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渔洋绝句十二法之十法: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根据定义,第十法的要点是,尾句一是要归结到诗人身上,注意,和以前的人事不同,这里规定的必须是诗人自身,不是别人,或任何他人;另外一点是必须是追忆往昔,况且,还必须是不具体说出。这一点,和我们经常说的是一个道理,意思是,尾句,或尾联不能太直白,要有适当的含蓄蕴藉。给读者一定的思维想象空间。</p><p class="ql-block"> 这个第十法的定义比其它几法要复杂一点,因为对尾句的要求,我们初学者较难把握。所以,我们在一开始就必须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先看第一首例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禛 </p><p class="ql-block">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p><p class="ql-block">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梁代的天监年间,后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东塘:指太湖的东半部分。苏州在太湖的东岸。吴枫:指苏州。据说水城苏州共有大小桥梁300多座。枫桥:指寒山寺门前的单孔石拱桥。正因张继的《夜泊枫桥》一诗,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p><p class="ql-block"> 起承两句扣题写景:日将暮,此时东塘(太湖东部)正在落潮,诗人的孤蓬停泊处,可见风雨潇潇。此为三四句作铺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p><p class="ql-block"> 一二句以写当时周围景为主,到了第三句开始点出寒山寺的疏钟,夜火,此句显然化用的张继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妙的是,王渔洋的第三句,把张继的四句集中在了一句上,基本都包括了。记过吴枫第几桥。尾句的记过,自然的把视线带入到了过去来苏州时的情景,还弄了个问句,上次来苏州一共看了第几桥啊?我们应该记得,作者以前来过,大家可以复习一下前面几法里的例诗。</p><p class="ql-block"> 此诗的特点,是把题中提到的事景,分别安排在前三句里点出;然后,以第三句的后三“寒山寺”,带出合句的追忆往事。所以前三句都是写现在景、事。首句实写到达枫桥的时间和环境,日暮时分,正赶上太湖落潮,点题字“夜”。第二句写泊船时的天气:孤蓬暮雨,是那么的令人伤感。点题字“雨”。第三句重在寒山寺三字上,此时听到稀疏的晚钟,看到了灯火,点题中的“寒山寺”。第四句则以一个“记”带出回忆。注意,此是作者自己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从布局上看,此诗并非起承转合四句二段式,而是“3+1”式的布局方式,即“起+承+续承”+“转合”的布局方法。前三句为一段,写作者夜泊寒山寺的眼前实景;第四句以“记”为转,以“过姑苏第几桥” 为合,转合一气呵成。类似于李白的越中览古。</p> <p class="ql-block">再看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禛 </p><p class="ql-block">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p><p class="ql-block">石桥巷口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漏:古代滴水记时的器具。水沉:水沉香,沉香的一种。燃烧时发出香味。诸年少:指戏班的少年歌伎。白练裙:指一个戏曲的名字,是明代的郑之文,为名妓马湘兰而作。著名清代学者钱谦益《长干行寄南城郑应尼》“游人尚酹湘兰墓,子弟争翻《白练歌》”自注:“应尼少游长干,为名妓马湘兰作《白练裙》杂剧,至今流传曲中。”(应尼,即郑之文,字应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p><p class="ql-block"> 起承两句写戏场的环境:头上新月高挂,有夜漏在滴答计时。戏场里用织成枣花图案的布帘子围着,里面还有点燃的水沉香散发着香气。这两句交代了作者听戏时的天气,一个新月的新字很有讲究的,既是实景,又与尾句的当年的旧事形成比对。次句主要是烘托戏场的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桥巷口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转到戏场的位置及表演者,戏场在石桥的巷子口边,演戏这多是年少的男女戏子们。第四句由当年二字,引出回忆,忆起当年著名歌妓马湘兰及其演唱的《白练裙》。这里,作者本意其实是,吊怀写作《白练裙》的郑之文。注意,前三句虽然都是写今事,但是,三四两句是流水句:第三句描述今事时,与起承两句述景却是不同角度,是从景物描写转入人事的描写。需要说明的是,尾句的解字,动作是今时的诸年少完成;但对此认可的,作判断者,当然是作者自己。意思是,作者一边听戏,一边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 渔洋绝句第十法的核心要点</p><p class="ql-block">1. 前三句写今事:聚焦当前的时间、地点或场景,以写景或叙事为主,奠定全诗的基调。</p><p class="ql-block">2. 第四句归结往昔:通过“忆”“记”“曾”等词暗示过去,但不具体说明往事,留白让读者联想。</p><p class="ql-block">3. 含蓄蕴藉:避免直白叙述,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神韵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技巧总结</p><p class="ql-block">渔洋法十的创作手法主要包括以下要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前三句描写今事,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具体往事。