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29903326</p><p class="ql-block">文字:闻于</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寻访旧时的记忆,我来到泉州开元寺。此时,寺内钟磬齐鸣,大殿里飘散着僧人们吟诵佛经的低沉嗓音,那声音仿佛穿越千年,带着岁月的厚重与安宁。成群的鸽子在广场上悠闲踱步,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振翅飞起,给古老的寺庙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长廊之外,东西塔遥遥相望,它们历经风雨洗礼,依旧巍峨耸立,见证着无数的荣辱兴衰。</p> <p class="ql-block">在路标指引下,我来到弘一法师纪念馆前。纯白无瑕的雕像伫立在院中,两扇大门敞开,似在欢迎每一位前来探寻弘一法师精神世界的人。走进馆内,一眼便瞧见这位慈祥老僧人。大藏经、手稿、印章、肖像、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围成一圈,这些皆是他人生经历的见证。63年的岁月如同一出戏,他纵情演绎,在帷幕落下时只留一句话:“悲欣交集” 。</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弘一法师)出生于1880年,天津河东一个崇尚佛教的富贵人家。父亲李世珍是同治年间进士,曾任吏部官职。他自幼接受正规封建文化教育。在诗词、书法等方面展现出过人天赋。却因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外界哄传他是康有为、梁启超同党,无奈奉母南迁上海避祸 。在上海他的才情得以尽情施展。加入 “城南文社”,与许幻园等结为 “天涯五友”,还组织 “上海书画公会”。1905年,母亲病逝,他东渡日本留学,开启了艺术探索之旅。在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和音乐,是近代中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绘画的人 。他创办 “春柳社”,主演《茶花女遗事》大获成功;编辑出版我国最早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p> <p class="ql-block">也许,曾有那一刻,一群青春少年哼着他的《送别》与他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p><p class="ql-block">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p><p class="ql-block"> 一曲《送别》沧凉而旷远,浑厚又悠扬,唱出了人世的沧桑。这首饱含深情与离别的歌曲,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但天之涯、海之角,行走其间是一位名叫弘一的苦行僧。他用一双草鞋从浙东走到闽南,扎扎实实走了十年,弘法于厦漳泉等地。</p><p class="ql-block">1929年的冬天,弘一法师与厦门南普陀住持来南安雪峰寺度岁,从此与泉州结下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晚年时常住在泉州开元寺,在这里,他全身心沉浸于佛法修行与弘扬中,为众多信徒和求知者讲解佛法,其智慧与慈悲,如明灯照亮众人前行之路。1942年的那个悲凉的秋天,居住在泉州温陵养老院的弘一大师忽然间苍老许多,一身孑然的他回首往事,平静地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后不久便溘然圆寂 。</p> <p class="ql-block">他的肖像面容慈祥平和。身上一袭袈裟如同戒刀,把一生切成两世:一世是才华横溢,潇洒不羁的李叔同,在艺术领域全面开花,书法自成一派,绘画独具风格,音乐创作动人心弦,戏剧表演令人赞叹,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等杰出人才;一世是皈依佛国,专研律宗不忘救国的弘一大师,在民族危亡时刻,提出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号召僧众团结抗日,用佛法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他的人生确如人们所说的那般绚丽之极和归于平淡清寂的圆满。</p> <p class="ql-block">走出陈列室,我心中有些惆怅。想起他在十五岁时写的那句话:“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一个少年的心境很难令人说得清。难道他早已看透赤贫者的悲辛,知道富贵尽头便是苍凉吗?人的一生究竟在寻求什么:是如他那样淡泊高洁,或是辛苦工作为一个栖身的家而奔波劳累?阳光透过指缝略微耀眼,这瞬间的光芒理清了我纷乱的思绪:我们追寻的生活,无需在超凡脱俗与尘世忙碌之间抉择。只要保持内心的纯洁与宁静,任何一种生活都有其独特价值与意义。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蕴含着值得去珍惜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