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埃及红海海岸,从苏伊士海湾一直延伸到苏丹边界,因其富含矿物质的红山脉使当地的船员称之为“Mare Rostrum”,或者“红海”。1923年,夫勒特(E.M.Forster)曾对红海海岸作过这样的描述:“世界上只有这个地方才会有如此金黄色的山和五光十色的海中溶洞,这些溶洞是东方和热带地区间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 红海的海水由浅绿到深绿 ,远远望去,与天空的蓝色融为一体,美得让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隔着玻璃的红海海底珊瑚。</p> <p class="ql-block">踩一下红海的沙和海水吧。</p> <p class="ql-block"> 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大陆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它西起大西洋沿岸,向东经过埃及到达红海之滨,长5600千米,南北宽2000千米,总面积约932万平方千米,横跨北非诸多国家。其平均海拔300余米,主要由一条条平行排列的沙垄沙漠所组成,沙垄高百余米,沙垄之间又常常被低地所分割。</p><p class="ql-block"> 撒哈拉沙漠干旱地貌类型多种多样。由石漠(岩漠)、砾漠和沙漠组成。石漠多分布在撒哈拉中部和东部地势较高的地区,尼罗河以东的努比亚沙漠主要也是石漠。</p> <p class="ql-block">4月16日</p><p class="ql-block">沿着红海海岸,向开罗出发。</p> <p class="ql-block"> 埃及博物馆是由被埃及人称为“埃及博物馆之父”的法国著名考古学家玛利埃特于1858年在开罗北部的卜腊设计建造的。博物馆位于尼罗河东岸,在埃及首都开罗的解放广场靠近Nile Hilton酒店处,是世界著名博物馆之一,于1902年正式对外开放,珍藏着众多自古埃及法老时代至公元6世纪的历史文物,收藏文物 30 多万件,陈列展出 6.3 万件,约占全部文物的五分之一。因这座博物馆以广为收藏法老时期的文物为主,埃及人又习惯地称之为“法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埃及博物馆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砖红色石质建筑。建筑内部有高大宽敞的中庭,通过天花板上镶嵌的漫射玻璃和二楼的窗户采光,中庭里仿照古埃及神庙中的情形安置着巨大的神像。博物馆入口的设计融入了古埃及艺术的特征:大门的外廓是一个圆形拱门,拱门两侧的壁龛中各有一个将法老形象欧式化的浮雕,其中一个持有纸莎草,另一个持有莲花,分别象征古代埃及的南北方。</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雕像可以看出,几千年前埃及人的服饰竟成为当今一线大牌们创作灵感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开罗街头掠影。</p> <p class="ql-block"> 汗·哈利里市场位于开罗市中心地带(老城区),由分布在几十条小街巷里的几千家个体小店组成,许多店铺可追溯到公元14世纪。市场道路狭窄,街道两旁挤满了小店铺,主要出售金银首饰、铜盘、石雕、皮货及其他埃及传统手工艺品,素以店面古朴、货物齐全深受外国游客喜爱。</p> <p class="ql-block">开罗费沙维咖啡馆</p><p class="ql-block"> 老板说:作为一座拥有近240年历史的咖啡馆,我可以自豪地说,“费沙维咖啡馆比金字塔更能代表开罗”。这句话虽然看似夸张,但是只有真正走进我的大门,你才会发现它一点也不为过。我从未关过门,一直在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墙壁上,挂着许多动荡时代的风云人物照片,他们都是我曾经的座上宾。这其中最受人瞩目的无疑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赫福兹。他是我半个世纪以来的常客,每天早上八点钟就会准时出现在我这里,品一杯咖啡,阅一份报纸,和朋友们谈天说地。也就是在我这里,马赫福兹开始观察埃及的市井生活,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并创作出著名的《宫间街》、《思宫街》和《甘露街》三部曲。他的这些作品以自传体的形式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期间一个开罗家庭的变迁历程,让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首位获此荣誉的阿拉伯作家。</p><p class="ql-block"> 对我来说,我不只是一家咖啡馆,更是开罗文化的象征。你可以在我这里品尝到最地道的埃及咖啡,感受到开罗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积淀。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开罗,那么请一定要来拜访我,我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同金字塔一样重要。</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小小咖啡馆,你是否也和埃及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赫福兹一样,对人生有了一种全新的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