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悟空”游山西:五台佛光寺

猛龙遇神仙(拒私聊、拒加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知道佛光寺还是在很多年前的科普杂志上,他是我国少量的唐代木构建筑。唐代完整木构建筑遗存三座,除佛光寺东大殿外,还有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芮城广仁王庙正殿,以及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的半座。这些建筑瑰宝,历经千年屹立不倒,足见其建筑水平之高,价值之珍贵。后来在博物馆、以及太原地铁(开化寺街站)看到了梁思成手绘的佛光寺东大殿图,我有了到佛光寺实地探访的念头,直到去年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山西文旅,山西古建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11月份,前央视主持人刘芳菲在她的“芳菲的文明之旅—寻访山西古建筑”第六站来到了佛光寺,使我到这里一探究竟的念头更加坚定,我提前购买书籍先行了解,规划好路线,终于在五一节这天实现了愿望,我们一家人来到了佛光寺、南禅寺。</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为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南台西麓,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五台山世界遗产地重要的组成部分。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471-499)时期,隋末唐初,已是五台明刹,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时期绘制的《五台山》壁画中就有“大佛光之寺”,是五台诸寺中规模较大者,唐元和、长庆(806-824),高僧法光在寺内建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高九丈五尺,佛光寺一度盛极五台。唐武宗李炎与会昌五年(845)传治旨毁佛灭法。寺内所有殿堂皆毁于一旦,仅北魏祖师塔幸存。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复崇佛法以后,愿诚禅师倾其心血重新修整,女施主宁公遇施建了大佛殿(今东大殿)。金代在大佛殿前新建了文殊、普贤二殿,后普贤殿毁于火灾。明清以后寺院均有修葺,先后重修和改建了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等。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经玉堂四位营造学社成员在调查中确认佛光寺东大殿为唐代建筑,打破了日本学者对中国已无唐构的断言。</p><p class="ql-block"> 现存寺院建筑分布在由西向东逐层升高的三层台地上,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的东大殿直立于最高台地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遗存。中层台地为明清时期修建的小阁殿堂,其中北侧“香风风雨楼”为明代遗存。下层台地北部为金天会十五(1137)年修建的文殊殿,是我国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配殿,其殿内减柱做法堪称一绝。下层台地西南隅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修的伽蓝殿,台地西侧原有作为山门的天王殿一座,清光绪年间毁于火灾后,在其基址上,修建了韦陀殿。</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历史有遗存极其丰富,除木构建筑外,还有各个时期的墓塔、经幢、碑刻等构筑物遗存,建筑物内还保存有珍贵的壁画、彩塑、题记等。佛光寺东山坡及西北一公里处有两处墓塔区,周边还有多处地下文物遗存,都是佛光寺文物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p> 大佛光寺 穿越时空的相遇 唐乾符四年(877)经幢<br> 东大殿前经幢上“女弟子佛殿主宁工遇”刻字 佛光寺东大殿 东大殿“佛光真容禅寺”匾额 富有大唐风格的硕大出檐转角 佛光寺山门 唐乾符四年(877)经幢及绿树环抱的唐代遗构东大殿 唐乾符四年(877)经幢青石质地,高4.9米。经幢最下部为束腰须弥座,下涩之上是每面两瓣的宝装覆莲瓣。末腰上方刻有8位手持各种乐器正在演奏的乐伎。乐伎以上为两层仰莲。八角形经幢上面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出资人的姓名。八角形经幢上部为宝盖,表面镌刻流苏,八角出狮子头,狮子嘴里衔有璎珞。宝盖上为八角形矮墩,矮墩上是八角攒尖型屋盖,屋盖翼角和翘起显著。屋盖上面为山花蕉叶8瓣,山花蕉叶上为覆钵,覆钵上放置仰莲宝珠。 <p class="ql-block">  文殊殿,金天会十五年(1137)重建,坐北向南,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大殿梁架采用了大跨度八字柁架,殿内立柱较一般构梁减少八根,形成了巨大的供奉空间,被称为“减柱造”。</p><p class="ql-block"> 文殊殿内佛坛上塑有文殊菩萨骑狮像及胁侍菩萨等塑像七尊,主像为文殊菩萨,两侧为胁侍菩萨。前面有佛陀波利、善财童子、圣老人和牵狮子的于阗王,反映了早期塑像的艺术特征。殿内两山墙及后墙为为明宣德五年(1430)绘制的罗汉壁画。