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登临知青当年在各个生产队任职的只有三个人,田连翠就是其中之一。主要是因为她力气大,劳动积极肯干,表现非常好。田连翠绽露头角,是第二年在三夏大忙期间,她是作为一个女人,在第十五生产队麦收时,竟成功地挑起了尖担。</p> <p class="ql-block">一、女人挑尖担第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收麦子挑尖担,不但得有力气,还得有点儿技巧。在收割麦子后,打成大梱(方言:麦个子)放置在地里,需要用尖担(两头尖的扁担)分别扎在麦捆的适当位置,挑起100左右斤的两个麦捆,不停歇地挑到打麦场。</p> <p class="ql-block">在北方地区,稍微有点儿干农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挑上走的过程并不难,难的是要把两大捆割下的百十斤重的小麦个子,能够用尖担挑到肩上,这就绝非易事。那先得将尖担的一头,朝一个麦捆中间扎入,将其挑举起,把担子放到肩上,然后再把另一个尖头斜扎入另一个麦捆的的适当位置,将整个担子挑托起来在肩上寻求平衡,而不溜下不挑空的挑到打麦场,一路上只能自己左右换肩,而不能放在地下歇息。否则,就得再重新操作一遍上肩动作,那就非常太吃力了。因为已经累了,再想挑上肩就很难了</p> <p class="ql-block">要连贯做好以上动作,所需要的力气、技巧与经验,连男人们都往往怯阵,甚至有些让人望而生畏,好多男人都没有干过此活儿。人家田连翠是十五队里第一个敢成功挑尖担的女人,此事不胫而走,博得登临村社员的赞叹!这能不传为佳话吗?</p><p class="ql-block">此后不久,由于田连翠胆大心细,豪放泼辣,人缘很好。十五队有人提议,队干部和社员们一致赞成和拥护她当妇女队长。田连翠也不负众望,让干就干,勇挑重担,不但干上了,还干得非常出色,这就不能不讲一下田连翠带领社员给十五队开荒垦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二、带领社员们垦荒造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来是生产队社员平娃,和董国平闲谈时,最早提出的创意。在田连翠当上了妇女队长后,董国平就给田连翠出了此主意。连翠觉得此建议甚好,就把这个建议,连同举荐干将董国平,一并“倒卖”给了生产队队长。</p> <p class="ql-block">队长听了觉得方案很好就马上拍板,让董国平带领队里部分男青壮年,协助妇女战斗队去开荒屯田。那时先用七一渠里的水,冲开几处小丘,然后将高处的土铲了填在低处,将其平整为荒地,将荒芜的乱草滩,变成了一片片耕地。</p> <p class="ql-block">除了开荒造地,他们还在一大片丘陵地带上,搞酸枣嫁接大枣,造出了一大片枣林。十五生产队的社员男多女少,开荒种地的主角却是田连翠,她简直就像穆桂英挂帅,带领一帮男女社员干出来令人赞叹的成绩,此事又在登临村被传为佳话,这也无疑是在为登临知青脸上增光添彩!</p> <p class="ql-block">三、带领一帮女人闹房听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另一件事也让田连翠出了一次风头。十五队社员王虎的儿子从部队复员回到村里,小王经一位女老师介绍,与他的女同学喜结连理。新娘一直为新婚之夜受不了闹房的传统陋俗而犯难,当场竟赌气的冒出来“如果要胡闹乱来,我不做这买卖了",这样一句不伦不类的话,引来了人们的一阵轰堂大笑……如此僵持不下也不是办法,老人最后还是想方设法把闹房的一帮小伙子给撵走了。</p> <p class="ql-block">闹房听房是古代社会帮助那些甚至从未谋面的新婚夫妇,强制亲密接触,也让新娘与亲友熟悉,营造一种热烈气氛的前戏,导致洞房花烛夜最后成功的一种婚俗。如果没有闹房听房的就显得太冷清,而且被人笑话为人有问题。</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各地闹房听房一般都是男人的专利,而且新婚三天没大小,只要你以后见面不感到难为情就去吧。各地闹房行为一般都能达到非常野蛮暴力粗鲁的程度,甚至导致把喜剧变成悲剧。</p> <p class="ql-block">与众不同是,登临村还有女眷们闹房和听房的习俗。所以,介绍人李老师,也就是新娘的女老师,此时就动员田连翠她们一干女人们去救场。田连翠竟把李老师交办的好事,当成是给妇女队长下的任务,带领一帮子妇女给她出色地完成了,包括听房……</p><p class="ql-block">至于后来流传的关于田连翠听房的笑话嘛,恕不赘述,哈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四、成功地为人处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连翠不但有当妇女队长的资本:力气大,胆量大,魄力大。