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记——《李庄印象》

Zts(香草庭院)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2日至6月22日,我和老伴与朋友共十二人组成贵川自由旅行团,从昆明出发,先后到贵州下司古镇、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镇、四川宜宾、李庄古镇、川南竹海等地旅游。其中印象最深,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当属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古镇。</p><p class="ql-block">李庄镇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有体现明清建筑特点的庙宇、殿堂、楼台、古戏楼、古街道、古民居;有具很高古文化欣赏价值的慧光寺、玉佛寺、南华宫、文昌宫、东岳庙等古建筑。</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在李庄古镇的停留时间就是大半天,根据个人喜好,我放弃了参观古建筑,重点是参观了抗日战争时期搬迁至李庄的上海同济大学旧址和刚落成两年的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旅行回来近一年,为了加深对李庄古镇历史文化的记忆,我又查阅有关资料,做个《旅行日记》留存,并与朋友共同分享我所知道的李庄历史故事和个人认识体会。</p> <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26日,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正式落成,向公众开放。习近平总书记为博物馆题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这一题词深刻揭示了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战历史中的核心作用,高度概括了李庄作为文化抗战重要阵地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如今,李庄中国文化抗战博物馆已经正式列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庄是一个播洒红色火种的文化名镇</b></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认识宜宾李庄古镇,是十多年前我从祖父周宗濂将军的遗稿《云南护国外史》等史料中记载的1916年1月底发生在四川叙府(宜宾)李庄镇白沙场之战的历史片断中。</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护国战争中的叙府白沙场之战:</b>1915年12月云南宣布独立,成立护国军,分两路入川。1916年1月16日护国军第一梯团胜利占领四川叙府(宜宾)。袁世凯知道这一消息后为之大震。首先下令褫夺伍祥贞川南镇守使职务,责其带罪立功,所部官兵摘去军帽,光头作战。立即电令调集四、五个混成旅的兵力,从东西南北进攻叙府。电令四川巡抚陈宦照办,陈宦忙发电令悬赏50万大洋,调兵三路反攻叙府。北洋军驻泸州的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率部溯江而上,1916年1月25日攻占南溪,27日进至李庄,30日与护国军杨蓁第二支队田钟谷营战于白沙场。2月1日,护国军第一梯团长刘云峰指挥炮兵摧毁冯军炮兵阵地,掩护国军追击反攻北军。</p><p class="ql-block">在叙府(宜宾)白沙场战役中,周宗濂(时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第一梯团炮兵营长)奉梯团长刘云峰(1875—1953,字晓岚。河北蠡县王辛庄村人,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第二期炮兵科毕业)之命,始终在前线指挥炮兵与保袁派北系军阀冯玉祥、伍祥祯两个混成旅所部顽强作战。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这场战斗异常惨烈,双方人员的伤亡都很大。具有扎实炮兵理论功底和丰富实战经验周宗濂精心布阵,他充分考虑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北军的弱点,等因素,巧妙运用战法,在敌军机枪连即将占领高地时,周宗濂命所部炮连齐向高地连续发射轰之,致使敌军不支而迅速退去,不能停留山上再肆猖狂;同时,取黄昏时步、炮连齐向敌军浓密发射,以此迷惑牵制敌军,致使対方不敢冒进,掩护护国军主力部队脱离火力得以安全撤退。周宗濂连续在战场上坚守数日,摧毁了冯军机、炮、步兵阵地,成功击退进犯的冯、伍所部反攻叙府的敌军,掩护护国军脱离敌人机炮火线,护国将士乘胜追击占领泸州龙透关。当时外国人评论:叙府白沙场战斗之猛烈,是人类自发明枪炮以来所未有,而且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叙府白沙场一战,滇军以三个营兵力打败冯玉祥精锐部队,展现了护国军以少胜多的战斗力,挫败了北洋军对川南的攻势,为护国军在泸州、纳溪等地的胜利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山风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宜宾市吊黄楼风景如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今的宜宾岷江大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宜宾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b></p> <p class="ql-block">由于研究祖父周宗濂将军历史资料的原因,我对于四川宜宾(叙府)的许多地名都如雷贯耳,翠屏山、崔锅山、白塔山、李庄、白沙场、吊黄楼、牛舌扁、叙府东门、岷江吊桥等等这些过去的兵家常争之地,如今都开发为宜宾的名胜古迹,遗憾的是我们在宜宾游览就两天时间,没有都能去走走看看。</p> <p class="ql-block">护国战争中,1916年3月15日,我祖父周宗濂在给唐继尧的函中这样写道:<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此次入川,对于人民感情与前大异,每一战争,所有附近村民,箪食壶浆送入阵地者,不可胜数。