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1919年建校—1952年终结)

趙景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大学校門按照王府大門規制修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蔡元培 題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左起第二位是司徒雷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大學歷任校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大師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大女子棒球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司徒雷登與學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課的女學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20年,燕京大學學生外出郊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21年,燕京大學男子排球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23年,燕京大學女生在教室外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27年,燕京大學師生參加茶話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29年6月15日,冰心和吳文藻的婚禮在燕京大學臨湖軒舉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的人物二排左起依次為:劉紀華,吳文藻,冰心,陳意,江尊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排左起次為:謝為傑,楊子敬夫人(冰心舅母),司徒雷登,鮑貴思,薩本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大学的名家学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司徒雷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燕京大學執教過的名家合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左起洪業、陸志韋、司徒雷登、劉廷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司徒雷登和劉廷芳在燕大校園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歷史系教授洪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哈佛燕京学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汝昌畢業證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大學湖心島上的六角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大學貝公樓(行政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大學女子體育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大學“德才均備”四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及德齋西側的甯德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未名湖畔博雅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大學貝公樓、穆樓俯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晚年,中風的司徒雷登與他的秘書、朋友傅涇波(右一)一家人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大學地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大學校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紀念燕京大學百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19—2019)</b></p><p class="ql-block">有一所大學,她壽終正寢已經67年,可她卻經常被後人提起。</p><p class="ql-block">有一所大學,健在的學子依然視從這裡畢業為畢生的驕傲。</p><p class="ql-block">有一所大學,她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學術思想依然影響巨大。</p><p class="ql-block">有一所大學,2019年是她的百年誕辰。</p><p class="ql-block">她就是燕京大學。存續33年,剛剛而立,卻在一夜之間無疾而終,那是曾經比肩北大清華的大學。</p><p class="ql-block">存續33年,開創了中國教育界的諸多第一,中國第一個“新聞專業”、第一個“社會專業”、第一個推行“導師制”等。</p><p class="ql-block">33年光景,“二戰”時,中國駐世界各大城市的新聞特派員,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燕大新聞系畢業生。1979年鄧小平訪美,代表團21人,其中就有7名當年的燕京學生。燕大為中國各領域培育了不少頂尖人物:33年間,燕大註冊學生9988名,中國科學院院士4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11位,各學科帶頭人遠逾100位。</p><p class="ql-block">是什麼讓這裡人才輩出?是什麼讓燕大如此令人神往。其關鍵原因,在於保持了比較優良的師生比例,始終沒有打破1∶3的師生比例。一個老師帶三個學生,這個比例在今天看來都是難以實現的。