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远眺疑是神工垒,近观方知血脉凝。</p><p class="ql-block">一楼藏尽千秋事,夯土犹闻旧时声。</p><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的壮美,在于它用最朴素的泥土筑起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堪称东方文明的不朽图腾。这次福建之行,最大的心愿便是亲睹其风采。这些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建筑,承载着无数神秘与智慧,唯有亲临探访,方能解开其中蕴藏的文明密码。</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永定景区</p> <p class="ql-block">福建闽西南山区有近万座土楼,其中有40多座被列为世界遗产,我通过网络平台与导游助理进行了咨询,选择了游览最大的土楼~永定土楼王。阳春三月,我们6个人的小型旅行团,从厦门乘车2个多小时,经漳州来到了龙岩市永定土楼王景区,开始了探访土楼之旅。</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美中情局的乌龙引发土楼走红</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中情局通过卫星监测到中国福建西南部山区存在大量“巨型蘑菇状建筑群”,因外形酷似核反应堆或导弹发射井,引发白宫恐慌。冷战思维下,美国一度认为这是中国秘密核基地,并持续多年拍摄上亿张卫星照片试图破解这一“军事谜题”。</p> <p class="ql-block">1985年,美国贝克夫妇以“摄影之旅”假借摄影采风之名,深入福建南靖县田螺坑等地考察。当他们亲眼目睹土楼群时,被其规模和功能震撼,最终确认这些建筑实为普通民居,无金属反应,并无军事价值,彻底排除了核设施的可能性,成为美中情局历史上的一次乌龙事件。</p> <p class="ql-block">美国情报乌龙事件曝光后,土楼迅速引发国际关注。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其为“中国最特别的民居”,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形容其“如天降飞碟或大地蘑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5年派专家考察,赞誉其为“世界建筑奇迹”,堪比埃及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的发现过程融合了冷战谍影、文化误读与学术正名的多重叙事。从“核设施乌龙”到“世界遗产”,其传奇性不仅源于建筑本身的独特性,更折射出东西方文化认知的碰撞与对话。如今,土楼已成为中华文明与客家精神的文化地标,见证着传统智慧在现代世界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产生</p><p class="ql-block">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大多数为中原及河南人迁徙至福建的客家人所建,这一独特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既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又体现了人文造诣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享,是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福建土楼或方或圆,以圆为主,如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p><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客家人生活街区</p> <p class="ql-block">土楼永定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以湖坑镇为核心区域,主要由洪坑土楼群、南溪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初溪土楼群等多个土楼群组合而成。</p><p class="ql-block">土楼王景区</p><p class="ql-block">座落在高北村的土楼群,由承启楼、世泽楼和侨福楼等三圆四方七座土楼组成。我们重点探访了具有代表性的圆楼之王承启楼、侨福楼和方形的世泽楼。</p> <p class="ql-block">在导游的引导下,首先参观了侨福楼…</p> <p class="ql-block">侨福楼</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建国后建的现代土楼,始建于1962年,历时三年建成,直径45米,高三层,全楼有30间,设一个大门和一个院子。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包括第二层通廊木字悬挑,第三层挑出更多且设有腰檐,檐下木板封闭作为储藏室。主堂风格中西合璧,正面有四根西式圆形石柱,内院以花岗岩铺地,楼前有围墙围合,出院落设外大门。</p> <p class="ql-block">侨福楼因出了11个博士而闻名,因此又被称为“博士楼”。这座土楼不仅是家族智慧的结晶,更是培养人才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占地5376.17平方米,上下四百余间,为江氏一族居住。</p> <p class="ql-block">大世界基尼斯之最</p><p class="ql-block">大门两侧楹联:</p><p class="ql-block">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舆耕。</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有“圆楼之王”的美誉,是高北土楼群的组成部分,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面值1元的福建民居就是圆楼之王承启楼。</p> <p class="ql-block">大门的门套</p><p class="ql-block">是用厚重的条状石料制成,外层的跌级是矩形,内层的跌级上部是半圆形的样式,其形式具有简洁、有力的美感。</p><p class="ql-block">承启楼外观形体上的窗洞主要集中在外环楼三、四层,窗洞的整体形式反映的土楼结构和形式的固有特征,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装饰效果,并传递出地域性建筑的构图法则和一种紧密的节奏感。</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是高北村江姓第十五世祖江集成(1635年-1719年)所建,明崇祯元年(1628年)破土动工。花了81年时间,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全楼按易经八卦布局,外环、二环、三环均分为8个卦。外环卦与卦之间的分界线最为明显,底层的内通廊以开有拱门的青砖墙相隔,造型精巧,古色古香。日本建筑专家称之为“家族之城。</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4米。3</p><p class="ql-block">楼梯4部,400个房间。整座楼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p> <p class="ql-block">外环楼高四层,每层用抬梁式木构架镶嵌泥砖分隔成72开间;第一、二层外墙不开窗,只在内墙开一小窗,从天井采光;一层是灶房,二层是禾仓;三、四层是卧室;各层都有一条内向挑出的环形通道,并有四道楼梯,对称分布于楼内四个方向。