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和故事里的“故事”——(1)北伐战争中汀泗桥战斗的疑惑

郭晓宏

<p class="ql-block"> 年过70,谁人没点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事,其中就有当兵时,曾经专职从事过一段党史、军史工作,并收集了一些有关史料……</p> <p class="ql-block"> 1984年4月,我从湖北省咸宁县人武部政工科副科长任上,调到咸宁军分区宣传科当干事,安排我负责征集党史、军史工作, 并参加了“武汉军区党史征集工作骨干培训班”。</p> <p class="ql-block">  (收藏的“党史培训班”学习资料。)</p> <p class="ql-block">  作为咸宁,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当属北伐战争“叶廷独立团”的汀泗桥、贺胜桥战斗最为有名!</p><p class="ql-block"> 于是,便有了我下面写的故事和故事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在咸宁县人武部工作过,与基层人武部的人都很熟悉。所以,我直接来到当时的“汀泗公社人民武装部”,找到胡燿光部长和赵龙金副部长,请他们带我到“汀泗桥”实地去看看。于是,他们带我来到汀泗镇上的“汀泗桥”。</p><p class="ql-block"> 汀泗镇上的这座小桥,是一个石头搭建的古桥,横跨汀泗河上,名字就叫“汀泗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汀泗镇里的“汀泗桥”。)</p> <p class="ql-block">  到这里一看,心里就有了疑惑: 在这么个小桥上,怎么会有那么一场大的战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当地人讲,早些年的桥上,建有遮阳挡风雨的木瓦桥廊,是乡人坐在桥上歇脚、聊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当问起当年“北伐”时的汀泗桥战斗情况,当地的老人告诉我,北伐时的汀泗桥战斗不在这里,而是在远处“京广铁路”上的那个桥上……</p> <p class="ql-block">  (铁路线上的“汀泗桥”。)</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京广线”铁路桥上一看,北边的桥头旁有座小山,当地人叫“塔垴山”,山上还有掩体壕沟痕迹……</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向南一看,心头不尽又产生了一个疑惑: 当年的“北伐军”,为什么不从汀泗镇上的那座小桥过去?非要从铁路桥上冲过来呢?</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寻找历史资料很困难。不像现在有“百度”,不知道的问题,“百度”一下就告诉你了。那时,寻找历史资料,只有寻访亲身经历人,另外就是在“星火燎原”丛书里去翻阅。</p> <p class="ql-block">  (收藏的“星火燎原”丛书。)</p> <p class="ql-block">  “北伐”汀泗桥战斗的疑惑,在我心里久久没有放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巧,数月后,我下到阳新县人武部,寻访、拍摄鄂东南红军时期的“苏维埃旧址”和“红军医院旧址”照片时,接到“任务”通知,要我赶回军分区“押车”去广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张明副政委是广东“东江纵队”的老人,他离休要去广东省军区新建的“梅园休干所”安家,并点名要我“押车”搬家去广州。</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京珠高速”,“107国道”走的还是老路。开车的是部队职工胡师傅,还有修车的邵师傅。头天晚上住湖南“湘潭人武部”招待所,第二天晚上住广东“韶关军分区”招待所,第三天赶到广州“梅园休干所”时,正好是八月十五过“中秋”。</p><p class="ql-block"> 返程,我让胡、邵两人开车回湖北,我则留住在“梅园休干所”张明副政委的家里。因为我有自己的“工作打算和准备”,出发前在军分区政治部开了多份“空白介绍信”,我要继续开展我的“党史征集”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找到广州市政协一位姓刘的(名字没想起来)副主任家里,向他寻访“鄂东南”革命历史,因为他当年在阳新县龙港的“苏维埃政府”里面当过“书记”一职。(他本人说他当时任“书记”一职。后来寻访其他老人,说他就是一个做“记录的”,可能是现在部队的“文书”或地方政府的“秘书”吧!)