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情炬 春蚕心】㈡,我曾是一名民办教师

新上海人

<p class="ql-block">昵 称:新上海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333453</p> <p class="ql-block">  48年前的那个冬天,寒风刺骨,那时我是一名插队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有一天,大队党总支书记来到我们集体户找到了我。他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庆荣大队小学校汉族班的老师出了意外,现在20多名学生没有老师上课,你能不能去担任这个班的代课老师?”听到这话,我心里一阵忐忑。书记又补充道:“这是个复式班,一个班级里有两个年级的学生。”我愣住了,复式班?这种教学方式我闻所未闻,更别提去讲课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插队的地方是原珲春县凉水公社庆荣大队,这里是一个朝鲜族为主的生产队,汉族人家总共也就十来户。那些汉族孩子平时说的都是朝鲜语,这让我更加犹豫。书记看出了我的顾虑,鼓励我说:“听带队干部介绍,你在学校学习不错,教小学生应该没问题,去试试吧!”于是,我带着大队党组织的重托,带着孩子和家长们的殷切期待,也带着重重顾虑,勉强接受了学校民办教师的聘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登上了庆荣小学汉族复式班的讲台。</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才知道,复式班是将两个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由一位老师在同一节课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在当时教育资源匮乏、生源稀少的农村十分常见。</p> <p class="ql-block">  我接手的这个班,一半是二年级,一半是五年级。上课时,我先给二年级的学生讲课,同时安排五年级的学生自习;等二年级的课程讲完后,再让他们写作业,然后开始给五年级的学生讲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复杂,但也让我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经验。</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教二年级的语文和数学,以及五年级的语文,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难度。但五年级的数学却让我感到吃力。由于学校只有一个汉族班,而汉族老师也只有我一个,想找人讨论问题都很困难。幸运的是,校长和五年级朝鲜族班的老师发现了我的困境,主动为我解疑释惑,帮我制定教学方案。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很快克服了五年级数学教学的难关。</p>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小学当老师,不仅仅是上课那么简单,还有很多教学之外的事情需要亲力亲为。比如冬天教室冷,需要生炉子取暖,但学校没钱买烧柴,只能动员学生从家里带柴火来。为了防止学生点炉子时发生危险,我每天早早到校,把炉子点着,让孩子们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温暖。此外,学校木耳厂需要采摘木耳时,我们还会带着五年级的学生到几里地外的山沟里摘木耳。尽管每天既要上课又要管理班级,像个孩子王一样忙碌,但每当听到孩子们一声声甜甜地叫着“老师”,我心里总会涌上一股暖流。</p> <p class="ql-block">  农村的孩子们淳朴善良,他们经常会在课余时间围着我问一些他们觉得新鲜的问题,比如“城里的学校有复式班吗?他们上学也要带烧柴吗?”“北京离我们有多远,坐什么车能到北京?”等等。还有五年级的女同学会关注我的穿着打扮,即使我穿的是旧衣服,她们也会说:“老师,你穿什么都好看。”记得有一次,一位年龄稍大的女同学悄悄对我说:“老师,你和农村人就是不一样,一看就是城里人。”听到这些话,我心里五味杂陈。我知道,这些孩子因为生活环境的限制,很多人甚至没有走出过农村,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同时,我也明白,他们越喜欢我,越害怕我离开,因为他们知道,我终究是一名知青,迟早会离开他们,回到父母身边。</p> <p class="ql-block">  1978年,我担任庆荣小学民办教师时,曾与应届毕业生拍了一张合影。照片中,我在第二排左二的位置,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会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1979年4月,我告别了学校,告别了我的学生,接父亲的班成为了一名铁路正式职工。离开时,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眼神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如今,人老了,特别爱怀旧。每当回想起知青岁月中那段当民办教师的经历,心中总会涌起一种自豪感。作为曾经的民办教师,我衷心祝愿全国1891.8万教师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顺利,开心快乐!他们的奉献精神,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像春蚕一样,吐尽丝线,只为培育下一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