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札丨读《爱国情怀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

江城子暴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庆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爱国情怀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依旧是为了写一个参赛作品,通读了这本书。依然是就撰写参赛作品本身而言,帮助性不大。就帮助自己整理一些其他方面的思绪,还是有帮助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是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体现,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和明确化,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成为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因如此,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应该属于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不只是认知教育,更重要的是实践教育。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真正内化到自己的品格中,运用到自己的行动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并未关注过一点:生命教育、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者缺一不可,都是中学历史教育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生命的尊重是历史评价的终极要素,是超越一切的标准。历史的一切发展都是以尊重人的生命为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之外不存在人,人始终是社会的人。这两点看似与历史课程并无直接关联,我以前确也未曾留意。但实际教学中,其实并未偏离过这个导航。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人,也就无所谓人类的历史。人又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我们今天学习了历史人物的生命史,主要就是学习他们在各个社会领域中拼搏进取、创新奉献的历史,认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无一不是人类劳动实践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死亡的尊重与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成熟与否的标志。死亡文化的核心是尊重每个人的生命,每个人的死亡都是平等的,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而今我再看到”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七个字,多了几分浮想,人民群众和英雄同等重要,”一将功成“是英雄的历史功绩,“万骨枯”是人民群众的贡献和牺牲。人民与领导人始终是同等重要。生命同等重要,责任也是同等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还容易忽略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不仅要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生命,还要以同等的态度去对待自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是我国对人类发展理论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探索,本质上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用于人类发展实践的艰苦尝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人民的创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家间的合作已然成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通过交流的手段达到合作共赢的结果,而只有合作共赢才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我国不仅在新时代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而且进行了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实践,将“一带一路”国家纳入新的国家发展模式,这是对国家理论的新的阐释,将我国的外交准则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一步提高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高度,这也是我国外交政策在新时代的重大转变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指出,现在大部分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很多知识性问题,首先会求助于教辅资料,自己能够先学会,再传授给学生。这是现学现卖的“功利性阅读”,而培养教师家国情怀素养的阅读应该称之为“涵养性阅读”。“涵养性阅读”是指长期来看能够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加深教育理解、提高理论素养的阅读。教师的阅读,除了要读出专业的知识,读出教育的思想,更要读出人生的感悟,读出教师的个性,读出为人师表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书有两种取向:一种如砍柴,读书越多负担越重,最后变成书橱;另一种如磨刀,在不断劈柴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刀变得锋利起来。两种读法的区别无非在一个“思”字,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都必须十分强调思考。很多人读书缺乏精读精批的习惯,很容易使阅读成为一种量的平面积累,而难以锻炼自己实际解决问题的思维力。此言发人深省,我需要常常对照自省,到底是在砍柴,还是在磨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还指出,历史教师应该主动成为历史的记载者,成为相关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并不断提升自媒体文化的水准与品质。我们自己就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应该自觉成为历史的记载者、传承人。书中鼓励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利用专题网站、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美篇、快手视频、校园网站等,将自己的研学旅行的成果与心得,与公众分享。我确实正在做类似的自娱自乐行为,并未觉得有如此之大的影响,仅是在为了给自己找些喜欢的事情,并让自己在AI时代大脑不至于被惯得娇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家国情怀素养选修课程的开发、教学设计和命题研究,读来也颇有所悟,用希沃白板做了思维导图笔记,这里就按下不表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呢,我反复读了活动情境部分的文段。课程标准关于情境的三个基本问题:真实、复杂与开放。何谓“真实情境”?书中举例:电视上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中,常常“打比方”,如“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等,这是极不严肃的。此言值得警醒,我也常常“打比方”,其中的尺度,是否拿捏得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素养的培养,直指新课程的素养导向,也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应当是发现为主。书中告诫,要给学生创造与情境互动的机会,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要耐得住的性子,给学生时间观察与思考,不要为了“赶时间”,自己迫不及待地讲解材料,剥夺了情境要求的学生互动。这自然是那个似乎是死循环的问题,知易行难,在大部分班级,完成新授和素养培养,并不和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为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