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心中的知青</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每当这浑厚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伟人一声号令,两千多万城市中学生奔赴祖国的乡村与边疆。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场运动,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人口大迁徙。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它牵动着十亿人的心,强烈地震撼了20世纪后期。</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伴随我的童年,对我产生巨大的影响。我总想用自己笨拙的笔触,记录几位知青老师的故事。四十多年来,他们始终萦绕于我的心扉,令我久久难忘。</p><p class="ql-block">八岁那年,我正式踏入小学的大门。我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轻的女知青——王亚琴老师。她中等身材,一双小眼睛笑眯眯的,两条短辫随风轻摆,经常穿着一件格布上衣。第一次见面给学生上课,她微笑着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亲切地问我们:“孩子们,喜欢老师吗?”我们齐声喊道:“喜——欢!”王老师的第一节课是教我们认识拼音字母a、o、e。她站在讲台上领读,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跟读,声音清脆而响亮。从那天起,她便成了我们的引路人。王老师性格温柔,从不打骂学生,哪怕是最调皮的男生犯错,她也总是耐心地说服教育。</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班里的男生布茂吉又逃课了,王老师焦急万分。放学后,王老师拉着我,陪她去布茂吉家做家访,想了解家庭状况对布茂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老师极有耐性地跟布同学的父母交流,强调学习对人的成长和立足社会的重要。这次家访后,布茂吉同学终于不再逃课,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认真听老师讲课。学习成绩也大幅度提高。</p><p class="ql-block">回来的路上,忽然下起大雨,她紧紧拉着我的手奔跑,直跑到她宿舍的窗户前。她用力将我抱上窗台,让我先从窗户进屋,自己才打开门锁进去。这间狭小的宿舍里,只有一铺小土炕和一张办公桌。王老师告诉我,她是沈阳知青,离家很远,常常思念父母。那一刻,我看到她的眼圈泛红,但我一个小孩儿,真不知该说什么,更想不到怎样去安慰她,只能呆呆地望着老师。就在这个简陋的房间里,我吃到了她亲手做的玉米面窝窝头和鸡蛋炒黄瓜片,那美美的味道,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四年级时,因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搬离了小镇。临别时,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王老师和同学们,从此,再未见到我的启蒙老师。</p><p class="ql-block">后来我转学到鲁北镇第四小学读书。五年级时,又遇到一位北京知青张丹东老师,她教我们班数学。“行程问题”和“工程问题”这样的应用题,我们很难理解,做题更是很吃力。张老师讲这些题型时,教我们用列小标题的方法进行逐步分解,一步一步地去做题,最后列成一个综合算式。这样一来,一道道数学难题迎刃而解。张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张老师干净利落,经常穿一件蓝色碎花布上衣,她个子高高的,梳着两条长辫子,让人特别想接近她。</p><p class="ql-block">升入初中后,我有幸再次遇到几位优秀的北京知青老师。其中,英语老师韩燕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韩老师三十岁出头,未婚,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发音如同录音机磁带里的外国人教读英语一般。与当地英语老师相比,她的英语功底极好,教起来得心应手,她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从不让学生感到枯燥。她总是带着微笑给我们讲课。遇到较长的单词,她会耐心地一遍一遍指导我们读,极有爱心和耐心。她要求我们每天读课文、背课文,培养英语语感。每次讲新课前都会认真检查。为了完成背诵任务,我们不得不早起晚睡,甚至在上学路上还在背诵课文。功夫不负有心人,不知不觉间,我们掌握了许多单词和重点句式,我们班英语成绩更是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课间十分钟,韩老师很少像其他老师那样回办公室休息、喝茶,她喜欢与我们一起聊天。天气晴朗时,我们常围坐在教室前的花坛边,听她讲述女孩子如何保持整洁,如何爱护自己。尽管她尚未婚嫁,却像母亲般关怀着我们,那份慈爱与可亲,至今仍温暖着我的心,她的干净、整洁、清爽,成了我们班小女生争相模仿膜拜的偶像。</p><p class="ql-block">我与北京知青真的很有缘分,初二时我的物理老师也是位北京知青。记得老师叫张世杰,他白净的脸,高高的个,说话文质彬彬,讲课语言清晰,有条不紊,板书更是自然美观。我很喜欢这位物理老师,更喜欢这个新学科。期中考试,我物理得了满分。考试卷被老师贴在黑板的南侧,试卷上面用红色蘸水笔写一个大大的“展”字,同学们都围着看,小声议论着。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还有教数学的田伟老师,教政治的范淑康老师,她俩也都是北京知青。几位老师穿着得体,谈吐优雅,知识渊博,教学质量一流,我们班成绩也是全校最好的。</p><p class="ql-block">几位北京知青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萌生了长大后也做老师的志向。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长大后,我也真地走进教师的行列,走上教学岗位,从事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p><p class="ql-block">每天早晨,我会关注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孩子走进教室,感觉一天的灿烂就从早晨开始。