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长江三峡,重庆游(五)丰都鬼城,重庆洪崖洞,人民大礼堂,李子坝轻轨站,解放碑,二江夜景

橡树

<p class="ql-block">  丰都鬼城,旧名酆都鬼城,古为“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县,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位于重庆市下游丰都县的长江北岸,与丰都新县城隔江相望,面积0.45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相传汉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此修道成仙,白日飞升。至唐代,因有人误将“阴”“王”两姓联缀为“阴王”,于是名山就逐步被传说误会为“阴王”(阴间之王)所居之地,即演变成“阴曹地府”的鬼都。并在其后的岁月中,陆续建起了许多与“阴曹地府”相关的寺庙殿宇。</p><p class="ql-block"> “鬼城”的得名除了离奇的传说外,与隋朝改为“豐(fēng)都”,和道教地狱的“酆都”发音相同也不无关系。历经近两千年的将错就错,一座充满了魔幻色彩的丰都鬼城,有血有肉的成长起来。</p><p class="ql-block"> 丰都鬼城名山包括丰都名山、鬼国神宫、双桂山。山上古刹众多,庙宇达27座。后人造鬼国神宫,是动态人造景观,宫内利用现代声、光、动、电、塑、激光等手段将丰都“鬼城”的近200个“鬼”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双桂山与名山相望,主要景点有鹿鸣寺、苏公祠、恩来亭、孔庙等。</p><p class="ql-block"> 1958年,“大战钢铁”时,山上部分钢铁铸像和钟磐等文物,被砸成废金属“炼钢”。同年3月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李先念、李富春,在四川省委书记阎红彦陪同下,乘“江峡轮”抵达丰都,视察了丰都“鬼城”。周总理当即指示,要注意维修、保护名山的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 1966年,名山文物复遭红卫兵等捣毁,各种神像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1981年,重庆丰都建“鬼城”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1982年,丰都鬼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 2000年,丰都鬼城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7日,唐王魂游地府项目总投资10亿元,该项目位于丰都鬼城景区内,项目将以丰都鬼城景区地府文化为核心文化依托,以《唐王游地府》的故事为主要脉络,通过声光电的科技光影手段,以场景搭建、全息空间、机械装置等手段为游客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地府奇幻体验旅游项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洪崖洞(Hong Ya Dong50),又叫洪岩洞、神仙洞、洪崖门,全称为洪崖洞民俗风貌区,是兼具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的旅游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江滨江路88号,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北临解放碑沧白路,南接滨江路。洪崖洞分为11层,高达79米52,总占地面积3.15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公元前316年),洪崖洞为一军事要塞。宋代时,洪崖洞是一座石窟寺庙。洪崖洞之上建有洪崖门,原是一道开门。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戴鼎重筑重庆城、新建九开八闭十七门,洪崖门始为闭门,洪崖洞与之成为一体。洪崖洞在明期时已成为一个商业街区,在清代时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码头,属于重庆的贸易中心。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洪崖门损毁,人们在洪崖洞聚居,搭起吊脚楼,筑成纸盐河巷。抗日战争时期,洪崖洞是重庆市民的避难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崖洞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成为重要旅游景点。2003年,洪崖洞正式拆迁重建。2006年,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建成,于同年9月开业。景区主要景点由吊脚楼、仿古商业街、洪崖滴翠等景观组成,内有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巴渝民间工艺品等店铺。</p><p class="ql-block"> 洪崖洞为“巴渝十二景”之一,同时也是重庆首个百亿级商圈的代表景区之一,在2007年11月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成为全国网红地标,2021年12月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2023年,洪崖洞文旅的营业收入为2179.88万元。2024年除夕日,洪崖洞共接待游客近9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Chongqing people's auditorium),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173号,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p><p class="ql-block">,也是重庆的标志建筑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由大礼堂和东、南、北楼四大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为6.6万平方米,其中礼堂占地1.85万平方米。礼堂建筑高65米,大厅净空高55米,内径46.33米,圆形大厅四周环绕四层挑楼,可容纳3400余人。</p><p class="ql-block"> 1951年春,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主要领导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决定,筹建一座能够容纳数千人集会的大礼堂和一个附设招待所,并随即形成文件下发到重庆地区的各设计部门。据此任务书,先后形成10余个设计方案,其中5个正式送审,均未获通过。</p><p class="ql-block"> 1951年6月上旬,张家德正式代表西南建筑公司设计部呈送大会堂设计方案;7月,行政区正式作出决定:西南军政大会堂工程采用张家德工程师设计方案,并成立西南军政委员会工程处,任命张家德为总工程师,负责主持大会堂工程设计和施工;8月,张家德正式到任。</p><p class="ql-block"> 1952年5月中旬,大会堂基础开始施工,随着钢筋混凝土浇入地槽,宣告了主体工程施工的正式开始。随后,张家德的主要精力移至工地。