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h3></br><h3>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独具特色的一门画种,历经千年,魅力不减。它是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h3></br><h3><strong>青绿山水画发展史</strong></h3></br><h3><strong>魏晋南北朝</strong></h3></br> <h3>西魏 佚名 壁画 设色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主室南壁五百强盗成佛图<br></br></h3></br><h3>山水画尚未独立之前,就已出现了青绿山水的雏形:北朝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作中都有体现。只不过这一时期,呈现出的仍然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画面,对青绿山水形象的刻画也是古拙粗砺,稚气自然。</h3></br> <h3>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h3></br><h3><strong>隋唐时期</strong></h3></br><h3>到了隋唐时期,青绿山水正式发展成熟,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等画家是书写这段青绿画史的执笔人。</h3></br> <h3>隋 展子虔 《游春图》 故宫博物院藏<br></br></h3></br><h3>《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h3></br> <h3>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h3></br><h3>李思训所作青绿山水打破了旧态,其画作以富于变化的勾斫表现山石结构,再填入青绿重彩,开青绿山水之“大青绿”风格,画面贵气十足,富丽堂皇。《江帆楼阁图》正是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色的代表作品。</h3></br> <h3>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br></br></h3></br><h3>此图描绘的是唐玄宗避难入蜀这一历史题材,画家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回避了唐玄宗逃难时的狼狈一面而将其粉饰为一派帝王游春行乐景象。</h3></br> <h3>《明皇幸蜀图》(局部)</h3></br><h3>画面上,作者着重用青绿重色增强“春”的气息,条条山径迂回盘曲其间,危耸的栈道临于绝壑之中,天际飘动着朵朵白云,在这险峻的山岭之中,给人以气派宏伟之感。画家画出了春天的景色,表现了蜀道之艰险,但没有直接描写帝王一行在蜀道上艰难跋涉的情景,只是把一群类似侍从的人物置于画幅较显眼的地方,而把明皇、嫔妃和侍臣们画在画幅的右角。</h3></br><h3><strong>宋朝时期</strong></h3></br><h3>到了宋朝,画坛已经几百年不见成熟的大青绿山水作品了。在宋徽宗有意复兴大青绿时,一位天才少年闯入了他的视野,他就是王希孟。正是这位天才少年在宋徽宗的授意与指导下,创作了青绿山水画史上的又一标志性作品——《千里江山图》。</h3></br> <h3>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h3></br><h3>《千里江山图》近12米的长卷上,绘尽山川之壮丽,江河之秀美,青绿重色,历尽沧桑至今仍灿烂夺目,意境之高无法揣测,实为大青绿山水最杰出的作品。</h3></br> <h3>北宋 王诜 《烟江叠嶂图》</h3></br><h3>王诜,属李成、郭熙画派传人。开国功臣之后,又是英宗朝的驸马。其人酷爱文艺书画,画学李成的同时又兼采大小李将军,兼得水墨、青绿,是北宋小青绿山水的代表画家。</h3></br> <h3>宋 赵伯驹 《仙山楼阁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h3></br><h3>此画以青绿重色描绘山水、建筑,左半部山石层层叠起,楼台殿阁自山脚下湖水边随着山势逶迤推高,直至半山。右半部水面荷叶点点,远山屏立,朵朵祥云飘渺其间。山石空勾填色,线条工细,不用皴法,摹拟赵伯驹、赵伯骕兄弟风格,承续了唐人传统,画面明丽润泽,给人清新之感。《石渠宝芨》著录。