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中条山

凡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五一小长假,闭门蜗居,身倦意懒,赖了儿子在旧书网上淘来的两册小书打发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其中一本《中条山一一山西的一角》,是民国廿九年,由中国文化服务社陕西分社印制发行的油印本,薄得只有四十个页码,作者为当时中央日报社的记者周海萍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于民国廿八年8月1日,由西安经渑池县白浪渡过黄河入中条山,对中条山战场的军事、政治、经济及风土人情进行了全方位的体察和报道。文章虽然流于浅层次叙事,却很大程度地反映了中条山抗战时期的真实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时值中条山会战暴发84周年前夕,笔者谨将其中之首篇《走入中条山》抄录分享,以期有助于关注那场战事的人对那场战事的全面理解和认知。同时藉此向那些数以万计的埋骨中条的抗日先烈们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因原著为油印本,且历年已久,字迹洇漶重迭,难以辨认,个别字词或有误识,但自信于通篇意思应无大碍,谨此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编者 2025.5.4</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走 入 中 条 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周海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中条山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高林又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兵强马又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敌人从哪里进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这一支歌上,我们看中条山是多么的雄壮啊!敌人一次一次的进攻,都被我们一次一次的消灭,报纸上特大字的标题登载着中条山的㨗报,光荣的战绩震动了全国。记者本负了战时报道的任务,可是由于病魔的缠绕,一病半年,眼看着敌人第八次进攻大败,第九次进攻被歼,可是愈是发急,病魔愈是缠绕得厉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夏天逝了,秋天到来,病是渐渐地好了。这时才能如愿以偿的到中条山去,同时因友人的邀约,于是决定作两个月的旅行。于八月一日离开西安向中条山进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陇海路上,车过潼关,就看到隔河的高山,那就是中条山的山脉。我们由渑池下车,徒步六十里,扺黄河渡口。此地两面高耸,如山(三)峡似的形成一条分水岭。黄河里的水滚滚的急流着,虽然河面不宽,可是险峻异常。在团(?)防上却是占着极重要的地位。所以敌人自从占领风陵渡后南望潼关,一直到今天,都是可望而不可及!黄河的伟大,在今天更充分地表现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河就是中条山,山里有无数的强兵猛将,在和敌人作决死的战斗,这是我们任何人都想像得到的。而山里面究竟是怎样的情形?这时的记者也相当的模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河的南岸,我们照样的有(担)负着河防任务的部队,要通过这条河防是比较困难的。老百姓当然不得通过,军人也相当费事,检查的手续非常的细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条山,因为人烟稀少,出产除了粮食一类的东西外,其它的一切都是要靠外面的供给。军队方面所需用的鸡鱼肉类,都得要到河南来购买。黄河的白浪渡口,因之也成了一条极重要的交通线。当他们买办了若干给养一类的东西经过这个渡口时,是会受到相当的麻烦。当然也有些不肖的像伙,贩卖些违禁的物品,可是这样一来,在这条渡口上,就花样百出,聪明一点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带过去。而普通来往的人,经过的时候却要受到许多无谓的麻烦。而且在检查的时候,又是一些士兵,一般的讲来,河防当然重要,可是守门口的重责委之于士兵的身上,要想渡口的安静,来往渡河的方便,当然是不容易办到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白浪渡过黄河,就是山西的省境,在黄河边上有一个小的镇市一一南沟村,平时是不重要的,现在却热闹起来。由于来往的人多,无形中成了一个站点(?)。这里有很多价廉的日用品,手巾、牙刷、肥皂等化妆品及香烟一类的消耗品,和布匹一类的东西,较后方的价格要便宜到百分之五十。说到它的来源,可叫人会感觉到奇怪一一完全是敌区运输过来的。这些货物的顾主,又大半是来往的行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了南沟村,就走入中条山境,这里每十里路程,就有一个“民运站”的组织。每一个民运站,经常有十个廿个卅个民夫,专司运送给养、子弹、抬伤兵的工作。来往的军人到了这里,用不着雇夫的麻烦,只要将行李放在民夫站的门口,就会有夫子替你把东西送到下一站去。这样十里一站的送下去,一直可以送到你的目的地。每一站的代价是一角钱。如果你连一角钱都不给的话,他也不会一定的向你要。