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克富:心理咨询取向的家庭教育的两大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笼统地讲,心理咨询取向的家庭教育有两大使命:一是试图教会家长们如何避免或减少家庭中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二是试图教会家庭成员如何发现并有效应对家庭中的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使命的教育对象是家长,第二个使命的教育对象包括了孩子。第二个使命是对第一个使命的必要补充,带有心理咨询的性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现第一个使命,主要通过课堂宣讲、沙龙互动等“培”和“训”相结合的群体教育形式,让家长们尝试着接受要把追求家庭幸福、儿女成龙成凤等为作为终极理想,而当下要做的是守住底线,即避免或减少家庭中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夫妻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的出现或恶化,积极倡导“夫妻恩爱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努力通过陪而成为孩子的伴”“保持情绪稳定就是在对家庭做贡献”等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一种心理教育,它与一般的教育有两点明显不同:第一点是讲者假设受众的心理是不健康或健康水平是低的,通过讲座和沙龙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或使其变得更加健康,而一般的教育则先假设受众的心理是健康的。如果把一般的教育比作锦上添花,那么心理教育的功能便是雪中送炭。第二点是“培”和“训”的结合,尤其以训练为主。心理咨询取向的家庭教育把落脚点定位于外显的行动而排除了内隐行为:做,然后做到!做,要比做到更重要,完成比完美更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成第二个使命是心理咨询专业素养的体现。主要通过三步实现:第一步是在实现了第一个使命的基础上,根据家庭成员的诉求,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予以观察和评估,从而确定该家庭中与心理相关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商定可能的解决方案。第二步是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充分调动所有家庭成员或某个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并予以启发、引导、支持、鼓励,一起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第三步是定期评估和随访,巩固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于心理咨询的家庭教育始终秉持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创造需求,但不求便不帮。在提供心理帮助时,始终将对心理问题的性质判断放在第一位,不回避问题,积极建议家长对一些涉及到精神医学的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去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于心理咨询的家庭教育有个理想:让家庭(主要)成员能够识别家庭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够掌握基本的解决心理问题的策略和技术,从而成为整个家庭心理健康的维护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