</h3></br><h3><strong>元朝时期</strong></h3></br><h3>元代艺术在“复古”的大潮中推陈出新,青绿山水继承发展了宋的技法和审美,画中的文人意趣也日渐浓厚,这都促使元代青绿山水在画史上独树一帜。元初的两位大家,钱选与赵孟頫为青绿山水在新时代的变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h3></br> <h3>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br></br></h3></br><h3>《鹊华秋色图》是元代全能大家赵孟頫的代表作,图绘华不注山和鹊山,山形奇特,呈青蓝色,平沙洲渚、红树芦荻的暖色调运用与山的冷色调相得益彰,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清丽脱俗,令人难忘的韵味。</h3></br> <h3>元 钱选《山居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h3></br><h3>《山居图》是元代钱选小青绿代表之作,碧峰江渚,林木杂间,青色、绿色染得明净古朴。徐邦达先生过眼这件作品时留下案语道:“生平所见钱玉潭所作山水,都大青绿设色,惟此卷以墨青渲染,特觉清幽,允推绝品。”</h3></br> <h3>元 钱选 《孤山图》</h3></br> <h3>元 胡延晖 《春山泛艇图》</h3></br> <h3>元 盛懋 《秋溪放艇图》</h3></br><h3><strong>明朝时期</strong></h3></br><h3>到了明代,社会发展较为多元,青绿山水的发展也显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青绿山水画家的出身、风格类型和艺术思想都不尽相同。</h3></br> <h3>明 沈周 《青绿山水轴》</h3></br><h3>《青绿山水轴》描绘了秋天山林间红绿相映的醉人美景,用笔细致,多淡墨勾勒,赋色明艳。远山、坡石用披麻皴表现山峦的青翠秀逸,近景是被秋风染红的树木,摇曳生姿;一长者持杖伫立在溪岸旁饱览山色。</h3></br> <h3>明代 仇英 《仿明皇幸蜀图轴》</h3></br><h3>明代青绿山水画家中格外引人注意的一个人物是仇英。他虽然是职业画师,却将明初盛行的院体画技法与传统青绿山水技法相融合,同时又不失笔墨意趣,创作了大量作品,开创了青绿山水的新风尚。</h3></br> <h3>明代 仇英 《南华秋水》(局部)</h3></br> <h3>明代 仇英 《桃源图卷》(局部)</h3></br> <h3>明代 仇英 《桃源仙境图》(局部)</h3></br> <h3>明代 仇英 《浔阳琵琶》(局部)</h3></br> <h3>明代 仇英 《浔阳送别图》(局部)</h3></br> <h3>明代 仇英 《捉柳花图》(局部)</h3></br><h3><strong>清朝时期</strong></h3></br><h3>清代继承了元明以来画坛的大趋势,文人画的主导地位更为牢固。文人笔意更深入的影响、渗透到了青绿山水的创作之中。明代多元审美在清代归于合流之势,诸家技法、风格在画作中得以交融并辉。</h3></br> <h3>清 王鉴 《仿古山水册》</h3></br><h3>王鉴是清初“四王”之一。早年倾力于临摹董巨、元四家兼仿各家,面目虽不同而其用笔仍是中锋一派,疏豁明朗,设色清淡古雅,从中可窥知其成熟后画风之一斑。</h3></br> <h3>清 华喦 《白云青山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h3></br><h3>华喦的《白云青山图轴》为没骨青绿山水,山石采用少量勾线及皴法,石青、石绿赋色,墨隐于色。</h3></br> <h3>清 梅翀 《黄山十二景图册》</h3></br> <h3>清 梅清 《西海门图轴》</h3></br><h3><strong>近现代</strong></h3></br><h3>20世纪活跃于上海的吴湖帆、冯超然,活跃于北京的金城、黄宾虹、吴佩衡、邓昆及移居海外的张大千等均擅长青绿山水画。吴湖帆、金城等更注重师法传统,张大千、黄宾虹等更注重变革出新,引领了传统青绿山水画在近现代的转型和新生。</h3></br> <h3>吴湖帆 《翠岫琼林》<br></br></h3></br> <h3>黄宾虹 青绿山水<br></br></h3></br> <h3>张大千 青绿山水</h3></br> <h3>张大千 青绿山水</h3></br> <h3>张大千 青绿山水</h3></br> <h3>张大千 青绿山水</h3></br> <h3>张大千 青绿山水</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sF-exaZ-0I8RwjAkJMXZ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