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老家的人都管酱油叫清酱,因此,很少有人知道酱油为何物。大部分人家只有在吃上一顿饺子时才能打发孩子去小铺里(食杂店)打上一斤酱油、一斤醋,而平常日子里各家做菜炝锅所用的却都是家做的大酱了。那时,谁家炒菜炝锅都能闻到,因为满院子的大酱味,尤其是有的人家大酱发酸了,炝出来的味道更是酸臭难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同我共住在一个大院里有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他的智力发育有些不全。那天我见他手里拿着一个茶缸,口中不停的默念着:“装清酱,装清醋”。我同他一起走进了离家不远处的一间小铺,他举起了手中的茶缸,又将另一只手里的五分钱硬币放到了柜台上,口里就开始又重复他路上所背诵的那两句话。只见店员阿姨熟练地拿起一个一两的量器,打了一两酱油倒进了他的茶缸内,而后又为他打了一两醋也倒进了他的茶缸里,紧接着又拿出了一个木棍上套有一枚铜钱的东西,将带有铜钱的木棍缓缓地伸进了香油罐,而后将沾满香油的铜钱探入茶缸内。我往茶缸里望了一眼,只见盛满半缸酱油和醋的混合蘸料里已经飘满了香油珠。孩子端起茶缸,憨笑着回家去了。我将所看见的事讲给了父亲听,父亲说:“有很多人家平日里都不备清酱和醋,只有当家里在吃饺子的时候才能去打上五分钱的蘸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深为自己家中的“富足”而骄傲,因为家里能平常就有清酱和醋来吃!那时清酱的价格是一角四分钱一斤,醋是一角一分钱一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还记得那时家里的酱油和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放不上三两天就会长出白膜,父亲告诉说那叫长蛾子了,需将用过的清酱和醋放到太阳底下晒。最害怕的是到了夏天,因为天热家里的苍蝇非常多,买回来的清酱里会生蛆虫。做菜时不敢直接往锅里放,只能先倒在饭碗里挑净蛆虫后再用。我每到夏季就不愿吃清酱做的菜了,总想让家里改用大酱炝锅。但二哥却告诉我说,他有个同学在食品厂里上班,说:“厂里清酱生蛆后会用纱布过滤完再卖,大酱生蛆就用电磨碾碎。”总之,少年时的清酱在我心里留下了不洁的印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八二年后自己安了家,单位里有铁路供应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过来,车上有分局自己味精厂生产的味精酱油,是白色的,一角五分钱一斤,大家都从没见过,但都共同认同好吃。因为它比起家乡自产寡淡无味的清酱要好吃多了。我每次供应车来都会买上它一大塑料桶,再像显宝一样给岳父家里送上一瓶,再分给妻子单位里关系好的人吃。那时,稀缺的酱油成了拉进同事关系的好媒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九几年时,有人又从省城里拎回了正规大厂家里有品牌、有料的发酵酱油。这酱油倒出来挂碗,拌菜及蘸着吃都非常的香,更重要的是不管冬夏放上多久都不会生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此,我家里的酱油就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家里富裕了,厨房里面装满了盛酱油的瓶瓶罐罐比当年家乡小铺里货架上的货还要多,都不知道是啥时候买的了。品类越来越花哨,做一道菜、拌一次馅不是忘了这样就是漏了那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过去了,我家里酱油使用的转换过程,也正是我们国家从贫困到改革开放后富足的见证过程。至于名字是叫清酱还是叫酱油?我想这并不重要,卫生、无毒、美味、有益健康,才是人们所真正喜悦的!</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