这些民夫都是住在每一站的附近十里廿里以外的地方。每一次当差三天,一村一村轮流的摊派,逢着当差的,都是自备着一口袋杂面做成的黑馍,什么时候肚皮饿了,就拿出来充饥。三天的差满,才能回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因为不凑巧的缘故,在南沟村的民夫忙着运送给养,不得不化上一元多钱,请了两位送伤兵回来的担架兵送了一站地。到了第二站,我们也就照样的享受到民夫站的恩惠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途中人烟稀少,偶而经过一个村镇,也只有三五户人家,最奇怪的是此地距河南省不过一河之隔,而一切风俗就相差得很多。这里的女人无论是小孩大人都是裹着一双小脚,女人的服装好像唱戏的一样,宽领大袖,头上发髻,竖在头顶上,也不知道是哪一世纪的人。同行的范金忠同志说;现在已经比以前好多了。在军队未到以前的样子叫人看了更是发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肚皮饿了,在路上要想找东西吃,是件困难的事。老百姓的家里什么也没有,非要经两三个民运站,才有一个小面店,除了白汤面条以外,其他的是再也找不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天的晚上,我们住在一个小村子里,好容易找到一点面粉,做了一锅面条,要想找一点蔬菜,是办不到的事。这里的老百姓,是整年的吃不到蔬菜,并且他们也不晓得吃菜。军队方面有的拿了菜籽教他们去种,他们都不愿意。他们的生活是苦极了。可是他们吃得仅管是苦,穿得仅管是坏,住的房子仅管是破烂,然而六、七角钱一口的鸦片却毫不在乎的抽。只要是一所(只有)三家(的)村上,都有几管烟枪。在我们住的那所村子,就有人向我兜揽生意。那天下午我们因为走疲倦的关系住下了,一位烟鬼似的老太婆向我们说:“吃一口烟就会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一个卖面条的掌柜,我们住在他的店里,在收市以后,他打开了他破旧的行李,拿出了烟具,吞云吐雾的吸了起来。他的孩子坐在他的旁边,也在陪着吸上一口。据他说这烟土的来源,还是来自黄河南岸,每两烟土的价格卖到五、六十元。他一天的营业所入不过两三元,可是大烟就要抽到两元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的一切就是这样的。行政方面没有保甲制度,所代替的却是村、闾,邻间三家为一邻,若干邻为一闾,若干闾为一村,村上面就是区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他五花八门的更是有趣,外面初到的人,无论什么都会感觉到新奇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中 条 山 的 概 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没有到过中条山以前,对中条山始终是个谜。到中条山以后,住在万山丛中,什么也看不到,还是一个谜。在地图上看到密密层层的迴纹线,圈上加圈的乌黑一遍,越发的不可思意(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夏县的县志记载中条山的一段:“东有太行,西有太华,居中故名。起自蒲版(坂),迤邐西(东)北,随在异名,蟠延数百里。西接安邑,南通平陆,东距垣曲,在夏县者东北一隅耳。崇峦耸翠,为邑胜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这一段记载上才揭开了中条山的谜。所谓中条山,即整个晋南的三角地带。由永济、风陵渡起,一直绵延到垣曲,东西计长六、七百里,占闻喜、夏县、安邑、永济之一部及垣曲、平陆、芮城之全部。这才算对中条山有了一个轮廓的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条山的周围,东有太行山,在太行山与中条山之间有王屋山。左边有吕梁山,右边有稷王山。中条山屏障着黄河,四周有这许多山围绕着,更增加了它的价值。敌寇深入晋南后,在中条山有我方大军迎头痛击,四周又是我游击区的根据地,无形中已在我各路包围之中,渡河的梦想哪里还能够实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中 条 山 的 军 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民国)二十七年的七月,我军就和敌寇在中条山作战到现在,敌寇为了要达到他渡河的企图,对于中条山的我军,自然要加以扫荡,如若不然的话,就要受中条山我军的牵制,因此不惜十次的牺牲,向中条山进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十次进攻中,敌寇所得到的又是什么呢?不过是一批一批的尸灰运了回去。我们对于敌寇的伤亡,虽然没有确实的统计,可是在敌寇的文件上看到单单敌寇第二十师团在中条山一年多,就补充了廿多次。直到现在,敌人知道攻山已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一变而为封锁我们的山口,企图阻止我们在山下取得给养。因此在山口构筑成坚固的工事,一面防备我们的反攻,一面封锁我们下山的出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垣曲到永济这一条战线,除芮城到永济的一段是游击以外,其余的都是双方对峙着。在垣曲方面,敌人占据了横岭关,这是通往垣曲的大道。可是自从敌寇占领以后,虽然三次攻下垣曲,结果终经(被)我军击退,一直到现在,敌人还是在横岭关方面。在闻喜、夏县方面,是敌人迭次攻击的地点,现在仍然相持于堰掌及夏县的附近。在安邑方面,也是相持于张店及廿里岭之线,敌人在中条山简直可以说没有丝毫的进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中条山的出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条山的天气,比较外面是冷得多,在秋季的时候就要穿棉衣。