时空中的时间变化,但空间保持不变,即前三句描写的今天空间和后一句描写的往昔空间是统一空间。(如寒山寺、万山潭)。</p><p class="ql-block">2、语意的若即若离:需避免平铺直叙,可通过意象转换(如“疏钟夜火”)或情感升华(如“清如昨”)提升张力。第三句的接转要若即若离,不能和一二句抱得太紧,要让诗的内容有所提升。</p><p class="ql-block">3、追忆往昔的方式:用“忆”“记”“曾”等词轻点往事,不展开细节。第四句必须有标注往昔时间的词,但往昔的事不要说破,点到即可,不要过于实在。如“第几桥”“孟浩然”,留给读者想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相近诗法的区别</p><p class="ql-block">渔洋法十与其他创作手法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上。</p><p class="ql-block"> 比如,渔洋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而渔洋法十则通过第四句追忆往昔,两者在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上有明显的区别。渔洋法十更注重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绪</p><p class="ql-block"> 又如渔洋法四第三句明确用“年来”“忆”等词转入回忆,第四句具体写往事(如“十年旧约江南梦”)。而渔洋第十法:第四句仅暗示回忆,不具体说明(如“记过吴枫第几桥”)。</p> <p class="ql-block">万山</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禛 </p><p class="ql-block">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p><p class="ql-block">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首是作者在襄阳时,为怀念孟浩然而作。</p><p class="ql-block">万山:位于湖北襄阳境内,是诗人孟浩然的故乡。</p><p class="ql-block">槎头缩项鳊:鳊鱼的一种。缩头,弓背,色青,味鲜美,以产于汉水的最著名。人常用槎拦截,禁止擅自捕杀,故亦称“槎头缩颈鳊”。</p><p class="ql-block">楚姬:原指楚庄王夫人樊姬。此处指下厨的女主人。</p><p class="ql-block">鲙,同“脍”, 厨艺之一,把肉细切。这里指烹饪鳊鱼。襄阳,是鳊鱼的主产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p><p class="ql-block"> 起承两句描写鳊鱼的新鲜和主妇的烹饪技巧。也是化用了孟浩然的诗句:《岘山作》云:“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美人骋金错,纤手脍红鲜”。仔细一看,老王几乎就是改动很少的用了孟浩然的五言句。注意哦,这里虽然用楚姬的典,但比的是今天的当地美女,是今事。王渔洋的主旨,是在三四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p><p class="ql-block"> 转句则跳出美味佳肴,转向当地的名胜,万山潭水。其实是说,这么鲜美的鱼,出自这如此清澈的万山潭水。清如昨,是今昔对比,暗示,今天的潭水和孟浩然当年时的一样清澈。合句因鳊鱼和万山潭水,自然地回忆起当年在这里钓鱼尝鳊的大诗人孟浩然。因为孟浩然喜爱鳊鱼,且有几首宣扬鳊鱼美味的诗。</p><p class="ql-block"> 布局:同样是前三句描写今事,第四句是作者回忆往事,暗寄对孟浩然的缅怀。整首诗,从鳊鱼起兴,到万山下的潭水,最后指向孟浩然。其中,前二句是写当地的特产缩项鳊,和当地美女的烹饪技巧;三句转为对山水景物的描写,第四句归为作者回忆孟浩然事收结。因为三四两句为流水,不可分割。</p><p class="ql-block"> 归纳一下,王士祯这三首诗都是第十法,但在章法布局上略有不同:《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景起,景承,续景承,忆合。《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景起,景承,景加人事转,忆结。《万山》:事起,事承,景转,忆结。</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绝句的章法并无定法,而是要根据主题而灵活变化。章法是为主题服务的。</p> <p class="ql-block"> 好,下面我们看看唐宋诗人的诗例:</p><p class="ql-block">客中作</p><p class="ql-block">唐·杜俨 </p><p class="ql-block">书剑催人不暂闲,洛阳羁旅复秦关。</p><p class="ql-block">容颜岁岁愁边改,乡国时时梦里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俨,是一位盛唐末的诗人,全唐诗里仅存一首七绝。但符合渔洋第十法,所以找来供大家参考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剑催人不暂闲,洛阳羁旅复秦关。</p><p class="ql-block"> 起承两句作铺陈用的,首句说自己从来连暂时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因为为仕途奔忙。这里是书剑二字,是古人儒子行走江湖、仕途的经典装备,一把剑,一筐书,如果有条件的还有一把琴,就够了。所以书剑二字,此处并不仅仅是书和剑了,而是代指为仕途奔忙,故可催人了。