保护单位。 1909年,为了满足就诊需求,福伯医院又聘请了一位欧籍医生。另外,配有3名护士,其中一名是经验丰富的助产士。医院的经费主要来自同善教会和青岛德籍居民自愿捐款。 福柏医院在台东镇和高密各设立1个门诊部。1908年,福柏医院总院共诊治8729人次,台东镇门诊部接诊病人6585名。日德青岛之战期间,福柏医院改为临时野战医院。 密斯别墅建于1905年,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德式风格,岩石基座,淡黄色的山墙,形状多变的木制窗户,红瓦坡屋面。木质内装修,建筑造型独特,美观实用,是青岛市区少有的别墅类历史优秀建筑。 这是密斯别墅的鸟瞰图画 这栋别墅1912年以前为德商施密特公司经理康拉德·密斯的寓所。后转手辛亥革命后到青岛寻求庇护的清廷遗老、江苏盐道台李梅荪。<br> 1954年3月该建筑由成立后的青岛卫生防疫站使用。现在的业主是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青岛分院。2009年3月31日,该设计院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同时,将这栋建筑维修一新。<br>密斯别墅旧址现貌 <p class="ql-block">这是德县路23号甲的建筑。尽管这栋建筑与德县路23号挨得很近,也不是啥历史优秀建筑。从外观上看,这栋建筑是德式建筑的形态,比23号密斯别墅还要华丽。</p> <p class="ql-block"> 德县路23号甲曾是皇家观象台旧址(也有说法是在馆陶路1号,但是馆陶路地处低洼地段不适合做观象测绘等),后来搬到了观象山。从这点来说,德县路23号甲的建筑建设应早于密斯别墅。</p> 这是德占时期青岛德县路中段由西向东望去的街景,左边的建筑是德县路23号甲及密斯别墅,在德县路23号甲的西面还有一条街(后来在民国时期就没有了,建设了一个浴池澡堂),右边的建筑是德县路12号楼。 这是局部近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