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风十里扬州路,夜泊秦淮近酒家》

anyiyao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span></p><p class="ql-block">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p><p class="ql-block">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p><p class="ql-block">这首我们学生时代便熟记于心的唐诗,曾让多少人对诗中的扬州心驰神往。而今,在农历三月暮春时节,我们终于踏上了这场期盼已久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旅。(注:由于唐代使用的历法是农历,因此“三月”更倾向于指农历三月,对应阳历的四月份或五月份‌。)</p><p class="ql-block">Day1: 2025.04.22 周二 晴</p><p class="ql-block"> 深夜十一点抵达扬州后,我们即刻入住预定好的酒店。冲个舒适的热水澡,伴着旅途的疲惫沉入梦乡,为明天探索这座千年古城养精蓄锐。</p><p class="ql-block">DAY2:2025.04.23 周三 晴</p><p class="ql-block"> 享用完丰盛的早餐,我们便沐浴着四月的和煦暖阳,沿着春意盎然的街道悠然前行。途径二道河沿岸,河畔垂柳轻拂,古树参天,亭台长廊,美不胜收。我们就这样踏着春天的韵律,信步向瘦西湖走去。</p> <p class="ql-block">  初见瘦西湖,宛如遇见一位聘婷袅娜的江南闺秀,盈盈一水间,尽显纤柔风姿。两岸垂柳如烟,随风摇曳轻舞;湖面碧波微漾,倒映着天光云影。画舫游船悠然穿行,为这幅水墨丹青平添几分灵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虽不及杭州西湖的烟波浩渺,却以婉约精致见长。蜿蜒的湖水如绿色绸带般绵延,其间小桥卧波,亭台临水,宝塔倒影,更有假山盆景点缀两岸,构成一幅移步换景的立体园林画卷。</p> <p class="ql-block">沿着瘦西湖畔漫步,二十四桥(这座拱桥,因桥长二十四米,栏杆二十四根,台阶二十四级而得名)如同一弯明月,横跨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桥身洁白如玉,桥栏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遥想当年,杜牧笔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浪漫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浮现。</p> <p class="ql-block">这座莲花古桥,乃扬州的城徽。每逢中秋,十六桥孔皆有圆月倒影,故称十五月亮十六圆。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分三份,扬州独占二份,可见扬州当年之繁盛。</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的白塔,不似北海公园白塔的雄浑厚重,而是带着江南独有的灵秀。在蓝天的映衬下,仿如一支修长素白如雪的笔。</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还藏着个浪漫秘境——罗城花园。步入其中,便跌入花的国度:芍药雍容,蔷薇娇艳,绣球堆雪,各色花卉在绿荫掩映下争相献媚。莺啼婉转穿林,暗香浮动袭人,教人沉醉不知归路。</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鸟语花香的罗城花园里,双脚不知觉的踏起轻快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春江水暖鸭先知</p> <p class="ql-block">自晨光熹微至暮色初临,瘦西湖与我们温柔缱绻。当斜阳透过林木,投下斑驳的影子,才惊觉已相伴八小时之久。这一日的甜蜜相伴,将给我们留下永恒的美好追忆。</p> <p class="ql-block">步出瘦西湖景区,发现周边街景同样迷人。道路两旁的落羽杉挺拔葱郁,形成一道养眼的绿色长廊。往来车辆有序穿行,稀疏的行人更添几分宁静,整幅画面清新怡人。</p> <p class="ql-block">  今日畅游瘦西湖已大饱眼福,午餐仅以糕点简单充饥。为犒赏疲惫的身心,傍晚我们专程前往环境雅致的美食街,在百年老店"淮和园"享用正宗淮扬菜。丰盛的菜品让人大快朵颐,可惜最后连招牌扬州炒饭都只能浅尝辄止了,最后剩了一大盘。这么香的扬州炒饭,丢了多浪费!" ,我们决定打包放酒店冰箱冷藏,留作明天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DAY3:2025.04.24 周四 阴</p><p class="ql-block"> 今天天气不大给力,阴凉还刮着大风,我们暗自庆幸昨天先去游览了最期待的瘦西湖。陈老师总吐槽我历史地理课没学好,每逢旅游都要抓住机会补补课。扬州素有'运河之都'的美誉,因此今天我们主要安排参观大运河博物馆、大运塔和运河沿岸景观。</p><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就坐落在扬州三湾风景区,紧邻古运河畔。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展示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和现代价值的专题性博物馆。