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5年“5·4”青年节,谨以此文献给青春栏目的老师们</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我是2024年春节期间在《美篇》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当时对《美篇》的规模和规则知之甚少,懵懵懂懂地发了一气,有时一天发七八篇,几天下来已经有了几万的阅读量,曾经让我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 2月21日我把《我的兵团老哥》转投到【我们一起回忆青春往事】(简称青春栏目),不承想标题边多了一个“精选”的小红章,这也是我在《美篇》里第一篇精选作品。文尾处有“九月菊”老师的点评和评论员印章,尽管只有几个字却吸引我的注意。才知道《美篇》有许多栏目,作品要投对路的栏目,有编辑老师评论审核。九月菊老师是位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和文字工作经验,直爽,热情,认真。在文字语言交流中能感受到她的温度。随后,我翻阅了青春栏目的主页,感觉到这个栏目人才济济,方向鲜明。于是,我又写了《工友八蛋》《青年村纪事》参加征文活动,都入围了。记得《青年村纪事》一文是第一个投稿的,结果获最末的一个奖,在获奖名单上排在最后。觉得这篇文章有点可惜,不过山外有山,重在参与嘛。一天,一个叫“冷韵追魂”的老师与我聊天交流。我心里想,这个名字冷艳,怎么像金庸小说里的大侠啊!后来才知道,是青春栏目的主持人。这位主持人介绍了征文的主题和评选情况。单从《青年村纪事》来看,妥妥的青春往事,写得很好。创作学院导师、资深的“幽邃风沙”老师也对作品作了点评。主持人与作者直接交流沟通,平等对话,让我刮目相看,心里暖暖的。直观感觉这个主持人是位老编辑,才华横溢,经验丰富。到了月底,令我意外的是收到平台发的证书和奖励花瓣,《青年村纪事》成“美篇精选”,同时获得“美篇精选创作者”证书。这是我在《美篇》里第一篇作品获此殊荣。在这之前,我还真不知道平台还设有这个荣誉,涨知识了。也勾起了我对青春栏目的关注和兴趣。</p> <p class="ql-block"> 6月,孩子们参加高考,激活了我的记忆。于是写了我的《那年高考》。一个叫“玉龙”的老师率先点评:“有志者,事竟成。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一开始我以为是我的一位文友刘玉龙点评的呢,仔细看看是青春栏目组的管理员。在主持人和青春栏目老师们的推荐下,《那年高考》获得那个月的“美篇精选”。之后,遇到玉龙老师值班,她都是认真审阅点评我的作品。有时我的作品发在其他栏目,她发现了也给予关注和鼓励,这让我很感动。她是一位才女,作品很有特色,很棒。她在《卡司木·巴拉提》一文中写了她的老班长,回忆了往日的情景,情节生动感人。一个维吾尔族班长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玉龙老师曾在国企上班,非常珍惜在职岁月。在结尾处写道:“多想再回到那个年代,回到班长师傅家中,和同事再一次度过那美好的一天啊。”我也在国企工作过,十分理解和钦佩玉龙老师的这种工友情谊,有情有义,人情味满满,精品佳作。果不其然,她的这篇作品获得了“美篇精选”。</p><p class="ql-block"> “月中询梅”老师也是一位女同志,从她的作品看出,她也是一名教师。她的美篇精选作品《我当年的班务散记》中叙述了当班主任的经历。那一年,她带的班级整体取得高考好成绩,有一名学生获得县第一、全市第三的好名次。她写了一首诗:“记得这一年,迎着夕阳,走进金色的秋天。听响亮的雁群,看火红的枫叶,采一把怒放的秋菊,搂一抱金黄的稻穗……”那种热爱生活的喜悦之情一览无余。记得去年8月,我申报文学领域优质作者成功时,发信息给她,发后又后悔了,又不认识,有些冒昧。老师很快就回信息了,表示祝贺。也多次对我的作品点评,鼓励我前行。</p><p class="ql-block"> “北极星”老师是我去年底才熟知的。她的诗歌散文写得很美。