</p><p class="ql-block"> 文殊殿是我国早期木构。建筑中“减柱造”的经典代表,其结构形式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例。</p> 文殊殿 文殊殿 文殊殿 寺院中盛开的丁香花 寺院中盛开的丁香花 寺院中盛开的丁香花 寺院中盛开的丁香花 寺院中盛开的丁香花 <p class="ql-block">  伽蓝殿,明崇祯年间(1628-1645)始建,清康熙年间(1661-1722)重修,面扩三间,平面略显正方形。伽蓝在佛教中全称为僧伽蓝摩,是寺院的统称,伽蓝神是保护寺院的神衹。佛说有十八神保护迦蓝,即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店内现存18尊伽蓝神,另外加上了给孤独长者,这些彩塑是明代彩塑精品,造型生动、神态各异。</p> 伽蓝殿 绿树环抱的东大殿 绿树环抱的东大殿 东大殿 殿前经幢刻字“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建造”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坐东朝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庑殿顶。殿内梁栿底部有墨书题记“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与殿前经幢刻字“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建造”相印证,明确了其建筑年代。殿内佛堂上塑有唐代彩塑三十余尊,佛坛正中的三尊主佛,中间为释迦牟尼,左边为弥勒佛,右边为阿弥陀佛,佛坛的两侧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主像两侧为胁侍菩萨及供养人等。殿内两山墙及后檐墙壁前为明宣德四年(1429)所塑罗汉像,现存261尊。殿内内槽栱眼硅和明间佛座后,保存唐代壁画40余平方米。殿内板门、门颊上留有大量题记,,分布均匀,多为唐、五代、金及明清时期的游人题记,它们对大殿建造历史纪年作了进一步的实物证明。</p><p class="ql-block"> 梁思诚先生评价东大殿:“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p><p class="ql-block"> 我国现已发现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遗存共有三座,除佛光寺东大殿外,其两座为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其中东大殿的形制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在我国及整个东亚建筑文化区域内,有着特殊的意义。</p> 东大殿“佛光真容禅寺”匾额 东大殿佛坛正中的三尊主佛,中间为释迦牟尼,左边为弥勒佛,右边为阿弥陀佛,佛坛的两侧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 弥勒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 明代彩塑罗汉 明代彩塑罗汉 明代彩塑罗汉 东大殿女殿主宁工遇 梁栿底部有墨书题记“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 梁栿底部有墨书题记“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 东大殿前碑刻 东大殿前碑刻 <p class="ql-block">  祖师塔高约八米,使用青砖砌筑。是唐会昌五年灭佛后佛光寺被毁留存的建筑物,也是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具有印度风格和南北朝遗风。平面呈六角形,分为两层,第一层西侧开券门,顶上有莲瓣及火焰装饰,其余五面素平。内有塔心室,以繁复的手法做出第一层塔檐,体量庞大,其上有置平座托第二层塔身。第二层上面只开假门假窗,塔刹部分制作繁缛,两层交错的莲瓣承托着宝珠。塔身无纪年铭刻,梁思成先生从形式上判断他是“魏齐间物”。 </p> 祖师塔旁经幢 佛光寺的大钟位于东大殿檐下,铸造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为铁钟,钟上满是铭文。 明宣德四年,蓟县盘山北少林寺僧人随宝严和徒弟明月堂巡礼五台山,来到佛光寺,见寺院荒废,便留下来重修,大钟就是此次重修相关的产物之一。记录了宣德四年随宝严师徒重修佛光寺的相关事宜,铭文落款处随宝严已是佛光寺住持。大钟的铭文为研究佛光寺的历史变迁、明代佛教发展以及寺庙修缮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钟上的铭文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对于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风格、流派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br>  作为佛教寺庙的重要法器,大钟的存在见证了佛光寺的宗教活动和佛教文化的传承,浑厚的钟声传递着佛教的宁静与祥和,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价值。 佛光寺的大钟 佛光寺的大钟 佛光寺的大钟 梁上的唐代彩绘 梁上的唐代彩绘 梁上的唐代彩绘 颇具历史感的报纸,当年这里作为粮库而得以保护。 东大殿左右两侧的悬塑 东大殿左右两侧的悬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