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情炬 春蚕心】㈠,忆我的中学老师闫惠书

新上海人

<p class="ql-block">昵 称:新上海人</p><p class="ql-block">图 片:网络(致谢作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333453</p> <p class="ql-block">  1971年3月,我踏入了中学的大门!那时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特别多,全年级15个班,每个班都有50多人。我被分到了八班,班主任是闫惠书老师。</p> <p class="ql-block">  闫老师外貌很有特点,个子不高,走路时总是背着手迈着八字步,皮肤偏黑,脸上还有些雀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眼睛很小,每当我们上自习课时,他坐在讲台旁像是睡着了一样。闫老师爱人没工作,家境不宽裕,穿着很朴素,这让他在一些“嫌贫爱富”的人眼里显得有些不起眼。</p> <p class="ql-block">  闫老师原本是俄语老师,他的俄语口语非常好,读起俄语句子非常好听。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俄语课被叫停,闫老师不得不转而教历史。对于那些偏科、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的同学来说,这门课自然也就没那么受重视。</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年代,俄语课和历史课的地位确实不高。无论闫老师怎么努力,课堂秩序总是不太好。有的同学会在下面复习数理化,有的则做些与课堂无关的小动作。回想起来,闫老师真是夹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付出,实在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尽管有些同学对闫老师不够喜欢,但作为班主任,他的敬业精神至今让我敬佩不已。他从不因为课堂秩序不好就敷衍了事,而是始终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他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对那些家庭困难或身体有恙的学生关怀备至。</p> <p class="ql-block">  闫老师在班级管理方面经验丰富。他严格要求班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同时对那些学习后进、调皮捣蛋的同学也从不放弃。他常常和班干部一起做思想工作,推行“一帮一,一对红”的做法,这对提升班级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记得我们班在全学年的诗歌朗诵会和体育运动会上都取得过不错的成绩,这背后离不开闫老师的辛勤付出。</p> <p class="ql-block">  四年的中学时光里,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分过好几次班。很多同学都希望能分到外表光鲜、教主科的班主任的班级,而我从第一天起,一直到毕业,都留在了闫老师的班上。现在想想,这或许就是我与闫老师之间的一种特殊缘分吧!</p> <p class="ql-block">  我不太清楚闫老师的具体年龄,在我退休前的一次同学聚会上,我们邀请了早已退休的闫老师。席间,我们一起回忆了那四年的师生情谊,闫老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06年,我移居南方,每次回老家探亲时,都能看到闫老师。可惜的是,他晚年身体状况不佳,甚至已经认不出人了。几年前,闫老师因病去世,我只能拜托家乡的同学代我送上哀思。</p> <p class="ql-block">  回首四年的中学岁月,虽然我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但却是很努力的一个。闫老师那认真做事、低调做人的风格,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感谢闫老师的俄语教学,让我至今还能记得几句俄语单词。闫老师,您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的学生中或许没有高官厚禄之人,但我们个个有情有义,恩师之情终生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