我喜欢站在教室里的一角,静静地聆听着孩子朗朗的/读书声。此时,流进耳鼓的不仅是声音,还有兴奋。我喜欢从孩子的一笑一颦中,感受他们最近的心情;在一举一动里,了解判断他们的近况。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伴着课本里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沉浮于文字的字里行间,浸染在墨韵书香里,感觉是那样地充实而丰盈,好像通体都被墨香染透。</p><p class="ql-block">当年,能够成为老师的知青,是比较幸运的,无疑他们更是知青队伍里的佼佼者,他们被选拔出来,得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然而,知青的生活远不止脏与累,还有无数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从未接触过农活的他们,需要边干边学,从种地、锄草到间苗、收割,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其中,割高粱秆是最苦最累的活计。双手每天被高粱叶划出无数细小的伤口,鲜血渗出,疼痛难忍。一天的劳作结束后,晚上躺在床上,手掌僵硬得无法伸展。尽管如此,他们却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多年的历炼,他们已经蜕变成农民的一员,心早已与贫下中农紧紧相连,水乳交融。我被广大知青的精神感动着、感染着,感谢知青老师给予我最好的基础教育。于是填下两首词:</p><p class="ql-block">朝中措 赠北京知青</p><p class="ql-block">京都一别北疆行。逢岁恰芳龄。朝夕躬耕垄上,谁图利禄功名。</p><p class="ql-block">餐风饮露,披星戴月,胆赤心诚。回首峥嵘岁月,依然未减豪情。</p><p class="ql-block">卜算子 忘难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荒野梦难酣,才见晨光透。红袖青衿垄上耕,汗洒身形瘦。</p><p class="ql-block">虽念家乡遥,更盼山村秀。岁月悠悠一首歌,再忆真情厚。</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经过岁月的洗礼,当年的知青早已过了古稀之年。无情的月岁,让他们的双鬓染上了霜花。他们将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祖国的乡村,献给了边陲小镇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有的知青甚至将生命永远留在了他们为之奉献青春岁月的那片热土。</p><p class="ql-block">1978年后,当年的知青陆续大返城。回城后,他们被分配到公交公司、环卫局、工商企业等单位,很多是大集体性质。尽管如此,他们终于回到了父母身边,回到了自己的城市。然而,他们也错过了谈情说爱的最佳年华,延误了组建家庭的时机。即便如此,他们心中依然满是骄傲与充实。因为他们在艰苦的岁月里磨炼了意志,重塑了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知青上山下乡,可以说贡献巨大,居功至伟。他们当中,大多都很优秀,有知识,有见地,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p><p class="ql-block">首先是他们对广大农村的文化启蒙作用。下乡到扎鲁特旗的知青,对当地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艺术体育、民族团结、社会风气、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起到了极大助推作用,尤其是撑起了文化教育的一片蓝天。知青的出现,像一阵清风,他们的思想、知识、文化、素养和生活习惯,唤醒了古老落后的土地,吹来温馨的文明之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改变了当时农村落后愚昧的状态。文雅整洁、多才多艺的知青是农村孩子的偶像。恢复高考后,知青的热情高涨,不少知青考入大学,影响带动了农村青年,改变了很多五零后、六零后的命运,影响力是多方面的,功在当世,利在千秋,意义深远。</p><p class="ql-block">其次是促进了城乡交流。当年知青带来大范围城乡双向的交流,人员大迁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罕见的。他们带来了大城市的信息资源,也将农村的信息资源反馈到城市。而这种交流是长期的,很多知青返城后,经常回到插队的农村探望,建立了长期的联系。</p><p class="ql-block">其三是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提起当年的知青,很多上了年岁的人仍然津津乐道,这对下一代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请记住这些既平凡又伟大的知青吧。历史,将记住知青;时代,将感激知青。他们应该被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偶尔会遇到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或许就是当年的知青,这些知青是跟着祖国奔跑的一代人,青春经历虽然苦涩,但特定时代下的人生画卷,却也恢宏壮美,值得回味。上山下乡,历炼了知青,铸就他们的坚毅和执着。知青们用青春书写了一段段传奇。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实践中,他们也教会了我们坚韧、奉献和不屈,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铭记这些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知青们,让他们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存!</p><p class="ql-block">感谢知青,感谢我的引路人知青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