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倚梅听雪</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57192171</p><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2000年夏天,我从师范学院毕业,回到家乡的镇中学任教。报到那天,校园里的木棉树正开着火红的花,老校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小胡啊,初一(3)班就交给你了。”</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走进教室时,我特意穿了件浅蓝色衬衫,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成熟些。但粉笔灰很快就在袖口留下白痕,后排几个男生正偷偷传阅《七龙珠》漫画,有个扎马尾的女生在课桌上刻“早”字——后来才知道她叫林小雨,父亲在镇上的陶瓷厂当技术员。</p> <p class="ql-block">我天真地以为,只要和学生做朋友就能教好书。课间和他们打乒乓球,放学后留在教室答疑,甚至默许他们在自习课吃零食。期中考试后,年级排名表贴在办公室墙上,我们班语文平均分垫底,比倒数第二还差了6分。</p><p class="ql-block">“教书不是请客吃饭。”教务主任陈老师递给我一杯茶。他是本地人,说话总带着客家口音,“你看林小雨的作文,写自己的理想是去东莞打工,这像话吗?”茶杯很烫,我捧着它,看窗外操场上的学生追逐打闹。</p> <p class="ql-block">那个周末,我决定去家访。林小雨家住在镇东的新村,两层小楼贴着白瓷砖。她母亲端出自家种的龙眼,说丈夫在厂里当技术组长,月薪有三千多。“这丫头就爱看闲书,”她指着书柜里的琼瑶小说,“老师您多管管。”回程时路过镇上的网吧,我看见班上三个男生正在里面打游戏。</p> <p class="ql-block">我开始向老教师请教。陈主任的备课本让我大开眼界——每页都贴着便利贴,写着“此处可提问李明”“王小军可能不懂这个典故”。教数学的刘老师告诉我:“我们这儿的孩子,要么家里开厂子,要么父母在外打工,你得让他们看见读书的用处。”</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公开课前夜,我在办公室备课到十点。保安老黄来锁门,笑着说:“胡老师,灯亮得跟白天似的。”第二天上课时,我的手心全是汗,把“迢迢”念成了“超超”,但讲到“纤纤擢素手”时,我看见林小雨悄悄看了看自己沾着墨水的手…</p> <p class="ql-block">2003年中考前,我在黑板上写下“静待花开”。成绩公布那天,陈主任特意买了西瓜来办公室。我们班语文优秀率全县第二,连总写错别字的王小军都考了82分。毕业晚会上,学生们送我一个相册,第一页是全班在木棉树下的合影,背面写着:@谢谢老师没有放弃我们。”</p><p class="ql-block">如今想来,那三年就像岭南的雨季,有闷热也有清凉。镇上的网吧改成了文具店,林小雨大学毕业后回到县一中教书,去年还发信息问我怎么教《古诗十九首》。每次经过教学楼,听见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我总会想起那个在备课本上贴满便利贴的夏天。教育这件事,急不得也慢不得,就像我们这儿煲老火汤,得文火慢炖才能出滋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