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整体造型如巨帆泊岸,呼应运河文化意象。</p><p class="ql-block"> 展览以"运河通古今"为主线,通过文物、模型、数字技术等展示2500年运河历史。藏有隋唐至明清时期运河相关文物万余件。</p> <p class="ql-block">穿越千年,沉浸式体验大运河的商贸盛景—— 漫步在复原的运河古码头,两岸店铺林立,丝绸、茶叶、瓷器,熠熠生辉,漕船满载货物往来如梭。</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转载)</span>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大运塔是博物馆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和景观价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钢架与仿木构结合,外立面覆以青铜色金属格栅,既体现古韵又具现代感。</span></p><p class="ql-block"> 塔高约80米,以唐代风格为基调,融合传统楼阁式塔造型,寓意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长廊"的历史地位。大运塔的象征意义:与博物馆主馆形成"塔馆相依"的格局,暗合"宝塔镇河"的传统水利文化; 塔名"大运"既指运河,也谐音"国运昌隆",体现古今对话。</p> <p class="ql-block">登上大运河塔顶俯瞰,大运河如一条蜿蜒的玉带。独特的“三湾抵一坝”人工河道(明代为降低水流速度开凿)尽收眼底,S形水湾与生态绿岛构成太极图般的自然韵律。</p> <p class="ql-block">另外吸引我们前往的还有这座跨越大运河两岸的耀眼红桥,又称“剪影桥”。这座现代风格的景观桥,巧妙融合了传统意蕴与当代设计语言,成为运河文化的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桥身侧面轮廓提取自运河古船帆影,远观如一幅动态的运河风情剪影画。</p> <p class="ql-block">下午参观我们入住酒店旁的东关街。</p><p class="ql-block">初入街口,游人如织。站在东关街斑驳的牌坊下,青石板路向远处延伸,两侧灰砖黛瓦的明清建筑挂着红灯笼,恍惚间像推开了一扇时光之门。路边门店的服务员操着扬州话招揽生意,空气里飘着盐水老鹅,卤水猪脚的香味,瞬间被拉进扬州的慢生活节奏。</p> <p class="ql-block">“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两句唐诗,强调扬州独占天下明月的三分之二,凸显其绝美与独特。</p> <p class="ql-block">  中午又是随便对付了一顿,晚上说什么也得来餐隆重点的。我们特意挑了家老字号酒家,点了三菜一汤——当然少不了扬州特色盐水老鹅,还有陈老师背了一整天、陪我们逛遍半个扬州城的那份打包的扬州炒饭(我们原本想中午在大运河三湾景区的快餐厅加热吃的,但餐厅婉拒了我们的请求)。 </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压低声音、有点不好意思地跟服务员商量:"中午打包的炒饭剩了些……能帮忙热一下吗?"(其实是我们昨晚带回酒店冷藏的,没好意思直说)。服务员没多问,笑着说可以的。热好的炒饭依然粒粒分明,香气扑鼻,配上盐水老鹅淡淡的咸鲜,简直是绝配!我俩吃得干干净净,心满意足地摸着肚子离开——这才是扬州的味道啊。</p> <p class="ql-block">Day4: 2025.04.25 周五 晴</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扬州之行的最后一天,我们决定将整日时光都献给两座传奇的盐商园林——寄啸山庄与个园。</p> <p class="ql-block">晚清第一园~寄啸山庄</p><p class="ql-block">寄啸山庄(又名何园),园名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寄托了园主人隐逸超然的情怀。</p><p class="ql-block">何园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扬州盐商何芷舠所建,是晚清扬州园林的巅峰之作,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它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与西方建筑元素,展现了19世纪末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白墙黛瓦的园林建筑掩映在嫩绿的新叶间,宛如一幅水墨长卷。1500米的曲折复道回廊如游龙贯穿全园,上下交错,移步换景,让人目不暇接,东方雅韵和西方风情在此悄然共生。</p> <p class="ql-block">穿行在月亮门与花窗构成的画框里,每个转角都能邂逅不同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一群朝气蓬勃的中学生也入园进行实地研学。</p> <p class="ql-block">这个充满中西合璧的古典风格长廊,也是拍古典婚纱摄影的最佳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倚在长廊的栏杆上小憩时,听得鸟鸣与檐角风铃和鸣,竟分不清是铃动惊了鸟,还是鸟跃摇动了铃。