知之廑注,特为上闻。”</b></p> <p class="ql-block">我祖父周宗濂在护国战争期间向唐继尧汇报的这封信件,揭示了这场战争背后深刻的历史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民心向背的转变‌</p><p class="ql-block">信中"人民感情与前大异"的表述表明,护国军相较于此前军阀混战时期的军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民众认同。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举国反帝制的民意沸腾,护国军高举"讨袁护国"旗帜,客观上顺应了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共和潮流。箪食壶浆的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本意指民众自发犒劳仁义之师,这一历史隐喻的运用,生动展现了护国军在四川民众眼中已具备"吊民伐罪"的合法性。</p><p class="ql-block">‌二、战争性质的升华‌</p><p class="ql-block">护国战争不同于传统军阀混战的核心特征,在信件中得到具体印证。民众不仅提供物资支援,更直接参与后勤保障和情报传递("送入阵地者不可胜数"),这种军民协同作战模式,标志着战争性质已从单纯的军事对抗升华为全民参与的民主革命。正如蔡锷在《讨袁通电》中所言"义师所至,耕市不惊",护国军纪律严明与袁世凯军队的劫掠形成鲜明对比,这是赢得民心的重要基础。</p><p class="ql-block">‌三、政治合法性的重构‌</p><p class="ql-block">周宗濂作为前线指挥官特意向唐继尧汇报民情,暗含深层次政治考量。护国军政府通过强调民众支持,既在舆论层面强化自身作为"民意代表"的正当性,也在战略层面凸显其与北洋军阀的本质区别。这种政治话语的构建,为后来护国军被承认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16年5月八省联合声明)奠定了重要基础。</p><p class="ql-block">此信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从微观视角印证了护国战争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重要节点的本质特征。民众的自发参与不仅改变了战争形态,更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的新阶段——人民开始以主体身份参与国家政治进程,这为后续五四运动的爆发埋下了重要伏笔。周宗濂作为见证者和记录者,其观察为我们理解民国初年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博弈提供了珍贵的一手史料。</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8日清晨,在夏季绵绵细雨中,我们从宜宾市区乘坐公交车,沿着长江南侧向东一路行驶,一个多小时后便到达了位于宜宾市长江下游的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古镇。</p><p class="ql-block">由于同行的于老师祖籍是李庄,在她的带领和介绍下,我们一行十余人沿着古镇的石板路边走边聊,忽然一股刺鼻的酒糟味扑面而来,于老师说李庄除历史文化较为悠久外,还有“三白”:白洒、白肉、白糕特产出名,路过一酒厂时,同事小邱的老伴梅师付特意去买了一瓶李庄白酒,中午我们一行在古镇“张一刀白肉铺”品酒、吃肉、尝糕,好好的体验了一番李庄古镇的“三白”名吃。</p><p class="ql-block">闲谈中,在得知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同济大学等文化教育研究机构曾搬迁到李庄,我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所以午饭后就迫不及待的前往旧址参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庄是中国文化抗战的历史名镇</b></p><p class="ql-block">李庄镇被称为抗战大后方,主要因其在抗日战争期间接纳了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十余所学术机构,成为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保存了文化火种并产出大量学术成果。</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留中华民族科学和文化的火种,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纷纷从沿海地区迁往内地。其中,国立同济大学经历了从上海到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越南河内、云南昆明几次大迁移。</p><p class="ql-block">1940年夏,刚在昆明安顿下来的同济大学又遭到日军飞机轰炸,不得不委托校友在四川寻找落脚之地。</p><p class="ql-block">1940年8月,宜宾中元造纸厂厂长钱子宁收到同济大学寄来的求助函。钱子宁曾就读于同济大学,他义不容辞地为母校迁川奔忙开来。</p><p class="ql-block">钱子宁的举动,引起时任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罗南陔的注意。罗南陔属国民党内的左派,是李庄较早具有现代知识的开明绅士。他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女儿和五儿媳妇,都是中共地下党员。</p><p class="ql-block">罗南陔约请代理区长张官周、镇长杨君惠,以及李庄的社会名流开会商议。罗南陔凭借自己的威望,说服大家接受同济大学来李庄入驻。</p><p class="ql-block">李庄的32名乡绅公推罗南陔草拟文稿,向“行政院”、教育部以及同济大学发出一份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短短16字电文,展现了李庄的博大胸襟和对高校同胞的深厚情意,给风雨飘摇中的同济大学师生带来莫大温暖。</p><p class="ql-block">为接待远道而来的同大师生,李庄上下联动,腾出寺院、庙宇、祠堂、家族大院等充作教室和宿舍。不少居民举家搬迁到乡下,把私宅腾出来供师生们使用。