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美景——阮埇古村

冬日暖阳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昵称:冬日暖阳</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15467929</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阮埇位于佛山市高明区,分阮东、阮南、阮西、和阮北四坊,是一个南宋景泰二年(1202年)开村,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导航直接带我到了阮西。停车场旁是个广场,入口处石碑写着“壃川冑里”,原来阮埇古时称“壃川”,一村一姓,姓区。广场内有个颇有气势的古祠——乐淡区公祠,据说是阮埇现存7座古祠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2012年)。古祠挂有文化康体活动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农村集体聚餐示范点等牌子,旁边宣传栏张贴有乡约乡规、红黑榜等告示,看得出,这里是村民集中和聚会的地方(如逢年过节庆贺、红白宴事)。</p> <p class="ql-block">  村内河涌环绕,荷塘连片。这几年新修建的栈道成为横垮荷塘,连接四坊的主要路道。悠然行走在线条流畅的红栈道上,春风扑面,景色如画。塘基水草丰盈,粉色美人蕉点缀其间,生机盎然;村屋建在塘边,屋塘相映成趣,是阮埇版的“忱水人家”;屋旁塘边就是农家菜园,水边戏嬉的猫咪,田间劳作的村民,基围上路过的单车摩托车,构成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乡村风情画。塘边墙绘有首古诗《东郊看迎春》,“今日风光动,层城气象新。隔尘移彩仗,披雪度朱轮。枝变园中鸟,帘窥胜里人。仍闻宽大诏,万里共回春”,诗中意境就是古书记载的阮埇八景之“阮水环潮”,也是我眼前的阮西实景。</p> <p class="ql-block">  沿着春光无限的栈道,我来到阮西古民居群。这里有41间明清时期建造的砖木结构的高门大第,称为“水边楼”。巷口有幅大型绘画,画中配有被誊为“明代岭南诗家之最”的明朝名臣区大相(祖籍阮埇)所作的《忆阮溪》。“记得看花二三月,满塘红蕊涨新流。吾家向在绿溪水,水上楼台竹下舟”,精彩再现了昔日水边楼的秀丽风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穿街过巷走进阮西古建筑群,古朴气息迎面而来。百年古民居,有的已损毁,有的已成危房,但随处可见的镬耳封火山墙、龙船脊、红沙岩石墙脚和灰雕、砖雕、壁画等建筑装饰,无处不在地显示着明清时期岭南富贵民居的气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阮埇村,自古以来崇文尚学,文风鼎盛,曾先后出过6名进士,17名举人,被称为“高明第一望族”。当中,最出名的属区大相一家,从父亲区益到区大枢、区大相、区大位三兄弟,一家都是举人或进士,享有“一榜四文魁”的美誉。乐淡区公祠大门口有副对联“诗礼世家文光耀彩,高明望族领表华宗”,可谓名符其实。区大相故居也在阮西古民居群中,感觉门面比较简陋。留意到街巷墙上有许多阮埇名人诗作,大多是区大相的诗,可知区大相在阮埇在高明人心中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连接阮西阮北的这条窄窄的古石板道也是村中的主干道,风雨的冲刷,行人的踩踏,路面已磨到锃光发亮。骑童车的小孩、玩溜轮的帅哥、溜狗的大叔从古道路过,孩童的快乐笑声、人狗的温馨相随、活力的街头时尚运动给乡间古道带来了别样的诗意。在我眼里,这条古道不仅连接着阮西阮北,还贯穿着阮埇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见证了壃川的风云变幻和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过古石板道有座“水楼亭”。在凉亭边,可以看到古时残存的一些有历史价值的石匾和壁画,似在向村民和游人默默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原来这里曾有座五层高的楼宇,设有私塾,也是村中长辈议事的地方。这块石匾写着“仁居”二字,可能是想告诫后人,要“仁爱而居”吧!</p> <p class="ql-block">  阮埇最出名的祠堂是位于阮北有着240多年历史的大夫区公祠,是区氏后人为纪念清代族人奉直大夫区元士而建。我不太懂古建筑,但从水式山墙和灰塑博古脊、精致的木雕、栩栩如生的雕画等结构和装饰中,能看出该祠设计上的独特风格,“古瓦青砖映日辉,飞檐翘角画云归”,既有明显的岭南宗祠文化色彩,又有浓郁的明清诗画艺术气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祠堂边坐着几位老人家。听说阮埇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我问老人家村中百岁老人有多少,“现在生话好了,个个都长命百岁啰”,真是乐观好心态。她们年记应该都有七、八旬了,看起来身板硬朗,行动自如。她们留守在阮埇祖屋,平时种种菜,自给自足,闲瑕会到祠边榕树下打打牌,倾下解仔(聊聊天)。“自自在在,几好”,道出了村中老人生活的那份安逸。我在老人家那开心收获了原生态的汤料蹦大碗和鲜淮生,今晚有靓汤饮啰!</p> <p class="ql-block">  阮埇最出名的古宅就是阮北的“八大家”(又称“大夫第”)。它是区元士于清康熙年间为其八个儿子建造的,总共16间,现存13间。“八大家”入口门楼楼顶上的“官帽”,门框上的“家住青矜司马第,门迎红杏尚书花”对联,都在彰显着区元士家族的显赫地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八大家”呈棋盘式布局,坐北向南,排列整齐。行走巷间,感觉光线明亮,通风透气。偶遇一位老太带着外地亲戚回阮埇,她告诉我其中三间是她家的祖屋。区家后人大多移后海外和港澳,但仍保留着传统的宗亲习俗,据说,每逢家族有喜庆之事,大家都会隆重过门楼,回祖屋,这家大门紧锁的老屋贴着大红囍字,应该是区家新人返家拜祭。现在留守在古屋的也只有二三户人家了。村中老人告诉我,旧时这里很热闹的,大家都喜欢端碗聚坐在长石凳上吃饭,大热的夏天,男丁们石凳当床,乘凉过夜……,言语中流露出难以割舍的旧日情怀。</p> <p class="ql-block">  上一次到阮埇,应该是十多年前,参加地方政协组织的名人故居文化传承专题调研活动。那时的阮埇,河涌淤堵,环境脏乱。今日阮埇,路路相连,河涌通畅,古榕参天,鸟语花香,成为高楼林立的西江新城边上的美丽乡村。“仙情自有适,何必访桃源”,旧貌换新颜的阮埇,是佛山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出游日期:2025年4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