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揭阳博物馆

宏大头

<p class="ql-block">揭阳市博物馆,这座承载了岭南文明基因的宝库,以石器、陶器、青铜器、木雕及传统建筑为经纬,编织出一部跨越4000年的史诗。跟随我们的脚步,触摸这片土地的温度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石器:开天辟地的文明曙光</p><p class="ql-block">揭阳的史前密码,藏在虎头埔遗址的陶窑群中。这片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史前窑群,出土的圈足罐、石斧等器物,印证了岭南先民与中原同步迈入制陶文明的足迹。馆藏的两件打制手斧石器更是神秘,20世纪80年代在揭东埔田镇和新亨镇采集的它们,虽因发现者吴道跃的早逝而埋藏地成谜,但其粗犷的砍砸痕迹,诉说着榕江流域早期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史诗。</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金戈铁马的时代烙印</p><p class="ql-block">战国铜钺:揭东云路中夏面头山墓葬出土的这件兵器,长方銎、宽体束腰的设计,是越人“尚武轻礼”的见证,其简朴造型与中原礼器的繁复形成鲜明对比。 </p><p class="ql-block">东汉四蛙铜鼓:1982年惠来神泉海滩出土的这件重器,鼓面四蛙象征祈雨丰饶,十二芒太阳纹与羽人图案交织,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元文化碰撞。 </p><p class="ql-block">铜甬钟:战国时期的礼乐遗珍,勾连雷纹与乳丁纹的精密铸造,印证了楚文化对岭南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陶器:烟火人间的水火之歌</p><p class="ql-block">从原始粗陶到釉彩生辉,揭阳的陶器史堪称一部“水火淬炼”的艺术进化论。 </p><p class="ql-block">春秋弦纹青釉原始瓷豆:出土于揭东新岭矿场的这件灰白胎器物,敞口直腹的造型辅以弦纹与篦点纹,釉色斑驳却难掩古朴典雅,是岭南早期原始青瓷的珍贵标本。 </p><p class="ql-block">战国梳齿纹青釉原始瓷匜:揭东云路中夏面头岭墓葬出土的这件盛水器,流口短耳与梳齿纹相映成趣,虽釉层剥落,却可窥见先秦潮汕制陶技艺的巧思。 </p><p class="ql-block">清代至民国精品:新馆陈列的 胭脂红釉开光粉彩丹凤纹将军罐,以艳丽的釉色与繁复的凤穿牡丹纹,展现清代康乾盛世的审美;而民国“刘渊制”紫砂提梁壶,则以堆贴桃纹的立体雕工,演绎江南文人雅趣与潮汕工艺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木雕:镂月裁云的匠心传承</p><p class="ql-block">旧馆所在的揭阳学宫,大成殿的八卦藻井木雕以“百鸟朝凤”为主题,刀法细密如发,堪称明代潮州金漆木雕的巅峰之作。 </p><p class="ql-block">分馆钱坑木雕博物馆藏有《百鸟朝凤》《蟹篮》等120多件清代至当代精品,“精微镂空”技艺让花鸟鱼虫在方寸间跃然欲出,金漆点染更显富丽堂皇。 </p><p class="ql-block">普宁木雕大师陈泽铭为中山大学创作的《云山珠水》座屏,将潮汕通雕与国画意境结合,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空间焕发新生。</p> <p class="ql-block">在揭阳博物馆的展厅中,“下山虎”建筑作为潮汕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形制与蕴含的五行文化备受关注。</p><p class="ql-block">“下山虎”俗称“三间二伸手”,主座为三开间,两侧延伸出“伸手”(厨房或储物空间),整体平面形似俯卧的猛虎,故得名。其结构紧凑,以天井为中心,形成“一厅两房”的封闭院落,兼具防风、防盗与聚气功能。 </p><p class="ql-block">木雕与壁画:正厅常饰以“十仙贺寿图”等长壁画,寓意吉祥;梁架与门框的浮雕以龙凤、花鸟为主题,金漆点染,彰显家族地位。 </p><p class="ql-block">大门设计:门楼常雕刻狮子镀金纹饰,兼具驱邪与装饰功能,门楣题字多由文人墨客书写,体现文化底蕴。 </p><p class="ql-block">天井是家庭活动的核心区域,兼具采光、通风与排水功能,阁楼则用于储物或居住,体现“一楼多用”的实用智慧。</p> <p class="ql-block">屋顶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讲究</p><p class="ql-block">潮汕建筑中的屋顶山墙(厝角头)以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不同形态与装饰体现风水哲学:</p><p class="ql-block">金式:顶部呈圆弧形,足部宽阔,象征财富稳固,常见于闽南地区。 </p><p class="ql-block">木式:弧线高耸且垂直,寓意家族人丁兴旺,潮汕民居中最为普遍。 </p><p class="ql-block">水式:顶部平缓并饰波浪纹,象征流动与智慧,多见于客家地区。 </p><p class="ql-block">火式:尖锐高耸,多用于宗祠庙宇,取“兴旺”之意,民居因忌讳“火煞”而少用。 </p><p class="ql-block">土式:顶部平整秀美,象征稳定与包容,常见于台湾新竹等地。</p><p class="ql-block">山墙常饰以嵌瓷、灰塑或彩绘,题材涵盖神话、花鸟、人物故事,如“鱼化龙”纹饰象征科举登第,体现家族对文教与功名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下山虎”建筑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潮汕人宇宙观与生活哲学的物化体现。揭阳博物馆通过对其形制、装饰与五行文化的多维展示,让观众得以窥见传统建筑如何以“金木水火土”为纽带,将自然法则、人文信仰与工匠智慧熔铸一体。这种文化传承,恰如厝角头的弧线,既指向苍穹,又扎根乡土。</p> <p class="ql-block">揭阳市博物馆,既是文物沉睡的殿堂,更是文明觉醒的剧场。在这里,石器上的凿痕与木雕中的飞鸟共鸣,青铜钺的寒光与陶罐的釉彩对话。游客可循“五行”线索,从新馆的现代化展陈穿越至学宫的明清古建,感受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修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