</p><p class="ql-block">盛邀之下,同济大学迁至李庄。不久,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研究所、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女子大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大地测量所等十余家高等学府、科研机构也迁至李庄。</p><p class="ql-block">一船一船的师生,一船一船的文物,一船一船的书籍,一船一船的档案,一船一船的设备等,顺着长江到达李庄码头。大船无法靠岸,乡亲们就摇着小船,肩挑手抬,将成千上万箱物资转运到小镇上来。</p><p class="ql-block">一时间,面积不到1方公里、常住人口仅3000来人的李庄,陡然增加了12000余名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p><p class="ql-block">知名专家学者李济、傅斯年、陶孟和、董作宾、吴定良、李方桂、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刘敦桢、周均时、丁文渊等,在李庄生活、工作,有的长达6年。著名学者梅贻琦、郑天挺、罗常培、金岳霖等,相继到访李庄。外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费正清、费慰梅、捷因、史图博、狄克锡、魏特等,也先后访问李庄。</p><p class="ql-block">从此,这个小镇上文化名流、学术巨匠云集,莘莘学子、未来栋梁会聚,珍贵文物、科研物资汇聚。沉寂千年的李庄,竟然与重庆、昆明、成都并称为“抗战后方中国四大文化中心”,且成为当时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重镇。即使是海外来函,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字样,便可准确递达,因为在这里居住着中国顶级的学术大师。</p><p class="ql-block">‌李庄以小镇之躯承担文化守护使命,其“开放包容、共赴国难”的精神,成为抗战史上独特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的精神考古</b></p><p class="ql-block">穿过李庄古镇曲折的石板路,那座灰砖建筑安静地矗立在长江之滨。门楣上"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几个大字,在川南潮湿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沉重。与古镇其他景点刻意营造的"古意"不同,这座博物馆本身就是历史的原件——1940年,当中国最优秀的学术机构西迁至此,这座建筑曾庇护过中国文化的最后火种。</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呈现出惊人的历史纵深感。入口处,一面残缺的砖墙被刻意保留,那是当年敌机轰炸留下的真实痕迹。墙缝间倔强生长的蕨类植物,与展柜中泛黄的《营造学社汇刊》手稿形成了奇妙的对话。梁思成在此完成的《中国建筑史》手绘图稿旁,摆放着他使用过的绘图工具——一支德制绘图笔的金属表面已经氧化,却依然能让人想象他伏案工作的身影。这些实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穿越时空的信使,它们讲述的不是抽象的历史,而是具体的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文化坚守。</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最震撼人心的部分,是对当年学者生活场景的复原。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师生们用门板当手术台,在煤油灯下进行解剖教学;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人员在漏雨的祠堂里校勘甲骨文;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徒步考察川南古建筑时用棉被包裹相机防潮。这些场景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真相: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在高堂庙宇中完成的,而是在最简陋的条件下,由那些拒绝让文明之火熄灭的人实现的。傅斯年那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学术信条,在这些场景中获得了最鲜活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43年6月,同济学生在李庄现场聆听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演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朱德元帅早年与孙炳文在四川的合影及写给陈玉珍的信。)</b></p> <p class="ql-block">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中关于朱德元帅早期的历史资料展览,深深地吸引着我的注意力。李庄古镇作为川南革命老区的重要红色文化地标,与朱德元帅的渊源深厚,其文化记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朱德早期革命活动的实践地‌</p><p class="ql-block">‌思想启蒙与组织建设‌:1917—1922年,朱德驻防川南期间,曾在南溪、李庄一带组织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成立学习小组,结识了孙炳文、陈玉珍等革命志士,并影响了李庄本地青年如洪默深、张守恒等人,为川南播下革命火种‌。</p><p class="ql-block">‌社会改革与民情体察‌:朱德在此深入民众,除暴安良、发展经济,其清正廉洁的作风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深刻影响了当地青年,这些青年后来成为“南溪农民暴动”的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2. ‌红色革命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南溪农民暴动‌:1928年4月,李庄作为暴动中心之一,打响了四川农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场暴动的领导人张守恒等均受朱德早期革命思想的熏陶‌。