</p> <p class="ql-block">这座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一部立体的晚清人文史册,值得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个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清代嘉庆年间盐商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扩建的私家园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园中有修竹上万株,而“竹”字拆开便是个字,因此而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二楼居然也可以通过蜿蜒的假山石阶登上去。</p> <p class="ql-block">个园更以四季假山闻名天下。</p><p class="ql-block">最令我们叹为观止的,是个园以黄山为蓝本打造的四季假山。嶙峋的湖石堆叠出云海奇峰,火红的枫叶与苍劲的古松相映成趣——两百余年过去,那些松枝仍郁郁葱葱地刺破晴空。</p> <p class="ql-block">晨光里踏入何园的复道回廊,暮色中与个园的四季假山作别,仿佛一场穿越百年的双园对谈。</p> <p class="ql-block">Day5: 2025.04.26 周五 晴</p><p class="ql-block"> 昨晚入住酒店时,前台小妹推荐的南京核心景点与我们计划不谋而合,可惜南京博物院预约已满。今晨直奔钟山风景区,时隔十余年重访中山陵。</p><p class="ql-block">从游客中心步行上山的路上,满目苍翠扑面而来,山涧鸟鸣清脆悦耳,清新的空气让每一步都踏得轻盈。旧地重游的熟悉感与新鲜感奇妙交织,十余年前那个夏天的记忆碎片渐渐清晰......</p> <p class="ql-block">购票中心旁,参天梧桐赫然入目!其枝桠如千手观音舒展玉臂,遒劲优雅;树冠犹如碧云华盖,筛落一地碎金,为往来旅人撑起流动的阴凉。</p> <p class="ql-block">再访中山陵</p><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392级石阶依旧庄严静默,却比记忆中更显厚重。两侧苍松如卫,守护着这条通往伟人长眠之地的中轴线。碧空如洗,阳光洒满大地,斑驳的光影在台阶上流动,仿佛时光的印记。 </p><p class="ql-block"> 登顶回望,紫金山的层峦叠翠尽收眼底,南京城在远处若隐若现。陵寝前的青天白日徽依然肃穆,而当年匆匆一瞥的细节,如今却看得更真切——汉白玉栏杆上的云纹、碑亭内遒劲的题字,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沉淀。 </p><p class="ql-block"> 风过林梢,沙沙作响,似在低语。游人如织,却无人高声,唯有脚步与呼吸交织在这片静谧之中。重游不是简单的故地重来,而是在熟悉的风景里,遇见更深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的龙爪槐是凝固的绿焰,更是苏醒的龙魂。这些百年龙爪槐,始终保持着将飞未飞的姿态。它们把根扎在陵园的石阶旁,把魂系在南京的云霭里,用盘旋的枝干,为肃穆的中山陵添一笔生动的苍劲。</p> <p class="ql-block">  在前往紫金山天文台的专线公交车上,我们意外邂逅南京的网红梧桐路。在钟山的臂弯里,这条梧桐路是大地写给天空的情书。 </p><p class="ql-block"> 暮春的阳光斜斜地刺透叶隙,将整条陵园路浇铸成流动的翡翠——那些民国年间种下的法国梧桐,早已把枝干长成了交握的拱廊。</p><p class="ql-block"> 传说这些梧桐是当年为迎接中山先生灵柩所植。如今它们的根系在地下缠绵,树冠在空中相拥,用百年的光阴,把一条功能性的道路,长成了会呼吸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我们终于站在钟山之巅,整座南京城在脚下铺展。远处,紫金山天文台的银白色圆顶在阳光下闪烁——那是学生时代课本里遥不可及的符号,如今竟触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触摸学生时代课本里紫金山天文台的白色圆顶,恍如梦境。</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完紫金山天文台,时间尚早,我提议再去一次梧桐路,之前乘公交经过没拍人树合影,想过去弥补遗憾。我们先乘专线公交车下山,由于下错了站,只好再打车前往,大费周折。当终于站在那绵延的绿色穹顶之下,所有周折都化成了相片中永恒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为避开交通拥堵,我们选择乘坐地铁往南京著名景点夫子庙。南京此刻的地铁也和深圳一样繁忙,车厢里挤满了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出站不过五分钟的路,就到了夫子庙入口,古铜色牌坊下,游人如潮,想拍干净的独照都没机会。当年跟团,没有坐游船游览秦淮河,依稀记得只在秦淮河边走一段路,这次自由行无论如何都要体验一把了。</p> <p class="ql-block">  傍晚六点,我们登上画舫,当船身推开第一道涟漪时,整条秦淮河便如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我们仿佛乘着一叶时光之舟,穿行在六朝古韵的十里秦淮河里——挥手作别江南贡院的飞檐,掠过乌衣巷口的灯影,越过文德桥半圆的桥洞。