次句非常妙,只是两个地点,一个是东都洛阳,一个是长安(以秦观代指),句子里没有动词,但包涵了前句里,不暂闲的一切了,选出了两个地点,代指自己一生的奔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容颜岁岁愁边改,乡国时时梦里还。</p><p class="ql-block">第三句转了,从一二句的奔走现状,转入自己容颜的改变而且是岁岁都这样,当然也是一种现状,所以,尾句表明了,自己心里时时都在想家,忆自己的童年,曾经的青春年华。这里的回忆,与上面三首稍有不同,是时时刻刻都在回忆,但确实在梦里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再看一首:</p><p class="ql-block">沈园二首 其一</p><p class="ql-block">南宋·陆游 </p><p class="ql-block">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p><p class="ql-block">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p><p class="ql-block"> 这首大家应该非常熟悉,是陆游多年后回到旧沈园时写的。前三句都是现在的眼前景:斜阳里,城上的画角发出了哀声,而眼前的沈园,早已不是旧时的池台了,也早已更换了主人。但我看见,伤心桥下的春波依然是那么的碧绿碧绿的,那可是当年,我的唐婉曾经喜欢呆的地方啊。惊鸿,出自洛神赋里的洛水女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尾句化用的非常漂亮,唐婉,如女神翩若惊鸿,曾在桥下夕阳里,起舞回首,美极了!典型的渔洋第十法。</p><p class="ql-block">丹丘 </p><p class="ql-block">唐·李商隐 押阳韵</p><p class="ql-block">青女丁宁结夜霜,羲和辛苦送朝阳。</p><p class="ql-block">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绝,一般认为是作者在桂林幕府生涯时作,对诗有多种说法,我们先看诗,然后简单说一下这首诗到底在表达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女丁宁结夜霜,羲和辛苦送朝阳。</p><p class="ql-block"> 起承两句写时光之流逝,青女(司霜女神)早早的就开始吩咐结夜霜了,而羲和(驾太阳之神)又每日辛苦的送来了朝阳。意思是日子过的快极了,自己从长安随郑亚来到这里,时间过的真快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皇。</p><p class="ql-block"> 三四句入情,转思念上来了,说丹丘(出凤凰的地方)远在万里之外,又没有任何消息了,而自己,每每的对着梧桐来思念自己的凤凰。因为凤凰非梧桐不栖。还记得杜甫的诗句吧:碧梧栖老凤凰枝。这里李商隐为何有凤凰之期呢,我个人认为是指思念自己远在长安的妻子的,因为凤凰是双性的,鸾凤,凤求凰,都有男女恋情的比喻。</p><p class="ql-block"> 至于有人说是以凤凰比李德裕,而李商隐时时的思念他。这个有点过于牵强了。李商隐为李德裕鸣不平,非常符合他的个性。但两人从来没任何交集,李商隐也从来没受过李德裕的任何恩德,所以,不认同这种说法。但肯定的是,尾句显然是回忆想念的意思。符合第十法。</p> <p class="ql-block"> 渔阳绝句十二法之第十法的诗句还有:</p><p class="ql-block">《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p><p class="ql-block">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p><p class="ql-block">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p><p class="ql-block"> 前三句写夜泊寒山寺的萧瑟景象,末句以“记过”引出对往昔路径的模糊回忆,时空交织,余韵悠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梅</p><p class="ql-block">点点胭脂腊月红,红花白雪舞寒风。</p><p class="ql-block">风中折取花仙子,子夜相思两地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三句:描写腊月里红梅与白雪相映成趣的景象,以及风中折取梅花的动作。</p><p class="ql-block">第四句:将前三句的描写与诗人自身的相思之情联系起来,通过“子夜相思两地同”表达深切的思念,但不具体说明相思的对象或情节,留给读者想象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裂帛湖杂诗六首》其四</p><p class="ql-block">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p><p class="ql-block">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通过设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往事的怀念。</p><p class="ql-block">万仞奇峰整载寒,雄浑飞瀑碧霄端。</p><p class="ql-block">天池何意云中坐,太上真君解酒坛。</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通过设问自答,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深度。</p><p class="ql-block"> 通过以上分析与例证,渔洋法十的精髓在于以“今事”为基,以“追忆”为翼,通过时空转换与语言节制,实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古典美学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