</p><p class="ql-block">‌革命老区地位‌:2005年李庄被认定为革命老区乡镇,其红色文化脉络中朱德的贡献被官方文献和纪念馆(如南溪官仓街朱德旧居)重点记载‌。</p><p class="ql-block">3. ‌文化抗战与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的间接影响‌:虽然朱德未直接参与李庄抗战文化工作,但其早期革命活动为当地注入了爱国基因。1937年后,李庄以包容姿态接纳内迁学术机构(如中国营造学社),延续了朱德等革命者倡导的“振兴中华”精神‌。</p><p class="ql-block">‌当代教育意义‌:李庄革命抗战纪念馆通过展示朱德事迹,强调其“刻苦学习、追求真理”的榜样作用,激励后人传承红色文化‌。</p><p class="ql-block">4. ‌纪念载体与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与旧址‌:南溪城区官仓街的朱德旧居纪念馆、李庄古镇内的红色景点(如东岳庙暴动遗址)均成为游客缅怀朱德革命生涯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文化符号‌:李庄被誉为“红色古镇”,朱德与李庄的关联已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核心叙事之一,凸显了个人与地域革命史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李庄对朱德元帅的文化记忆既体现在其早期革命实践对地方历史的塑造,也通过纪念馆、文献和红色教育持续焕发时代价值。观看这段展览时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我的祖父周宗濂与朱德元帅为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特别班同学,毕业后同在滇军服务,是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在重九起义、护国战争、靖国战争中他们协同作战,是智勇双全的指挥官,他们均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过贡献,祖父的遗稿《靖国军作战》和许多历史资料均记载了祖父与朱德元帅的这段历史交集与革命友情,作为后辈,我倍感光荣与自豪,心中充满了对革命前辈的崇拜和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策展思路体现了一种难得的自省精神。它没有回避李庄当年的社会矛盾——当地士绅最初对"下江人"的排斥,物价飞涨给流亡学者带来的生存压力,甚至不同学术机构之间的门户之见。这种不美化历史的坦率,反而让那段文化抗战史更加可信。在一个展区,我看到当年李庄民众联名上书要求驱逐"占用民房"的学术机构的请愿书,旁边则陈列着后来当地学子考入这些机构的录取通知书——历史的反讽与温情在此交织。</p><p class="ql-block">当代人对这段历史的接受方式耐人寻味。博物馆出口处的留言簿上,有观众工整抄写的《南渡北归》段落,也有年轻人用荧光笔写下的"此生无悔入华夏"。但最能触动观众的是一位当地老人的留言:"我父亲当年给史语所挑过书箱,他说那些先生们饿着肚子还在写书。"这种民间记忆的碎片,或许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有力量。在文创产品区,我看到以梁思成手绘图为蓝本的丝巾,以甲骨文为元素的冰箱贴——文化的生命力,不正体现在这种跨越时空的创造性转化中吗?</p><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小雨仍然下个不停,长江的波涛声隐约可闻。八十年前,就是这江水见证了中华民族最危险时刻的文化坚守;今天,它依然在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如何面对记忆与遗忘的永恒课题。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最珍贵的展品,或许不是那些实物档案,而是它提出的问题:在和平年代,我们该如何继承那种文化救亡的精神?当物质不再匮乏,我们的文化是否反而失去了某种纯度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一天的旅行走马观花,但是它让我记住了一个关键词叫做“李庄精神”。走在李庄的古街上,那些曾经安置过学术机构的祠堂庙宇依然矗立,它们不仅是历史建筑,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地理坐标。李庄精神告诉我们:文明如同长江之水,看似柔弱的涓涓细流,却能穿越崇山峻岭,最终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在知识碎片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对文化本质的坚守——不是固步自封的保守,而是在变革中保持文明连续性的智慧与勇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七律·李庄纪咏》周庭荪2025.5.4</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烽烟两度护金瓯,箪食壶浆战血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护国旌麾寒敌胆,抗倭弦诵振神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九千云路家山外,六载霜灯古巷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莫道书生难报国,李庄日月照春秋。</b></p><p class="ql-block">本诗以时空交织手法展现李庄的两次历史壮举(特别说明:护国战争中李庄民众支持护国军的义举我没有看到更多的官方研究资料,仅仅属于本人近十多年来研究祖父的历史资料得出的结论,只代表个人观点。)首联"烽烟两度"总领全篇,用《孟子》"箪食壶浆"典暗合周宗濂原信。颔联分写护国战争之武略与抗战文脉,以"寒敌胆"对"振神州"。颈联化用"万里赴戎机"意境,数字"九千""六载"具象化迁徙之艰。尾联升华,将乡绅义举与学者坚守熔铸为永恒的精神图腾。"日月""春秋"既实指时间跨度,更喻指文明之光永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