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泸州市高坝

晓露

<p class="ql-block">天星人写天星沟,真情流露。</p><p class="ql-block">三线子弟亲身经历的三线建设,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欢迎阅读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作者晓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连载3</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泸州市高坝</p> <p class="ql-block">在长江与沱江交汇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名叫泸州市。泸州市地处四川省东南部,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泸州又是中国著名的酒城,闻名遐迩的名酒“泸州老窖”就产自于此。</p><p class="ql-block">从泸州市区出发,顺着长江下行约10公里的地方,名叫高坝。高坝背靠龙马潭区罗汉镇大通山,前接长江北岸,依山傍水,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泸州化工厂(以下简称泸化厂,代号255厂)就坐落在这里。我出生时,我的父母都是这个厂的工人。</p><p class="ql-block">我家住在泸化厂的职工宿舍,上石梁村半坡上的一栋平房里。</p> <p class="ql-block">1963年正月的一天深夜,我未等到父亲去请的接生医生,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人世。在门外听到我的啼哭声,焦急的父亲一下松驰下来,笑着对医生说:“这个娃儿还挺性急的,你还没到,她就自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我上面有一个大姐和三个哥哥,母亲当时很想再有一个女儿,结果心想事成,自然十分高兴。我在家中排行老五,是老幺,左邻右舍的人都叫我王幺妹。</p><p class="ql-block">我的出生,给这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增添了不少快乐。那时候,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生活开始好转,人们能吃饱饭了,母亲总是拿我和出生在1958年的四哥相比,说我太幸福了,生下来就有白糖吃。</p> <p class="ql-block">我家住的这栋平房只住了三户人家,三家的男女主人都是泸化厂的职工,右边黄伯家有五个孩子,左边张伯家有六个孩子,我们家住中间,也有五个孩子。每家的孩子都比我大许多,我自然成了三家人最宠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三家人中,黄伯最有见识。他是厂里的采购员,因工作的关系他走过的地方最多、走得最远,真可谓见多识广。夏天的晚上,人们都坐在门前坝子里乘凉,天南地北地摆着“龙门阵”,黄伯讲的故事最令人神往。他讲他乘火车、乘轮船的经历,讲北方的冰雪、南方的炎热。而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出过远门,没有见过火车没有坐过飞机,黄伯令所有的人崇拜。</p> <p class="ql-block">泸州名小吃——猪儿粑</p> <p class="ql-block">《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晓露,女,本名刘常琼,60后,一个从小跟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从城市进入大山深处、在大山里生活工作20多年、后随工厂整体搬迁重新回到城市的三线子弟,曾任企业中层领导干部,具有深厚的三线情结。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宣传联络部副部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让优秀成为习惯》(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和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新华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阅读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作者晓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三线人的故事和三线建设的起因、过程、得失。</span></p><p class="ql-block">写作不易,您的转发、点赞、评论,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和支持,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