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8日,开启了一段充满文化韵味的旅程。上午游览了班禅行宫和小布达拉宫。在前往丹东的路上,经路人介绍,我在凌源市稍作停留,参观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一、小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小布达拉宫的建筑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竣工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历时四年半。寺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不对称结构让整个建筑群显得别具一格。一进山门,便是碑阁,北边是五塔门,再往北则是琉璃牌坊。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地形而散置,最后映入眼帘的是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这是一座汉藏结合式寺庙,主体建筑大红台为暗红色方形建筑,在周围白色楼宇的映衬下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乾隆时期的清政府以宗教为手段,实施“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民族政策。普陀宗乘之庙的修建7正是这一政策的体现,通过利用喇嘛教对蒙藏进行绥服,以团结笼络各少数民族,巩固和发展国家的安全与统一。</p><p class="ql-block">小布达拉宫是汉藏建筑艺术交融的典范,庙内共有大小建筑约60处,多为平顶白墙,融合了汉族传统建筑和藏族建筑的特点。对于研究汉藏文化交流和宗教建筑艺术,这里无疑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二、班禅行宫</p><p class="ql-block">班禅行宫是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乾隆皇帝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北面狮子沟的南坡上建成该庙。它是清政府与西藏关系密切的见证,对于加强清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团结,共同抵御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作用。建筑本身富有高度的建筑艺术和特色,是汉、藏建筑艺术融合的典范,为研究清代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提供了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的重要遗址群。</p><p class="ql-block">距今约5500年-5000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也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牛河梁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中华文明不是只有黄河流域一个中心,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为夏商周以前“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