</p> <p class="ql-block">  (广州市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而我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广州图书馆”里。</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填写有部队的“介绍信”,广州图书馆看到“部队公涵”后,就安排我进入了图书馆的“特藏室”。</p><p class="ql-block"> 记得“特藏室”是在进入图书馆大楼左边的一个小巷里面,阅览室内的周边书架上,分格盒子里裝的是各类历史资料、刋物。连通的另一个屋里,桌上摆满了民国期间的各种报纸,都是分年、分月装订成“合订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坐公交赶到图书馆。背着军用挎包,包里装的是做“卡片”用的抄写纸,还有一个“大面包”和一瓶“矿泉水”,中午饭就在图书馆里解决。</p><p class="ql-block"> “特藏室”里很安静,每天几乎只有我一个“阅读者”。这种安静、寂寞的工作环境,好像很适应我这种人。</p><p class="ql-block"> 在图书馆一呆就是十几天,不把“特藏室”书架上每个盒子里的资料翻个够、不把民国期间的报纸看个遍,我是不会离开这个“特藏室”的!</p> <p class="ql-block">  (走进图书馆的“特藏室”。)</p> <p class="ql-block">  翻遍书架盒子里的历史资料,对我有价值只有一张鄂南地区通城县的早期文献资料。记得这份文献是用钢板、腊纸刻写的油印件,纸张是淡绿色的。只可惜去广州没带照相机,当时“复印机”又没有“出世”。我只能做个卡片,记下这份资料的名称、时间和存放位置。</p><p class="ql-block">(翻找到当年制做的“卡片”,这份历史资料的名称叫“通城青年民报”,时间是“1946年1月”。存放的书架盒子编号是“20012”。)</p> <p class="ql-block">  (1984年我在广州图书馆“特藏室”,阅读民国各类报刋的记录,和报刋存放位置的编号。)</p> <p class="ql-block">  对我最有价值、不虚此行的是,有一天翻阅《民国日报》时,看到当年报纸上有一个小“豆腐块”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 ……(湖北遭洪水)……汉口的小火轮开到了汀泗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里说的“小火轮”,是指旧时一种烧煤的机动“轮船”。这句话旁证了当年汀泗桥的地理自然环境,让我马上联想到“北伐战争”时,汀泗桥那一片都被大水淹没,仅有铁路露在水面之上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所以,“北伐军”沿铁路向北进伐是最直,也是最平坦的选择路线。汀泗桥战斗发生在“塔垴山”旁的铁路桥头,也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北伐汀泗桥战斗”的疑惑,终于在我心中释疑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1929年,国民革命政府在此修建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根据收集到亲历者周士第将军等老人的回忆,以及民国《晨报》、民国《大众报》和《民国日报》等报刋摘录资料,我把发生在咸宁这段北伐战争的“故事”,讲给大家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期间发生的事情,作战对象是三个“北洋军阀”。一是直系的吴佩孚。二是从直系分裂出来,自称一系的孙传芳。三是奉系的张作霖。</p><p class="ql-block">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及叶挺的“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阳历五月”从广东出发,连克占据在湖南、湖北的吴佩孚部队,占领武昌城,取得了“北伐战争”第一阶段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北伐战争”油画。)</p> <p class="ql-block"> 1926年8月,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及“叶挺独立团”离开湖南平江县,进入湖北鄂南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23日下午,攻克通城县城,“获得大炮枪弹甚多”。</p><p class="ql-block"> 8月24日早晨,攻克崇阳县城。</p><p class="ql-block"> 8月25日,北伐军又强行军,占领蒲圻县(今赤壁市)粤汉铁路上的中伙铺车站。“切断了粤汉铁路岳州(今岳阳)方面敌之退路……”。</p><p class="ql-block"> 沿“粤汉铁路”,从“中伙铺”往北,是“官塘驿”。