</p><p class="ql-block"> 1954年年初,大会堂主体工程竣工,进入场地整修和室内陈设布置;4月,大会堂更名为大礼堂,正式交付使用,贺龙同志亲笔题名“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p><p class="ql-block"> 1956年,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更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p><p class="ql-block"> 1989年,按照高星级酒店标准建设的东楼完工,大礼堂建筑面积由20世纪五十年代的1.85万平方米增加到3.22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97年,重庆直辖,市委市政府采纳民意,决定拆除大礼堂围墙,建设了人民广场,成为重庆市的市政、文化、休闲广场,与人民大礼堂融为一体,成为重庆市旅游和接待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2006年,重庆市市政府收购原人民宾馆资产(人民大礼堂南、北、东楼)并交由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管理处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同年8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大修工程开工,重庆市市政府将其列为庆直辖十周年重点工程之一。</p><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大修主楼工程竣工。</p><p class="ql-block"> 1987年,在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比较建筑史》中,新中国当代建筑首次载入世界建筑史册的共有42项工程,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列第二。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李子坝站(Liziba Station),车站编号207,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李子坝正街39号,是中国国内第一座与商住楼共建共存的跨座式单轨高架车站,由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管理运营,途经线路为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p><p class="ql-block"> 1998年,重庆市政府宣布将建设市中心区到新山村的轨道交通路线,线路规划在李子坝建站,与此同时,在李子坝相同地点,一栋居民楼建造计划已敲定。一道难题摆在轨道交通公司和房屋建筑商面前,究竟是车让楼还是楼让车,讨论再三,两个公司决定,楼和轨道车站同时建;同年5月,设计团队受房屋建筑商委托进行设计,图纸大稿至少改了6版,才最终确定设计方案。</p><p class="ql-block"> 1999年,为了论证设计方案对居民楼没有噪音和振动等影响,设计团队委托法国的一家建筑设计咨询分析公司,对方派出一名德国工程师来到重庆,经过软件测试,并建模动态分析,出具了设计方案可行的分析性报告。</p><p class="ql-block"> 2000年,李子坝站和楼房同时动工建设。</p><p class="ql-block"> 李子坝站于2000年开工建设;于2004年3月建成;于2004年12月11日开始观光运行;于2005年6月18日开通试运营。</p><p class="ql-block"> 据2022年7月重庆轨道交通官网显示,李子坝站共有2个出入口,运营时间为06:30-23:49;车站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中心地带,于1946年10月31日动工,1947年8月落成,是抗战胜利的精神象征,是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正面向北偏东,为八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碑通高27.5米,边长2.55米,碑内连地下共八层,设有旋梯达于碑顶,碑顶向街口的四面装有自鸣钟,碑台周围为花圃,总占地面积62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642平方米。该处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象征,也是重庆解放及重庆市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1940年3月12日,在孙中山逝世纪念日,筹建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30日,纪念碑正式落成,命名为“精神堡垒”,以激励中华民众奋力抗争以取得抗战胜利。</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重庆市第二届第五次临时参议会决定,为纪念重庆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并确保这种地位能在战后继续延伸下去,决定在“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p><p class="ql-block"> 1946年10月31日,在时任重庆市市长张笃伦主持下“抗战胜利纪功碑”奠基开工。抗战胜利纪功碑由黄宾勋、专门委员刘达仁主持,建筑师黎伦杰设计,工程由天府营造厂中标承造。</p><p class="ql-block"> 1947年8月,抗战胜利纪功碑主体完工。同年10月10日10时,重庆各界数万人于都邮街精神堡垒广场举行“抗战胜利纪功碑”落成典礼。</p><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2日,重庆市军管会、市人民政府请示西南军政委员会要求批准更名“纪功碑”。同年7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布告改变市区部分街道名称中,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同年9月18日,时任重庆市市长陈锡联正式向西南军政委员会请示,抗战胜利纪功碑究应改为“西南解放纪念碑”抑或“重庆解放纪念碑”。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核准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同年10月1日,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为“人民解放纪念碑”题写了碑名。</p><p class="ql-block"> 1958年,环解放碑座辟建圆形花坛,面积28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2000年9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5月18日,解放碑入选“重庆十大文化符号”。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2020年11月18日,当选“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重庆两江,洪崖洞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