两岸白墙黛瓦与朱阁绮户倒影碧波,渐次亮起的灯笼将夜色染成流动的胭脂,酒肆茶楼灯火碎在河心,游人的笑语和商贩的吆喝此起彼伏,今夕繁花与旧时风月,在这一刻温柔重叠。</p><p class="ql-block"> 某一刻,我望向某扇半开的雕花木窗,窗内有人举杯浅笑,窗外河水悠悠。千百年间,多少人也曾在此停驻,看一样的灯影,听一样的水声?而我们,不过是这绵长岁月里,一粒微尘般的过客。</p> <p class="ql-block">四十五分钟的秦淮画舫游结束后,我们走进码头旁一家古韵新调的酒肆。在古典与现代融合风格的舒适餐厅里,陈老师兴致勃勃点满一桌“金陵十三钗”——鸭血粉丝汤,蟹黄包,盐水鸭,还有其他十几份小吃。这桌看似很豪华的南京名片,品尝起来味道一般,景区里的菜品已被游客经济卷成了以量取胜的流水线风景。</p> <p class="ql-block">  酒足饭饱踏出店门,整座金陵城已浸在璀璨灯火之中。街巷如流动的星河,游人潮涌,摩肩接踵——放眼望去尽是青春的面庞,笑语与霓虹在夜风里碰撞。我们被这沸腾的人潮裹挟着向前,恍惚间竟分不清是走在2025年的夫子庙,还是杜牧笔下"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盛唐。古城的砖瓦缝隙里,正迸发出新时代的灼热脉搏。</p> <p class="ql-block">Day6: 2025.04.27 周五 晴</p><p class="ql-block"> 今晚即将告别南京了,我们把余下的将近一整天时间都留给玄武湖。</p><p class="ql-block">(转载简介)玄武湖公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东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墙,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也是中国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和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被誉为"金陵明珠",现为国家重点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暮春时节的玄武湖,宛如一位轻披薄纱的江南仕女,在温婉柔美中流露出几许慵懒的风情。我们沿着湖畔蜿蜒的石板小径缓步前行,一路上赏心悦目的景致相伴。湖边那葱郁的樟树之下,铺展开一片紫与白交织的淡雅花海,宛如为波光粼粼的玄武湖镶嵌了一幅精美的花边,使得这一幅自然画卷更显精致而令人陶醉,美得让人难以移步。</p> <p class="ql-block">走入环洲,湖畔的落羽杉如忠诚卫士般巍然挺立,守护着这一泓碧水。它们修长的身影倒影在湖面,和翠绿圆润的睡莲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宁静深邃的大自然画卷,让人不禁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份浑然天成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这座历经六十余载岁月沉淀的月季园,堪称玄武湖最动人的景致。步入园中,游人如采蜜的蜂群般熙攘——有的穿梭于蜿蜒的花径之间,有的俯身轻嗅芬芳,或立或倚或坐,争相与那些姹紫嫣红的月季合影。这些娇艳欲滴的花朵,有的如少女般含羞带怯,有的似贵妇般雍容华贵,在阳光下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将整个园子装点成一片绚丽的海洋。游人的欢笑声与馥郁的花香交织,为这座历史悠久的月季园注入了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暮春的樱桥少了绽放的樱花陪衬,多了几分清寂。新绿的嫩叶在阳光下舒展,为来年的绽放积蓄着力量。</p> <p class="ql-block">园区内庄严的若那佛塔有点孤寂萧穆。</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排参天葱郁的梧桐树下,我们不禁感叹,早知道今天能遇见这么壮观的梧桐美景,昨天就不用大费周折去钟山风景区的梧桐路了。</p> <p class="ql-block">在玄武湖景区,能与梧桐的雄浑相映成趣的,当属明城墙畔那片巍然矗立的落羽杉林。春末时节,千万根笔直的树干托起层层叠叠的翠绿羽叶,在古城墙的映衬下更显苍劲挺拔。微风过处,细密的枝叶轻轻摇曳,仿佛能听见它们与六百岁城墙的低声絮语。此刻望着这满目青翠,不禁遐想起金秋时节——那时整片杉林将披上灿烂的金黄,与斑驳的古城墙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该是怎样动人心魄的景致啊!</p> <p class="ql-block">  饱览玄武湖春色后返回酒店,特意申请延迟一小时退房,得以小憩片刻恢复精力。下午三点整,我们准时办理退房手续,将行李暂存前台,信步漫游南京鼓楼区的大街小巷。傍晚时分,我们提早享用了一顿地道的金陵美食,随后搭乘出租车前往机场。暮色中回望这座城市,玄武湖的波光、明城墙的厚重、梧桐大道的绿荫在记忆中交织,为这次扬州-南京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2025.05.04 周日 晴</p><p class="ql-block">当朋友圈被"人从众𠈌"的旅行照刷屏时,我选择宅家,让扬州瘦西湖的倩姿、南京梧桐的碎影在文字里重新生长。耕耘近一周,终于在今天“五四”青年节将旅痕化成墨香——这大概就是中年伪“文艺青年”最倔强的仪式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