她在《旧曲拾光》中写道:“时光犹如那流水一样匆匆,让人还没来得及仔细揣摩他的样子,品味那邂逅的温柔感受碰撞的滋味,就在不经意间让你去接受那甚至没有挥手的告别,只在四季轮回中留下匆匆一瞥,似那角落被冷落的枯黄落叶……”也是在审稿评论我的《我们一起拍青春》作品时,她做了评语:“在青春这趟永远无法再复制的旅程当中,每个人都刻下了他独一无二的记忆。一部相机,一个镜头将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刻永远定格,留住了那大好的青春模样,真好。”幽邃风沙、闲云蓝天、玉龙、九月菊、月中询梅和北极星6位老师点评了我的这篇作品,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评语。</p> <p class="ql-block"> 她们的言语不多,是用心说话。看似平平淡淡, 却透出理性的光芒和优良的文化素养。与作者的互动,对作者来说是个鼓励;对作品提出些意见和建议,也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和作者的应用写作能力。我从开始分不清冷韵追魂,九月菊,玉龙,月中询梅,北极星这五位老师谁是男的谁是女的,到知道都是美眉。心里很感慨,以文会友,素不相识,《美篇》里却常见,亦师亦友。有时在其他栏目见到她们和其他老师的作品时,打个招呼点个赞,这种熟悉是老友的感觉,我也十分珍惜。感觉中,她们中有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横跨半个世纪,曾经有着如花一样的青春岁月。共同的爱好,聚集在青春栏目,也是青春栏目的管理者。我把她们比作青春栏目里的“五朵金花”。去年夏季,我从终南山老师的作品里才得知青春栏目组的一些内部信息,尤其是主持人冷韵追魂,青春正芳华。感觉她少年老成,敬畏文字,在识稿审稿方面的才能超群。记得我写了一篇作品,虽然加精选了,但是她还是提出了两点修改意见,看得很准,我惊叹之后是敬佩,也为有这样专业过硬的主持人而感到幸运。前不久,<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span>矢老师的如椽之笔《冷韵追魂赋》已经把她的才情描述的十分精彩。是的,青春栏目由最初的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发展到如今的几万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和蝶变。这种蝶变,不光是圈友的增加,还有青春栏目的运行质量提升,口碑美誉的扩展以及对作者、读者的吸引力增强等等。《美篇》之美在青春(栏目),青春(栏目)之美在活力。而这朝气蓬勃的活力,与主持人的能力和魅力分不开的;与管理团队老师们的共同奋斗分不开的。如今青春栏目是《美篇》中最大的情感领域群,3.3万圈友中文学爱好者居多。其中也有作家、诗人和艺术家等。在做好编者的同时,她(他)们注意保持与作者的联系和沟通,掌握作者的创作脉搏,不断向读者推出新鲜的精选作品。每次征文,在成百上千的作品中筛选出好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品评佳作,好中选优。义务审稿点评,带病作业,连轴转是常有的事。她们和男老师一样,凭着热爱和担当,支撑着青春栏目的骨架。使青春栏目以其清新脱俗的面目,鲜明的青春特色,在《美篇》里别具一格,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位名人说过,“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逝去,这首诗的名字叫青春。”对于我来说,青春早已逝去,我也在慢慢变老。正因为进了青春栏目,才遇到一群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老师们,才读了那么多美好的青春往事,觉得青春依旧在身上延续,给我的精神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优化了日常生活的质量。在《美篇》里遇到青春栏目的老师,也是一种缘分,尽管感知的文字信息少,但是我始终觉得应该写这篇作品,因为她(他)们让我们有意识地忆青春,写青春;让我们认真地复读青春,真正地读懂它;让我们重新思考青春,并且永葆青春的心态和活力!</p>