</p><p class="ql-block">另外,在校園氛圍上,司徒雷登是把燕京大學作為一個大家庭來營造的。“燕大一家”的觀念幾乎深深根植於所有燕京人的生命裡。“可愛的社區”,這是冰心的老師包貴思女士稱呼燕京的說法。</p><p class="ql-block">如此多國家的人們在燕京這個“可愛的社區”匯合碰撞,和而不同,踐行的正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價值,也正是在這一價值譜系的光照之下,燕京大學在其存在的三十三年裡一直踐行著“人”的教育,這種教育,不是讓人成為機器,而是使之成為“人”,這才是燕京大學教育的核心。</p><p class="ql-block">存續33年,群星璀璨,一時多少豪傑,他們中間有:教育家陸志韋、梅貽寶、沈體蘭、周學章;考古學家容庚、徐中舒;神學家趙紫宸;社會學家雷潔瓊、許仕廉、楊昆;人類學家吳文藻;法學泰斗張友漁;哲學家張東蓀、洪謙,馮友蘭;地理學家張星烺;文學家吳雷川,郭紹虞,顧隨、林庚、俞平伯、周作人、朱自清、鄭振鐸、陸侃如;政治學家蕭公權;細胞學家及遺傳學家博愛理(AliceMiddleton Boring)、心理學家夏仁德(RandolphClothierSailer)、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愛德格.斯諾(EdgarSnow)、國際著名的教育家林邁可(MichaelLindsay)、國際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和應用數學家賴朴吾(RalphLapwood)、著名的考古學家鳥居龍藏和瑞典的漢語大師高本漢(BernhardKarlgnen)等。單一個燕大歷史系,先後就擁有梁啟超,陳垣,鄧之誠,陳寅恪,李方桂,許地山,洪業,顧頡剛,容庚,翁獨健,齊思和,王鐘翰,伯希和,費正清,李約瑟等等名家碩儒。</p><p class="ql-block">然而一夜之間,一所偉大的學校的生命戛然而止,如流星劃過天際。空余博雅塔依舊高昂著無法企及高貴,遺落未名湖無以為名的未名。</p><p class="ql-block">歷史總難以假設,唏噓感歎之餘,我們不能漸忘了那位偉大的教育先行者司徒雷登先生。燕京大學33年生命裡最重要的靈魂鑄造者。</p><p class="ql-block">1919年,司徒雷登與另外兩位同事郭查理(C.H.Corbett)、博晨光一起為燕京大學制定了校訓——因真理, 得自由, 以服務(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在後來的三十幾年歷史中,這個校訓演化為燕京精神,成為燕京人的一種氣質。</p><p class="ql-block">1949年以前,可以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裡就分辨出他出自哪所學校。北大人是那種拂袖而去的精神,清華人是務實的精神,燕京人身上則有一種強烈的服務社會的精神。司徒雷登想培養的正是心懷世界的人。</p><p class="ql-block">1928年美國加州大學對亞洲高等院校的學術水準進行調查,燕京大學被列為全亞洲最好的兩所基督教大學之一,並認定燕京大學的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美國的研究生院攻讀學位。</p><p class="ql-block">此外,這年還發生了一個最為標誌性和影響深遠的事件——哈佛燕京學社的建立。對於兩所大學的這一聯合,司徒雷登說過一句很有水準、很有藝術的話,大意是: “承蒙哈佛當局欣然允諾,將他們那所大學的美好名字同中國一所小小的教會學校連在一起,實在令人感激”。</p><p class="ql-block">1928年起,兩所大學也開始相互派遣研究生和訪問學者。當年那些被燕京大學派往哈佛的學者,後來都成為了各領域內的“學術重鎮”。比如,世界古代及中世紀史、先秦史專家齊思和;人類學和民族學專家林耀華;魏晉南北朝史及日本史專家週一良等。哈佛燕京學社的成立也標誌著燕京大學比肩北大清華一流學府的學界地位。</p><p class="ql-block">33年間,燕京大學在教育方法、課程設置、規章制度諸多方面,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批國內知名人士的後代均送到燕大來讀書,如曾國藩的17個曾孫輩都是燕大的學生,梁啟超家族三代人中共有18人曾在燕京大學講學工作或上學。</p><p class="ql-block">存續33年,燕京大學的校舍保留著司徒雷登最初所設想的樣子——保存中國最優秀的遺產,結合了西方的建築技術與中國的建築裝飾,成為“全世界最美麗的校園”。</p><p class="ql-block">存續33年,燕京大學誕生于宗教而超越了宗教,在司徒雷登及眾多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她成為一所真正經得起考驗的大學,允許自由的講授真理。</p><p class="ql-block">歷史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世界文化進步潛心付出與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們。</p><p class="ql-block">司徒雷登,1876年6月生於杭州,為了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奉獻終生,1962 年9 月19 日于助手傅涇波美國華盛頓的家中去世,終年86歲。</p><p class="ql-block">司徒雷登遺囑中提到,希望能將自己的骨灰安葬于燕京大學的校園內與自己的妻子為鄰。</p><p class="ql-block">傅涇波逝世後,其後人再三奔走也未能滿足司徒雷登校長與其亡妻燕園為鄰的遺願。</p><p class="ql-block">最終,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終於歸葬於杭州半山安賢園。</p><p class="ql-block">從終點又回到起點,這一輪回就是整整一百三十二年。</p><p class="ql-block">蔡元培先生說: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知教育者,燕京大學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圖片均來自網路相關文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詳見【湖上第四期:民國教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