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望着窗外飞来飞去、叽叽喳喳欢叫不停的麻雀,回忆起自己少年和青年时与之发生的故事,心里就想,还是用家乡话,叫它们“家雀儿”更亲切一些。</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有关家雀儿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初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那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麻雀也一度被列入“四害”之一。父亲所在的纺织厂因原棉断供而被迫停产,绝大部分职工或调走或退职,各寻生路。父亲虽然留了下来,但每月也只能领到75%的工资,加之粮食供应的锐减,全家七口人的生活由此陷入困境。</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真的是国家与小家上下同心,领袖和人民共克时艰。</p> <p class="ql-block"> 为了维持生活,产后不久的母亲,曾带着我们三个大一点的孩子,去挖野菜、撸榆树钱儿、摘槐树花。有一次在食堂外面,我和母亲捡到了几个白菜疙瘩,就高兴的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 而一向洁身自好的父亲也坐不住了,不得不放下身段儿,有样学样的从农场借来捕鸟用的粘网,带着不到9岁的我去树林里粘雀儿。</p> <p class="ql-block"> 那天正是五一劳动节,我帮父亲把粘网两端固定在相距10来米的两棵树上后,便高举树枝蹦蹦跳跳、边跑边叫的轰雀儿、赶雀儿。父亲则把撞到网上的家雀儿摘下来,迅速放进笼子里……整整一上午,我们竟捕获到近几十只家雀儿。</p> <p class="ql-block"> 当我兴高采烈的把这些家雀儿送到家里时,母亲十分开心,她笑逐颜开地说,“宁吃飞禽4两,不吃走兽半斤。今天我给全家包顿家雀儿馅儿饺子,咱们也解解馋!”</p> <p class="ql-block"> 说干就干,母亲很快烧了一锅开水,把这些家雀儿放进锅里,边烫边拔毛。去掉骨头等杂碎后,每只家雀儿就没剩下多少肉了。但架不住积少成多,我们把雀儿肉剁成饺馅儿,加上葱姜油盐等调料,包了整整两盖帘饺子。全家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吃上了“家雀儿馅儿”的饺子,那味道真比现在的山珍海味还香!</p> <p class="ql-block"> 后来党中央纠正了工作中“左”的错误,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纺织厂的生产形势也开始好转,1963年起陆续调回职工,开始了复工生产,我家的生活也随之得到改善。</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有关家雀儿的故事,是7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1970年9月12日我去纺织厂报到,10月12日分配到动力车间(当时叫动力连)。当时连里让我们6个新学员先去修地下战备车间,说修完后再分配具体工种。 </p> <p class="ql-block"> 我曾在当年11月7号的日记里写到,为了填饱肚子,我利用这个休息日,到距家十多里的地藏寺那片地瓜地去翻土挖地瓜,但“挖的不多,累的够呛”!</p> <p class="ql-block"> 11月8日上午,连里通知我们6个新学员到战备车间开会,霍连长、张指导员先后讲话,总结了战备车间七七四十九天的施工情况,并作了斗私批修报告。最后,霍连长宣布留下郭义良,李红两位师傅带领我们6个新学员,做好战备车间的收尾工作。</p> <p class="ql-block"> 李红师傅是位刨工,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住在厂单身宿舍,说话有些口吃,是个好玩儿的主儿。他跟我们几个学员说,吃完晚饭大家都来厂里,我带你们逮家雀儿玩。于是,到了晚上,我们6个学员来了5个,李红拿着手电筒,又找来了梯子,带着我们到厂里那栋最好的瓦房掏家雀儿。</p><p class="ql-block"> 只见他掀开瓦片,用手电筒照射,躲在窝里的家雀儿们都闭着眼睛不敢动弹。于是李红一掏一个准儿,把家雀儿一只一只逮到手。这时瓦房东头有人走过来大声喝问:“你们在干什么?!”吓得我们连忙溜走。算下来,那天晚上一共逮了10只家雀儿,除了飞走一只,路遇副连长送他两只,还剩下7只。李师傅赶紧带着我们溜走,每人手里攥1只家雀,一直跑到地下战备车间去烧家雀儿。</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这栋当年的办公用房最右边可见处,就是当时我们上房揭瓦掏家雀时的瓦房。</p> <p class="ql-block"> ……正当我们几个津津有味儿吃着烧家雀儿的时候,被党办李主任和霍连长、张指导员抓了个正着,几位领导对我们好一顿批评。这时我们几个新学员才知道,那栋厂里最好的瓦房,是党委书记、副书记、党办、组干科、档案室、广播站的所在,是厂里的要害之地。我们哪里是掏雀儿窝,简直是在捅马蜂窝!在当天的日记里,我对自己又是一番上纲上线的深刻反思,表示要“在思想上敲响警钟,千万不能丧失立场,要时刻警惕思想演变,不能变到资产阶级那一面去。”</p> <p class="ql-block"> ……从那时到现在,五六十年过去了,我从一个稚嫩懵懂的少年、充满理想的青年,到历经沧桑的中年、参透人生的老年,每每遇见麻雀,回想当年的家雀儿故事,心里仍不时涌现出感恩之心和愧疚之情。我常常警醒自己:不要忘记当年的艰辛,一定珍惜当下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5月3日</p> <p class="ql-block"> 6月27日天降大雨时,下面这只麻雀为避雨误撞玻璃而晕倒,孩子见后将它救起,准备待麻雀伤好后,再将它放归自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