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文/王鹏</p><p class="ql-block"> 2025/05/4</p> <p class="ql-block">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北侧,于1985年建成并对公众开放。馆舍由觉生寺古建筑群和现代仿古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其中觉生寺古建筑群始建于公元1733年。</p> <p class="ql-block"> 1996年12月,觉生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觉生寺是清朝雍正皇帝敕建的佛教寺院,因寺内悬有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钟又得名"大钟寺"。</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是清朝皇家祈雨的重要场所,整个古建筑群由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大钟楼以及东西两路配殿、廊房组成。</p> <p class="ql-block"> 现在本馆设有阅古钟林、礼乐回响、质器庄严、妙境梵音、敕建觉生、金火流光、永乐大钟、诗韵钟声、外国钟铃9个常设展览,展出文物展品数百件,形成一部完整的古钟发展历史。</p> <p class="ql-block"> 山门</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檐下悬有"敕建觉生寺"石匾。现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出入口及参观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山门前左右有两个石狮子镇守。</p> <p class="ql-block"> 钟楼。</p> <p class="ql-block"> 鼓楼</p> <p class="ql-block"> 钟鼓楼前各有一个雕刻精美的石柱。</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阔五间,硬山顶。前檐接盖抱厦三间,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作为"礼乐回响"展厅,陈列有一套完整的曾侯乙编钟仿制品,并兼及礼乐制度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前左右各有一个鼎。</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原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时编钟分三层八组依次悬挂于钟架上,上层为三组钮钟,共19件,中层悬挂三组甬钟,共33件,下层悬挂两组共12件,在下层正中悬挂着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赠送给曾侯乙的一件镈钟,整套编钟共计65件,总重量2500kg。与编钟一起出土的还有敲钟的彩绘木槌和木棒。每件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乐音。对曾侯乙墓编钟测音的结果以及钟体上的铭文都表明:战国时期已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p> <p class="ql-block">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行至战国晚期,由商代编饶演变而来。编钟是由若干乐钟按照一定音律排列悬挂于钟架上组成的礼乐重器。目前发现的编钟以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东配殿</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硬山顶,面阔五间,前出廊。作为"阅古钟林"展厅,介绍中国古钟的起源与演进历程。其中梵钟部分采用双排悬挂方式陈列,序列梳理清晰,给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西配殿</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硬 出廊。作为"敕建觉生"展厅,以馆藏文物为基础,结合图文资料,介绍了历史上的觉生寺作为皇家寺庙的由来与兴衰。</p> <p class="ql-block"> 敕建觉生寺碑</p><p class="ql-block"> 觉生寺,即大钟寺,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敕建,因寺内藏有著名的永乐大钟而闻名于世。觉生寺自乾隆朝至清末,一直作为皇家祈雨场所,倍受清代帝王重视,曾多次受到皇帝御制石碑、御书匾额、钦赐法器等礼遇。乾隆皇帝曾多次驻哔觉生寺,留下了吟咏诗句。民国时期,觉生寺定期举办的庙会名冠京师,享誉远近。</p> <p class="ql-block"> 六錾铜锅</p><p class="ql-block"> 清(公元1644年一公元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大钟寺建筑布局图。</p> <p class="ql-block"> 党生寺庙产界桩。</p> <p class="ql-block"> 观音殿</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阔五间,硬山顶。作为"质器庄严"展厅,主要从古钟分类的角度,展示古钟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钟文化中,梵钟是人们对汉代以来横截面为圆形的正圆体钟的一种泛称。包括朝钟,佛道用钟和更钟。梵钟端庄厚重、铸造精美,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形制上借鉴梵钟样式的各种用途的铃,不仅丰富了梵钟的内涵与外延,也呈现出异彩纷呈、质器庄严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观音殿前左右各有一个铜大缸,缸底是莲花底座,缸上书写有“南无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阔七间,双层楼阁式建筑,硬山顶。藏经楼一层作为"妙境梵音"展厅,陈列了一组有明确来源的寺观钟。</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前有棵枯树造型非常独特。</p> <p class="ql-block"> 像不像雄鹰展翅?</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东配殿</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硬山顶,面阔五间,前出廊。作为"外国钟铃"展厅主要陈列来自亚洲以及欧洲的钟铃文物,意在使观众全面了解东、西方钟铃文化的差异与交流。展出的荷兰钟琴,可演奏出悠扬的乐曲,为欧洲钟琴在国内首次亮相。</p> <p class="ql-block"> 钟铃文化是世界各地共同存在的文化现象。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不同地域的钟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多元的世界钟铃文化。这里展出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获得的外国钟铃实物和图片,涉及日本、韩国的佛钟,西方教堂铜钟、外国友谊钟以及欧洲钟琴。</p> <p class="ql-block"> 日本佛钟</p> <p class="ql-block"> 韩国佛钟</p> <p class="ql-block"> 西洋铜钟</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友谊钟</p>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铜钟</p> <p class="ql-block"> 大钟楼</p><p class="ql-block"> 大钟楼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闻名于世的永乐大钟悬于楼内中央。钟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圆形攒尖顶,有垂脊十二道,底层则为一方形建筑,四角出檐,面阔三间。底层檐下悬有乾隆皇帝御笔"华严觉海"匾额。</p> <p class="ql-block"> 永乐大钟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铭文最多、声学性能卓越的青铜巨钟,被誉为“古代钟王”,其历史、工艺与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明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p> <p class="ql-block"> 外观形制:通高6.75米,钟壁厚度不等(最厚处185毫米,最薄处94毫米),直径3.7米,重约46吨,钟唇厚18.5厘米,底口直径3.3米,需数人合抱。</p> <p class="ql-block"> 文化象征:明清时期,每年辞旧迎新之际敲钟108下,寓意消解108种烦恼,祈福家国平安。</p> <p class="ql-block"> 材质与工艺:采用泥范法铸造,铜锡铅合金配比科学(铜80.54%、锡16.40%、铅1.12%),兼顾强度与声学性能。一次性浇铸:钟体浑然一体,无裂缝,展现明代高超冶金技术。</p><p class="ql-block"> 力学设计:钟钮为“双U型环”结构,内含钢芯,以一根铜穿钉悬挂于木质钟架,安全系数远超现代标准,抗地震性能卓越。</p><p class="ql-block"> 声学特性:音质优美,轻击圆润深沉,重击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优雅 ;传播力强:钟声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余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 永乐大钟从万寿寺运往大钟寺(觉生寺)时,古人采用了冰路法与滚杠运输相结合的智慧方案,克服了重达46.5吨的巨钟搬运难题。</p><p class="ql-block"> 运输路线选定为从万寿寺至觉生寺(今大钟寺),全程约10公里。沿途每隔半里掘井一眼,取井水泼洒路面,利用冬季严寒天气使路面迅速结冰,形成光滑的冰道。</p> <p class="ql-block"> 悬挂与安装:力学与美学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巨钟运抵觉生寺后,在预定位置堆砌土堆,将钟体拖至土堆顶端。土堆四周预埋六根六拼楠木柱,柱间架设大梁,形成稳固的承重框架。巨钟通过吊装设备悬挂于大梁之下,随后逐步清理钟下土堆,使钟体悬空。</p><p class="ql-block"> 最终建造钟楼,将巨钟完全纳入建筑结构中,实现保护与展示的双重功能。</p> <p class="ql-block"> 钟楼建造时间历时11年,滚杠与冰道运输大钟的效率低下是工期漫长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雍正皇帝认为觉生寺属“金”,与永乐大钟的金属材质相合,可“金水相生”,遂选定此地为新址。</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古钟文化代表,永乐大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吸引世界游客感受中华文明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