在废历九、十月间就要落雪,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之下,是会感到衣衫单薄的。在记者(1940年1月3日)离开中条山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大衣。由于输送的困难,他们是比较要多受一点苦的。去年夏天发的单军衣,他们在九月才领到手。为了国家的生存,他们的确是在吃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条山,除了到处潺潺的清泉川流外,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有的小河里面有类似的的金沙和山里的煤矿,及其他的蕴藏,可是没有人去开发。虽然具备了高山流水,也只是一所荒凉的深山。走上一、二十里路也许找不到一户人家,几十户人家的大村子,几十里路有时候也难找到一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人烟的稀少,山里的出产所以也很少,除了小米,玉蜀黍一类的杂粮外,其他的可以说就没有。小麦虽然也种得有,可是不多,因为地大的关系,一年的收成,老百姓已是吃不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条山的居民,大都是外面移来的,先到山里来的人,就占据了比较好的田地,经他开垦以后的那块田地,就是他的所有,后来的人,占据的田地自然就比较稍差,或是在山上面,或是距离水远一点,他们到这里以后,自耕自种的都是吃不了,一家的生活也不会感到不够,或者还有余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上的树木,有些地方是很多,可是经砍伐以后,有些地方也日渐减少,尤其是近年大军的驻札,砍伐尤多!果树四季都不断的结着,在夏天有桃杏,在秋季有梨子、枣子、柿子,还出产有大批的胡(核)桃,在八九月的时候到处都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上的獣类也很多,马、鹿、豹子、狼常常的会现,野鸡特别的多,在山上走着的时候,一眼就看到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此以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我军自从转入山地以后,中条山比较以前是热闹得多,从前崎岖难行的乱石道路,现在有些地方已经铺好了沙石的便道,几条重要的运输路线,都经我驻军修成平坦的路面,在战事紧急的时候,弹药、给养的输送比较以前要便利得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中条山的仇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条山的地区虽然广大,因出产的不多,在我大军的驻节之下,一切当然不够。再加上后方输送的不便,一切也就只有就地自办。因此士兵们的伙食吃得很贵。当一个二等兵的薪响是七元半,一个月的伙食现在最低要吃到六元多,而且所吃的又是杂面馍和小米饭,所余的一元多钱连买鞋穿都不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有许多人的关系,一切的日用品当然需要,在战地既没有军用合作社一类的组织,后方又由于渡口不能通行,货物的来源的断绝,因此代之而起的仇货,就普遍的销行起来。虽然我们在和敌人一面作经济战斗的时候,敌货也能源源不断的从晋东,从山下来到中条山供给我们大军的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主管方面,本来是奉命禁止的,可是因为需要的关系,也顾不了许多!国民公约第廿一条“不买敌人的货物”的这一项,在这里可以说用不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队的政治部本来是执行杜绝仇货的,在他们本身就离不了仇货。拿纸张来说,虽然在后方能够买来,可是价格要比前方高上一倍,他们自然用不着舍近而求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次军政的会议席上,他们对于敌货的问题,曾经提出讨论到禁止的办法,开会的结果,认为布匹,手巾,牙刷,牙膏,电池一类的东西,是少不了的。如果禁止以后,马上就要感到困难,对消耗品一类的香烟,则绝对禁止。在要道路口,只由地方政府没军队方面担任检查,不准贩运。但是开会以后,一点效力也没有,还是照样各色各样的仇货,自由的贩卖。其中的原因,根本是自己的没有,对于敌货的禁止自然是办不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队方面虽然有的也办了小规模的合作社,这是解决他们吃的问题,因为山里的人家是不养畜猪羊鸡鸭的,平常要想找一个鸡蛋都找不出来。因此他们自办了小规模的合作社,向后方购买咸鱼咸肉一类的食品,供给自己的食用。其他的日用品,由于价昂的关系,从后方买来反而比前方价高,是没有人会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一种情形之下,要是不先解决自给的问题,在中条山要想杜绝仇货不是很容易办到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中条山的政治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西做政治工作的团体,是超过任何一省的。中条山是山西的一角,照理这里的政治工作,是比其他的地方要好,可是并不尽然,在地方政府方面,因为是战区的关系,也许他们的力量不够,在各种团体当中,大概是地荒人稀的原因,他们的力量不能发挥出来!