再往北,就是蒲圻县与咸宁县接壤的汀泗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长江发洪水,“两湖地区”尽遭水淹,只有“粤汉铁路”露在水面之上。《民国日报》有记载: “……汉口的小火轮开到了汀泗桥……”,可见当年的洪水之大。</p><p class="ql-block"> “占领武昌城,打倒吴佩孚”。只有迅速通过粤汉铁路上的汀泗桥,才是“北伐军”的唯一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吴佩孚的军队也有准备,及时调来一个师的兵力,占据“粤汉铁路汀泗桥”的北桥头。并在北桥头旁的“塔垴山”上修筑掩体战壕,凭借“三面环水”、“由上向下”,死守“唯一进攻路线”的北桥头阵地,凭借“天险”,固守待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26日早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6个团,轮流向汀泗桥发起进攻。由于地势原因,“攻了一天一夜,(都)没有大的进展”。</p> <p class="ql-block">  (“铁军”功勋碑。)</p> <p class="ql-block">  夜晚,叶挺根据白天的地形观察,寻访当地老乡,找到认识山间小路的向导,带领“独立团”翻山越岭,从蒲圻的“官塘驿”,经咸宁的“花纹”、“古田”,插到咸宁县城到汀泗桥之间一个叫“古塘角”的地方。然后,又从“古塘角”绕到汀泗桥守敌的背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27日,据守汀泗桥北桥头和“塔垴山”的吴佩孚部队,突然遭到“叶挺独立团”从背后的突袭,加上“国民革命军”的正面强攻,“敌人逐全线溃退”,北伐战争取得了汀泗桥战斗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汀泗桥战斗遗址“保护石碑”。)</p> <p class="ql-block">  汀泗桥战斗结束后,“……独立团在叶挺率领下,单独向咸宁追击。到达咸宁城南时(应为咸宁城西,那座单轨铁桥至今还横跨在淦河上),为水所阻,仅有一条铁路桥可以通过,形势之险,较汀泗桥头有过之。叶挺决定派第二营从桥上冲过去,并以两挺重机枪掩护。几百个健儿,勇往直前,虽然死者、伤者纷纷落下河中,但仍前仆后继和敌人肉搏,……终于把守桥之敌打垮。这时,叶挺亲率部队冲过去,将守城之敌击溃,占领了(咸宁)全城。”</p><p class="ql-block"> “当叶挺进入敌人司令部时,司令部的电话还在响,叶挺拿起来一听,原来是贺胜桥打来的电话,说是吴佩孚己到了贺胜桥,向这里询问汀泗桥方面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吴佩孚还不知道汀泗桥己经失守。若不是叶挺当机立断,进行追击和进攻咸宁县城,“……待吴佩孚带援兵到咸宁,利用天险固守,则战争形势又不知如何变化了。这也是当时(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陈可钰所承认的!”。</p><p class="ql-block"> “三天后,第四军又向贺胜桥进攻……”。</p> <p class="ql-block">  (“北伐军”沿“粤汉铁路”进发。)</p> <p class="ql-block">  8月30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从咸宁县城又向贺胜桥进攻。叶挺独立团担任铁路及其右侧的攻击。当独立团突破敌人阵地,进入纵深很远时,后面的部队还没有赶上来。</p><p class="ql-block"> 由于向前攻击过猛,有些残余敌人掉在后面没有肃清,叶挺遭到了敌人的四面射击。接着又接到第二营报告,说二营长己受重伤,二营现在敌人四面包围中苦战。另有报告,说第五连己经攻到吴佩孚指挥阵地附近,但伤亡过半,请求增援。……</p><p class="ql-block"> 此时,叶挺手中只有一个连了,情况十分危急。但叶挺仍然镇定如常,冷静思考后,对身边的周士第说: “你到前面去指挥第二营和第一营,坚决向吴佩孚指挥阵地进攻!现在,我们只有向前找出路。左边、右边、后面都没有出路!”。</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敌人纵深里作战不能停留。当时左侧的第35团和右侧的第七军第二路均落后很远。后面的师预备队36团和军预备队第十师,他们赶上来还得很长时间。所以“不能等”,只能继续“向前攻”!</p><p class="ql-block"> 最终,在“独立团”战士英勇猛攻之下,占领了吴佩孚的指挥阵地。</p><p class="ql-block"> “兵败如山倒”,吴佩孚带领手下逃回武昌,数万兵马倾刻间四处溃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31日,“北伐军”打到武昌城下。 </p><p class="ql-block"> 9月3日,开始攻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