而且眼睛也又圆又大,知青们送她的昵称就是:瞪眼儿。如果当时已有1994年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话,肯定有不少人说她眼睛长的有点像张飞。人家田连翠可是个大姑娘,脸庞稍大却非常白皙,比那张飞的长相要可爱的不知有多少倍了。</p> <p class="ql-block">她中等偏高的身材稍微富态,就显得健壮有力。她总是面带微笑,似乎从来就不知道有忧愁困苦似的。她和他人相处就和她的仪表仪态一样,表现出敦厚诚实和热情洋溢,这就又应了“相从心生”的那句箴言。她自然留给人们一种为人处世大大咧咧,心胸宽广不拘小节的良好形象。</p> <p class="ql-block">田连翠后来被分配到山西维尼纶厂工作,咱插过队的人,就是不一样,再让去当工人,那就没的说。田连翠因工作表现出色成绩显著,多次被厂里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同时她和老公一起,把小家庭打理地富裕、和美,幸福;她教子有方使其很有出息,年轻的儿子在名校毕业后,最后在上海一家企业担任了董事长……这一切都令人羡慕。退休以后,田连翠和老公常去上海儿子家中,陪伴孙儿健康成长,共享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0年8月17日田连翠请大家聚餐时的最后一次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意外的最后诀别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夏秋之际,中国正处在白口罩的特殊时期,各地疫情防控比较严密。田连翠在要去上海以前,联系登临知青微信群的群主董国平,请他组织登临点上的所有知青搞一次团聚活动。她要在洪洞金梓源大酒店,请大家会餐聚会。她慷慨解囊给了知青们再次团聚的机会,大家在一起自然谈笑风生,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田连翠和大家一起追忆当年那么多难忘的故事,显得非常激动,感慨万千。临别时,田连翠给大家说: “我这一走,下次再和大家见面,还不知到啥时候了呢……所以,在走以前,必须了却我想请大家吃饭的心愿。” 当时大家听了此话,只以为这疫情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她是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知青岁月所建立真挚友情的珍惜,和与大家离别时的恋恋不舍,因而并没有想的太多。</p> <p class="ql-block">可有谁能够料想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这次聚会后还不到一年时间,就从上海传来了噩耗: 田连翠突然因病去世了!啊?这不可能吧?几乎所有人都对此感到难以置信,更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可有谁敢开这样的玩笑呢?直到登临知青微信群里,看到了田连翠不幸离世的讣告,这才相信这是真的,千真万确!大家又陷入不尽的惋惜、悲痛和忆想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0年8月17日田连翠请大家聚餐时的最后一次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难道她在上次临别时说的话,竟然一语成谶?大家尽量地回忆与她最后在一起的情景和一些细节。田连翠在送别时,确实还给张福成说了句“或许以后难见面了”。在送田连翠上车时,她老公对董国平说,连翠身体不太好,你招乎一下她上车……综上所述,大家似乎有些明白过来。</p> <p class="ql-block">那时,田连翠可能对自己的病情发展,至少是有些不详的预感,甚至可以说,她那次请大家聚会,就是安排也可能是“最后的一次会餐”的方式,在和她今生今世有特别情谊的知青朋友们做最后的诀别?从而她要把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情份,不留遗憾的表达给我们?</p> <p class="ql-block">而我们在那特别疫情期间,竟然在她离世之时,却不能和她做最后的诀别,也未能送上一程并道一声: “连翠,你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最后就把这样的一种遗憾,永远地留给了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时隔两年再聚会 遗憾已是少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