因此主要的政治工作就是军队的政治部方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来谈政治工作,范围是太广了。所谓政治工作的表现,除了在墙壁上贴几张标语,画几幅壁画,贴两张告民众书是有形的,其余的都是看不到的。如果单在写标语、画壁画来证明政治工作的好坏,那这里可以说是太好了。墙上五颜六色的玩意儿到处都是,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都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其他,那可谈不上,有人说做政治工作的都是卖膏药,也有人说就是卖膏药,只要你卖,没有人买,你也给他贴上就行了。可是这里卖膏药的究竟卖不卖我可不晓得。一句话政治工作就是太广了!当然其中的困难太多,人事的不够,经费的不足,都是重要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者在中条山的数月,和政治工作者在一起的时间较长,看他们受了相当的限制,有的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肚皮里装满了满盘的计划,而结果还免不了做作假报告。这一个月作了多少工作,开了几次国民月会,画了几张表格,整天的占了好多人忙着什么似的,事实上却是满纸的空言,遇到战事紧急时候,反而是军队的累赘。虽然也有些政治工作者跟着在前线上,可是又能做什么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队方面,对于政治工作者虽然非常欢迎,可是由于政治部本身的不健全,组织又是头重脚轻,愈是上级组织愈庞大,到了团里只有两三个人,到营里有的连营指导员都没有,连上格外谈不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队政治部方面,虽然有的也有政治队的组织,可是大都找不到队员。在队员能力高的又嫌待遇太低,没有人去干。能力低的既没有人要,也不能工作,在这一种情形之下,有工作没有人去做,自然谈不到政治工作的好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不能一概抹杀,中条山的民夫站不是很健全的吗?民夫抬伤兵送子弹不是都很起劲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X(曾)总司令说得好:”这里军民的关系,是军队自己造成的”,当然军民能够多合作自然是归功于“政治工作”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其他那就难谈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中条山的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条山的老百姓十有八九都是文盲,本来是没有文化可言,在战时的中条山增添了若干万的大军,有政治工作者,有文化工作者,当然也有一谈之必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平时用油印、石印,印刷刊物是很少的,甚至于没有,现在呢?由于铅印机的笨重,携带的不便,在中条山油印机就是风行一时的宝贝。军队方面每一个师里,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刊物。印刷成的报纸利物都是很清晰的。普通每一个师政治部都有一种日间报纸,登载着重要战讯。由于消息的困难,内容都比较空虚。他们主要的新闻来源是收音机的供给,也有抄中央社的电报,大都是一麟一爪不完全的消息。一般的讲来,都是不够读者的要求,同时他们也各出有周刊或十日刊,内容都是空泛得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近政治部的扫荡简报班也到中条山,他们用的诚壹手摇油印机,一强腊(蜡)纸可以印刷到三千多份,可惜也是由于消息的来源困难,自己没有电台,内容也是空泛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地方政府方面,也各出了一张三日刋的报纸,比较模糊,内容登载,山西方面的情形较多,并且是山西特殊的言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办了一个战垒日报社,公牺会方办了一所中条山战报社,都是没有经过合法的登记。间日出一张石印四开报纸。内容除了重要的电讯外,都是在‘特殊情形’之下使人不愿意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工作方面,除了所谓山西方面的文化工作外,还有我们新闻记者的一个工作团体一一青年记者学会服务队华北第一支队。他们都是爱好新闻工作的一群青年,因为没有得(到)报馆方面正式的任用,在青年记者学会的名义之下,奔驰于各战场,采访战地消息,供给各大报馆,他们的工作是非常的努力,而又非常的勤苦。在部队方面连吃饭都是自己动手,是优秀的青年记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的利物报纸,由于不能满足读者的关系,后方的食粮就非常的需要。洛阳的报纸,因为距离较近的关系,这里销的较多。重庆方面报纸刊物来得较迟,差不多要一个月的功夫才能到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XX方面在中条山办了各种合作社,代售许多禁售的书籍和未经登记的晋东的报纸,由于路远和各方面交通不便的关系,销数也很有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条山文化的归结,可以从两方面来讲;在军队政治部方面是太觉分散无力,在地方政府及各团体方面是太乱,思想是纷岐复杂,漆黑一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