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严寺

夜鱼

<p class="ql-block">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香严寺。</p> <p class="ql-block">香严寺,又称香严院,俗称阁则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城东北隅的小山岗上,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香严寺内集金、元、明三朝建筑为一体,建筑特征有着明显的对比性。寺内建筑的琉璃饰件,造型色釉均佳,其中四座大殿的黑釉琉璃制品,色泽、烧造尤精,均为稀有作品。寺内现存元碑2通,明碑3通,清碑6通,民国碑1通,经幢1座,均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01年6月25日,香严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香严寺坐北朝南,东、西、南三面临崖,由东西向并列的两座院落组成,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东院中轴线上建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两侧为钟、鼓楼、毗卢殿、十王殿、崇宁殿、伽蓝殿、随喜殿。西院中轴线上依次为藏经殿、后佛殿、玄天殿;两侧为膳房、僧舍等。</p> <p class="ql-block">仓房香严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西北部的白崖山,始建于唐朝(618~907年),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 仓房香严寺坐北朝南,原有上、下两寺。上寺依山势而建,计五进院落,韦驮殿是个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硬山式建筑,藏经阁前东西两侧有文殊殿、普贤殿。过厅面阔、进深各三间,建于高台上,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三踩单昂,厅内砌青石踏步至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覆灰板瓦,檐下斗拱三三踩单昂,均作45度斜拱,各构件均施旋了彩画,殿内三面墙上有明代璧画,据说出自民间画家之手。 藏经阁高两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硬山顶。 [1]2006年5月25日,仓房香严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仓房香严寺坐北朝南,原有上、下两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1970年,下寺被丹江水库淹没,今仅存上寺。上寺依山势而建,计五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牌坊、山门、韦驮殿、过厅、大雄宝殿、凝月轩(望月亭)、法堂、藏经阁等建筑。韦驮殿是个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硬山式建筑,韦驮殿前有一株千年银杏树,枝繁叶茂,传为慧忠所植。院子里古树很多,有唐柏、唐皂荚树,还有宋代侧柏、香圆树和桂花树等。藏经阁前东西两侧有文殊殿、普贤殿。过厅面阔、进深各三间,建于高台上,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三踩单昂,一楼供奉元始天尊佛像,二楼供奉千手观音像,二梢间各有一层夹楼,是一些重要的佛教经书和活字印版的藏身处。厅内砌青石踏步至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覆灰板瓦,檐下斗拱三三踩单昂,均作45度斜拱,各构件均施旋了彩画,殿内三面墙上有明代璧画,据说出自民间画家之手。 [2]殿内清代彩色壁画保存完好。藏经阁高两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木构件上均施彩绘,楼内有清代壁画。</p> <p class="ql-block">永宁山也是一座见证历史的山,记录了陕北革命燎原之火。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秘密潜回保安县。他深知永宁山寨的险要,于1928年在这里秘密建起了保安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永宁山党支部,组织民众抗粮抗税,要求官府减免税银、救济灾民,从此拉开了“闹红”的序幕。后来,刘志丹发动群众,夺得了县民团团长职务,把民团改造成了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1930年,他又在永宁山中秘密组织了20多人的队伍,奇袭甘肃太白镇民团,缴获长短枪60余支、骡马10多匹,从此刘志丹带着这支队伍活动在陕甘边,攻城克县,革命势力不断壮大。</p> <p class="ql-block">永宁山,又名大石楼山,位于陕西省志丹县永宁镇,逶迤洛河,环绕其侧,海拔1312米,东西走向,长2.2公里,宽1.5公里,全为红砂石质,气势雄伟峭崖绝壁,因其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宋代就被开辟为防范古寨。古寨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雄居突兀的山顶,中层微向倾十分陡峻,下层通洛河供汲饮,可容千人,后世凭其天险为屏障,建古寨以避战乱,土著者认为“永远安宁”,便又称为永宁山。</p> <p class="ql-block">永宁山,位于陕西省志丹县永宁镇永宁村,距志丹县城南28公里。因其兀然耸立似一座通天塔,因此被古人称为石楼台山寨。故寨西临洛河,建于石楼台山巅,北临小石楼台山,地势险要,为形胜之地。 [1]清嘉庆本《延安府志》卷九载:“石楼台山,县城西南七十里。在洛水之隈,奇峰突兀,峭壁陡绝,下临重渊,土人筑寨于此。又于崖际凿石窑居之。北为小石楼,南为大石楼。”故寨平面略呈方形,寨墙残高3米至6米。永宁山海拔1312米,东西走向,长2.2公里,宽1.5公里。山势高大险峻,岩石裸露暴突,呈褚红色,从远处看,像一座锈迹斑斑的古钟立于洛河边上。</p> <p class="ql-block">洛河环绕山的东、西、南三面,山梁向洛河突起一山嘴,巍然独立,峭崖绝壁,宋代在此地建有防犯古寨。据《保安县志》载,宋代以前,其山按山质为石,酷似楼,上凿有台,而得名“石楼台”。后世凭其天险为屏障,建古寨以避战乱,土著者认为“永远安宁”,便又称为永宁山。故寨西侧山崖上摩崖题刻“洛上奇峰”4个大字,楷体,字径1.5米,系保安县县长贺耀斌所题,纪年为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月。当时保安县署曾驻此寨。1986年12月20日,永宁山被志丹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西至洛河东岸,其余3面均由寨墙墙基向外延伸30米。志丹历代都是边关要地。古时为躲避战乱,永宁山下的居民登上山顶,用绳索将人吊于半空在山上凿出一些石窑,俗称窨子,用来躲避战乱。据说进入那些窨子的原始方法是,首先用长绳将人从山顶上吊到洞口进入,山顶的人再下到山脚,再由那些进洞的人放出绳索从下面拉上去。洞里的人将长绳收进洞中,别人便无法进洞。到宋朝时,山上凿的石室、石窑、石洞已达100多间(孔),约可容纳千余人居住生活。石洞分为上下三层。每一层成为一个独立的山寨,山寨与山寨之间由石桥连通,山寨与地面仅靠南边断崖上搭的天桥相连。当敌人来犯时,拆掉天桥,敌人便无法到达山寨。此寨易守难攻,威名远播。第一层山寨地势最高,古时山寨的瞭望哨与炮塔就设在这里。第二层山寨的石壁向里凹,一孔孔石窑错落有致,彼此相通。底层山寨洞室密集,寨中有水井直通到洛河中。山寨外面峭崖陡壁,崖高数丈,潭水深不见底。古代因连年战争,土匪四起,为躲避战乱匪患,曾有几百户上千人到山寨落脚。据史书记载,宋朝时山寨已经形成上下三层,有大小窑洞数十孔,大者可容百十人,小者仅容一二人,彼此相通,饮食、入厕、住宅、圈舍井然有序。三层各自为寨,寨与寨靠南边的石桥小道连通。石桥可随意移动,遇到强敌时拆掉石桥,坚守不出,遇见小股敌人则杀下山去,抢夺马匹和粮食。</p> <p class="ql-block">大可户外队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