</p> <p class="ql-block">第二环楼两层,每层40个房间,第三环楼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是祖堂。三环楼就像三员大将紧紧守护着祖堂。这就是土楼大王的威仪,庄重而又壮观。</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的梁柱结构</p><p class="ql-block">是传统民居中常见的 步架式,但在步架式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外环楼的内廊采用不着地悬挑的柱结构,内廊悬挑柱在檐口处与檩穿接,悬挑柱与护栏的中部、下 部横梁结合,并与后部的步架结构形成一个牢固的框架体系。承启楼的这种结构方式, 体现出闽西南人民的建造智慧。</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最有特色的窗棂</p><p class="ql-block">体现在外环楼一层厨房的木直棂窗上,厨房的窗采用的是木制直棂窗,棂窗没有窗扇,木直棂窗保证房间良好的通风与采光效果。</p> <p class="ql-block">该楼为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鼎盛时期居住800余人,现仍居住300余人。</p> <p class="ql-block">世德书香</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各环的巷道大多有鹅卵石铺设成。中间的道路略宽,并用较为细小的鹅卵石镶嵌成道路的分界线。巷与各环交界,都有条形石料收边。承启楼二、三、四环随地势是由外环向内环逐步升高,各环地面铺装也是中间略高,因此,地面这种铺设方式结合当地降水特点,有利于雨水的排放与渗透,从而避免楼内积水。</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外环楼最能体现环形土楼的建筑结构特点,结合了当地的地理条件,建造者创造性的使用中国建筑传统木构技术,并形成土楼这种特色的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楼外为石砌门坪,楼后为2级石砌护坎,高5米,护坎平台为东西走向的村道。学堂坐落在楼后东北面,与楼外环相距约20米,高2层,长方形,土木结构,占地约3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版筑墙的下部是大块鹅卵石砌成的坚实墙基,鹅卵石墙基保护版筑墙不受雨水的浸侵,并且在视觉效果上表现出肌理的方与圆的对比,是一种自然的质朴之美。</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屋顶面出檐也与传统的民居有所不同,环外楼靠外版筑墙的出檐距离约两米之远,这种出檐方式可以保证版筑墙不受雨水侵蚀。外环楼靠内部走廊上挑盖有腰檐,腰檐的作用是同外墙挑檐相同,这里起 着保护木构件作用。</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外环楼的主体墙身</p><p class="ql-block">采用的是取自于当地地表下方深层次的泥土作为建筑材料,采用版筑墙工艺,垒造出坚实宽厚的墙体,经过时间的洗礼,现存的承启楼外观显现出当时建造的痕迹、版筑墙房屋的肌理和细微的裂缝,表现出融入自然的朴实形象。</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的选址</p><p class="ql-block">体现堪舆学“天人合一”观念中的原则之一“相形取胜”。堪舆 学关于聚落选址的最佳格局,可用六个字来表达,即:面山、背水、 朝阳,及“前要照,后要靠”的准则。</p><p class="ql-block">承启楼面南背北,遵循了“相形取胜”的选址原则。从闽西南的 气候特点来看,承启楼的朝向一方面有利于采光与通风,另一方面保证 土楼内部使用空间环境的舒适性,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在观音山半山 腰的观景台俯瞰,承启楼的东边是方形世泽楼,西边是圆形侨福楼,承启楼处于二者中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世泽楼</p><p class="ql-block">位于承启楼的东侧,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1929年毁于战火,1931年按原貌重建。</p> <p class="ql-block">楼门楹联</p><p class="ql-block">世传勿替家声远,泽本遗风椒衍长。</p> <p class="ql-block">世泽楼为长方形土楼,坐北朝南,高4层,占地约5100平方米。主墙厚1.6米,一、二层不开窗,兼具防御与实用功能。</p> <p class="ql-block">一层为厨房,二层储粮,三、四层居住,后厅祖堂悬挂“邦家之光”匾额,体现家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每层38开间,设4道楼梯、1座大门,内院两侧各有一口古井。大门口以鹅卵石铺成古代钱币图案,寓意招财进宝。</p> <p class="ql-block">世泽楼的设计体现了客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其防御性构造和家族功能布局是古代中国夯土建筑技艺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福建永定土楼,作为客家传统民居的典范,以独特的圆形或方形夯土建筑群闻名于世。其建筑多采用多层环形或方形结构,以生土、木材、鹅卵石等传统材料夯筑而成,既满足数百人共同生活的聚居需求,又具备完善的防御体系。这种"聚族而居"的智慧结晶,生动体现了客家人慎终追远的宗族文化与迁徙历史中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建筑墙体厚达数米,形成天然的温控和防御系统,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其蕴含的生态营造理念:防火构造通过三合土夹墙实现,抗震性能得益于柔性木构架,防盗体系则由瞭望孔与传声通道组成。</p><p class="ql-block">2008年,永定土楼以"福建土楼"之名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兼具美学与功能的构造被誉为"东方古城堡"。其中承启楼更以"土楼王"之誉闻名遐迩,完美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艺术。</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是大地与人文共铸的史诗,巍峨的环形建筑群在群山间铺展成天地画卷。或如圆月落人间,或似方印钤山河,层叠的夯土墙与梯田竹海相生相映,将人工巧思化入自然肌理。</p><p class="ql-block">风雨浸润的斑驳土墙里,沉淀着六百年客家迁徙史。楹联墨痕与飞檐斗拱间,弧线流转低诉着血脉绵延的故事。仰观环形围楼,恍入立体村落:百间屋舍环抱祖堂,暮色中灯火次第绽放,恰似人间星河。</p><p class="ql-block">三合土夯筑的厚墙吞吐寒暑,飞翘檐角驯服山风,暗渠顺应地势自成水脉。这不仅是建筑,更是与自然对话的生态诗篇,将实用与美学铸成永恒。</p><p class="ql-block">大地雕塑,浑然天成!</p><p class="ql-block"> 2025.5.3于扬州京华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