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安汾唐代吕香县城城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汾”原来叫“安顺”</span></p><p class="ql-block"> 王永顺 2025.5.3</p><p class="ql-block"> 去年,在网上看到了文友“东敬后学汲古录”发掘出的关中名儒杨树椿的《晋游记》一文。读到了“自三官峪入山西游”一节时,突然领悟到了文章中的安顺村便是现今的安汾村。</p><p class="ql-block"> 杨树椿,字仁甫,陕西大荔人,与贺角生、薛仁斋(山西芮城人)并称“关中三学正”。《晋行记》是他于同治元年(1862),因陕西回乱,避乱晋南时所写的游记。杨树椿与薛仁斋先是在蒲中(今永济)见面,后一起到绛州(今新绛)看望贺角生,住在李勉之家。随后杨树椿、贺角生和李勉之三人又一起游历了太平、襄陵、平阳府、洪洞等地。</p><p class="ql-block"> 文中所记,多为游历所见及途中议论,别有价值。其中,在“循故道归,复过平阳、襄陵,至太平之古城镇”之后,有这么一段记述:</p><p class="ql-block"> “十八日,三人自三官峪入山西行,宿小坂。明日,转入西南小峪,崎岖数折,过歇马岭,又西折而南,入马壁峪,宿安顺村。明日南行,大雪,风吹面目不能开,十余里,宿圪丁石。寒宵围炉,三人商曰:此山数百里,深厚阔衍,多土田,有粮食,又产炭,但少水耳。虽无林泉佳处,然为避乱读书,其僻陋足以绝寇心,其清旷亦足以舒乐意也。遂定买田之计。明日南行,过五龙宫,出峪口,东南行,北望九原,即赵文子叔誉所观者,鼓堆山即温公所记者。薄暮,入绛城。”</p><p class="ql-block"> 他们入山进入乡宁地界后的路线是: 三官峪 → 小坂 → 小峪 → 歇马岭 → 马壁峪 → 安顺村 → 圪丁石 → 五龙宫 →峪口,接下来的九原、鼓堆山属于新绛。这沿路的地名、村名中,“圪丁石”(其实应该是叫“圪跌石”)村就是现在的“丁石”村,“歇马岭”应该是今“兴马店(歇马店)”村所在的山岭。只有“安顺村”这个村名,现在已经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那么,安顺村是消失了,还是作者记述错了?对照地图仔细研究一下行程,就会发现记述是没有问题的。第一天,是自今襄汾县的古城镇出发,入三官峪口,沿三官峪经鹿崖、高崖、川界,夜宿小坂村。第二天</p> <p class="ql-block">从小坂出发,沿着经过上小坂村的“小峪”(应该是葛庄与野寺之间的沟)曲折西行,在兴马店(歇马店)村与腰站村之间翻过歇马岭,再从崔家坡村下到范家凹河“入马壁峪”,</p> <p class="ql-block">夜宿安顺村。第三天,从安顺村出发順着马壁峪经东沟、花石坂、交口(东交口),宿</p> <p class="ql-block">丁石村。第四天经五龙宫,出马壁峪峪口到新绛城。按路线、位置和时间考量,第二天的夜宿地安顺村,非现在的安汾村莫属!</p><p class="ql-block"> 那么,安顺村又是如何变成安汾村的呢?现在咱们从方言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順”、“汾”的发音。在方言学上,乡宁县城附近及西片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汾河片解州小片,而乡宁靠近新绛、稷山的关王庙、安汾一带,却属于绛州小片。汾河片与关中方言(中原官话的核心区)关系密切,关中方言中就有把順(shun)读成汾(fen)的现象。可能是在语言接触中新绛小片受关中方言的影响,把中古汉语的擦音声母弱化或转化,由〔s〕(普通话sh)变成了唇齿音 〔f〕。韵母也由〔un〕变成了〔en〕,这样顺就被读成了汾。类似的现象很多,如:把书读成fu,把水读成fei等。当然,这也有可能是绛州小片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某些特征,不排除把順读作汾是一种存古现象。</p><p class="ql-block"> 总之一句话,安汾村过去(至少是在同治年间)的村名是叫做安顺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不知道是什么人,在写村名的时候按照当地方言的读音,把安顺记成了安汾,便这样一直流传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种根据方言发音记村名的现象,乡宁其他地方也有,如:石鼻村本来是因为村里有一块巨石样子很像人鼻子而得名,“鼻”在方言里读pi(皮),因此被写成了与方言同音的别字“皮”,“石鼻村”变成了“石皮村”。还有前面提到的圪丁石村,马壁峪河快到村旁时,河床上连山石突然跌落(方言称“圪跌”)了十几米,形成了一个几百米长的深槽,现在人称“小壶口”(现在专程游览“小壶口”的人不少)。根据这种地貌,村子便起名叫“圪跌石”。由于方言中“钉子”读做“die(跌)子”,“跌”字就被简单易写的“丁”字所替代,“圪跌石”于是就变成了“圪丁石”。再后来,圪丁石又被缩略成了两个字的“丁石”。到现在,居然又出现了“鼎石”写法,不知道是另有出处,还是纯粹臆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